這組民國上色老照片,是穿越時光的珍貴影像,以獨特視角展現民國時代風貌。
1947年,關中平原的集市。據《陜西省志·商業志》記載,該區域共有大小集市437處,形成以西安為中心,三原、涇陽、渭南為節點的輻射格局。這些集市既是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也是觀察戰時社會變遷的窗口。
1947年關中集市多分布于交通要道:西蘭公路沿線的長武亭口集、咸銅鐵路旁的耀縣藥王山集,以及渭河南北的臨潼櫟陽集、戶縣秦渡鎮集。交易周期以農歷三八集為主,部分集鎮采用雙日集制。據《西京日報》1947年3月12日報道,三原城隍廟集市單日人流量達1.2萬人次,年交易額約合小麥15萬石。
交易商品呈現明顯戰時特征:糧食占比達42%(《陜甘寧邊區貿易公司史料》),棉花、土布等戰略物資交易活躍。貨幣流通領域出現特殊現象:法幣持續貶值,部分集鎮自發形成"實物本位",如武功縣貞元鎮以食鹽作為等價交換媒介。
集市參與者涵蓋多元社會階層。農民以家庭為單位,攜帶自產糧食、蔬菜、畜產品入市;手工業者設攤售賣土陶器、草席、木農具;貨郎肩挑裕褳游走于各集,經營針頭線腦、洋火肥皂等小商品。腳戶(運輸業者)組成的"駱駝幫",負責將陜北皮毛、隴東藥材運至關中集市。
據1982年《陜西黨史資料》披露,渭北游擊隊通過富平莊里鎮集市設立聯絡站,以收購棉花名義籌集經費。國民黨軍胡宗南部在咸陽設立"物資管制處",對糧食、布匹實行限價收購,導致黑市交易激增。
1947年關中集市的興衰直接影響國共雙方補給能力。據《胡宗南年譜》記載,國民黨軍在涇陽永樂店集設立軍糧收購站,年征購小麥達8萬石。而中共領導的陜甘寧邊區通過同官(今銅川)陳爐鎮集市,以土布、食鹽換取國統區藥品、電訊器材。這種"集市戰"成為軍事斗爭的重要側翼。
經濟壓力迫使集市形態發生變異。周至縣終南鎮出現"流動黑市",交易時間由白天轉至深夜,交易地點分散于村野林間。據《陜甘寧邊區財經史》記載,此類黑市的糧食價格較官價高出3-5倍,折射出經濟體系的崩潰態勢。
1936年深秋,張大千(前排右一)偕上海中國畫會同仁王師子(前排右五)北上北平,邀約齊白石(前排右三)、于非闇(后排右三)、汪慎生(右六)、壽石工(后排右二)等京津畫壇耆宿,在宣武門內春華樓舉行雅集?,F存于故宮博物院的《張大千年譜》記載,此次聚會系張大千首次系統接觸京津畫派核心人物,為其"南張北齊"藝術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礎。
此次雅集正值張大千完成敦煌臨?。?935-1936)返京期間。據《北平晨報》1936年10月15日報道,宴席設于春華樓二樓"松風閣",窗外可見明代城墻遺址。參與畫家涵蓋京津畫派三大支系:齊白石(金石大寫意)、于非闇(工筆重彩)、汪慎生(小寫意花鳥),形成技法與觀念的多元碰撞。值得注意的是,壽石工(篆刻家)與王師子(海派畫家)的參與,體現了南北藝術圈的交融。
席間眾人合作《松鷹圖》(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張大千繪蒼松,齊白石補雄鷹,于非闇添竹石,壽石工題跋"歲寒三友"。該作鈐印達17方,包括齊白石"白石翁"、于非闇"非闇畫記"等珍貴印記。據1937年《藝林旬刊》記載,此畫在琉璃廠榮寶齋展出時,觀者絡繹不絕,徐悲鴻評其"集南北之長,開時代新風"。
雅集次日,張大千攜眾人參觀故宮武英殿書畫展,重點觀摩《千里江山圖》等青綠山水典范。據《張大千日記》手稿(藏于四川博物院),其在觀展后寫道:"青綠一道,當以西法入之,庶幾可振古法"。這種藝術革新主張,與當時"中國畫現代化"思潮形成呼應。值得注意的是,雅集期間正值綏遠抗戰(1936年11月)前夕,畫家們在討論中多次提及"藝術救國",汪慎生提議組織"戰地寫生團",后因盧溝橋事變未果。
關于雅集具體日期存在爭議。大陸學者郎紹君據《北平美術會會員錄》推斷為10月12日,臺灣學者傅申則依據《張大千自訂年譜》認為是11月3日。最新發現的《春華樓賬冊》(藏于首都博物館)顯示,當日消費計大洋42元,約合今人民幣1.2萬元,印證了雅集的規格。2019年,故宮博物院在《石渠寶笈》散佚文獻中發現此次雅集的題畫詩稿,為研究民國畫壇交游提供了新史料。
1949年2月22日下午,已下野的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率蔣經國、兒媳蔣方良(原名娜杰日達·費奧多羅娃)及孫輩蔣孝章(愛倫)、蔣孝武(愛明),前往浙江奉化葛竹村三角田姚太夫人墓前舉行家祭。此次祭祀距其正式撤離大陸僅余7個月,成為蔣氏家族與故土的最后精神聯結。
姚太夫人墓位于奉化市溪口鎮葛竹村東首,始建于清光緒年間。據《武嶺蔣氏宗譜》記載,姚氏為蔣介石母系先祖,其家族在葛竹村繁衍逾15代。現存墓冢坐北朝南,墓碣"顯妣姚太夫人之墓"為蔣介石親筆題寫,兩側立有民國時期所刻《姚氏家訓》碑。值得注意的是,墓區古柏系1937年蔣介石手植,現存樹齡已逾80年。
此次祭祀遵循《溪口蔣氏祭祀儀軌》,由蔣經國擔任主祭。蔣介石身著玄色長袍,率家人行三獻禮:初獻爵酒(紹興黃酒)、亞獻時饈(奉化千層餅)、終獻香帛(特制黃表紙)。據蔣經國日記記載,蔣介石在墓前宣讀《祭姚太夫人文》,文中"今當國難,中正不孝,未能常侍陵寢"之句,折射出其下野后的復雜心境。儀式結束后,蔣介石親手為墓冢培土,并命蔣經國將《姚氏宗譜》副本存入蔣經國隨身攜帶的"乾坤袋"(現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時值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31日)后,國民黨政權瀕臨崩潰。蔣介石選擇在葛竹祭祖,暗含多重政治考量:其一,通過強化母系宗族敘事,塑造"傳統守護者"形象;其二,借助葛竹作為浙東文化名村的地位,爭取地方士紳支持;其三,以家族祭祀凝聚潰散軍心,對抗中共的政治攻勢?,F存于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的《奉化綏靖計劃》顯示,此次祭祀被納入"精神防線鞏固工程"。
祭祀次日,蔣介石命人將姚太夫人墓前清代石獅運往溪口文昌閣。這批石獅在1949年5月隨蔣氏家族遷往臺灣,現存于臺北陽明山"草山行館"庭院。值得注意的是,蔣經國在當日日記中特別記載:"父親于墓前久坐,謂'此去一別,不知何日得返'",這種帶有宿命感的表述,與蔣氏家族此后再未踏上大陸形成歷史閉環。
1948年5月16日,時年61歲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乘專列抵達江蘇宜興,前往蔣氏始祖蔣澄墓行三獻禮。此次祭祖距其敗退臺灣僅一年有余。
蔣澄墓位于宜興市宜城鎮東廟巷,始建于東漢初年。據《宜興縣志》(1935年版)記載,蔣澄為東漢光武帝劉秀駙馬,官至兗州刺史,其子孫分支形成宜興蔣氏與奉化蔣氏兩大支系。現存墓冢為清光緒年間重修,墓碑"漢亭侯蔣澄之墓"系清代金石學家吳大澂手書。蔣介石此行前,曾派員至宜興整理《蔣氏宗譜》,發現其世系可追溯至蔣澄第六十一世孫。
據隨行侍衛官回憶錄記載,儀式進行中,蔣介石面對蔣澄墓冢長嘆:"中正不肖,未能光大宗祊"。當日《中央日報》頭版配發題為《慎終追遠 民族精神》的社論,將此次祭祖與"戡亂建國"國策相聯結。
時值豫東戰役期間,國民黨軍正面臨戰略轉折。蔣介石選擇在此時祭祖,暗含多重政治考量:其一,通過強化宗族敘事塑造"道統繼承者"形象;其二,借助宜興作為江南文化重鎮的地位,爭取士紳階層支持;其三,以傳統禮儀凝聚軍心,對抗中共的土地改革政策?,F存于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戡亂時期宣傳工作計劃》顯示,此次祭祖被納入"文化剿匪"專項行動。
祭祖結束后,蔣介石命人將蔣澄墓前石馬、石羊等明代石刻運往南京總統府。這批文物在1949年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現存于臺北中正紀念堂園區。值得注意的是,蔣介石在祭祖次日接見宜興士紳時,特別強調"蔣氏源于宜興,終當歸根",這種帶有讖緯色彩的表述,與三年后其病逝臺灣形成歷史反諷。
1930年,好萊塢環球影城的鎂光燈下,一位身著中式旗袍的東方女性正以獨特氣韻征服西方銀幕。她是黃柳霜(Anna May Wong),首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星的華人影星(1960年獲第6701顆星,好萊塢大道6925號),更是中國形象在國際影壇的早期拓荒者。
1905年出生于洛杉磯唐人街的黃柳霜,14歲初登銀幕即展露表演天賦。1921年《海逝》中"蓮花"一角使她蜚聲國際,該片成為首部在日本天皇御前放映的美國電影。1930年《巴格達竊賊》中她飾演的蒙古女奴驚艷歐洲,巴黎《電影雜志》評價其"東方神秘與現代魅力的完美融合"。據1934年《綜藝》雜志統計,她在歐美累計參演60余部影片,片酬一度高達每周1500美元,超過同期多數白人演員。
黃柳霜始終致力于打破好萊塢對華人的刻板印象。1937年她拒演《大地》中"蓮花"一角,致函米高梅公司:"我厭倦了總是扮演洗衣工、苦力或異國情調“妓。女"。同年她自費訪問中國,在上海與梅蘭芳切磋技藝,南京《中央日報》稱其"以國際巨星身份重塑民族形象"。1942年主演《重慶來的夫人》,首次在好萊塢塑造正面中國女性角色,該片獲戰時情報局特別嘉獎。
1934年她在倫敦主演《波希米亞人》,成為首位登上英國主流舞臺的華人演員;1935年柏林電影節期間,她與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會面時堅持穿著中式禮服,事后在日記中寫道:"我的每一寸肌膚都在宣示我是中國人"?,F存于美國國會圖書館的1938年采訪錄音顯示,她積極倡導"電影應成為文明對話的橋梁"。
1940年,西安鐘樓上懸掛的蔣介石畫像格外醒目。據《西京日報》1940年7月5日報道,畫像系為紀念 "七七事變" 三周年特別制作,高4.2米,寬2.8米,由西京市政建設委員會主持懸掛。值得注意的是,鐘樓在戰時還兼具軍事用途。
據1941年《陜西省防空司令部工作報告》記載,鐘樓頂部設有防空觀測哨,配備德制蔡司望遠鏡,晝夜監視日軍飛機動向。每當空襲警報響起,鐘樓鐘聲與城防警報器形成立體預警體系?,F存的1940年《西京市政建設計劃》顯示,鐘樓周邊區域被規劃為 "精神動員示范區",定期舉辦國民月會、抗戰演講等活動,蔣介石畫像成為凝聚戰時共識的視覺焦點。
1940年6月,侵華日軍第11軍為威脅重慶國民政府,發動宜昌戰役。6月12日日軍第3師團步兵聯隊在毒氣彈掩護下突入宜昌城區,與中國第18軍18師展開激烈巷戰。日軍憑借優勢火力逐街推進,中國守軍依托殘破民房構筑工事頑強抵抗,雙方在中山路、通惠路等主要街道反復拉鋸,戰斗持續至6月14日宜昌城最終淪陷。此役日軍首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造成中國軍民重大傷亡。
每一張照片都承載著一段歷史記憶,是對民國社會生活的生動記錄與直觀呈現,為人們了解和研究民國歷史提供了鮮活且珍貴的視覺資料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