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樂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
第一批被AI替代的員工,
就會是這一批人。
如何成為AI焦慮時代的明白人?
當DeepSeek爆火后,無數的內容創作者們便陷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迷茫狀態。
對于AI,有人憂心忡忡,焦慮和糾結,生怕被AI淘汰。
但是也有人認為,AI是一場創作者的時代紅利。
未來淘汰你的不是AI,而是使用AI工具的人……
事實上,AI焦慮癥也在各行業蔓延。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已超過200家企業接入DeepSeek,覆蓋政務、汽車、金融、消費電子、教育、人力資源、能源、物流等千行百業。
而在C端市場,DeepSeek用戶量也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加速推動AI大模型的市場普及。
我會失業嗎?
AI生成的內容比我自己做的要驚艷很多,我還能做什么?
我怎么才能用好AI……
諸如此類工具使用壓力和崗位被替代的“AI焦慮”情緒也正在呈現廣泛蔓延的態勢。
比如很多人都體驗過的AI生成文案腳本功能,deepseek的生產力遠超人類;又比如sora的AI視頻生成,同樣可以批量化制作出短視頻了。
這讓很多人對自己的職業未來,有了焦慮。
“AI焦慮”產生的另一種現象是“AI依賴”。
不少使用過AI工具的用戶反饋:
現在寫周報基本全交給AI去寫了……
以前有工作需求先思考一下邏輯框架,現在則先問下AI……
當用AI完成某項任務后,我會陷入一種懷疑:屏幕前坐著是誰其實已不重要。那么我的存在還有什么價值呢?”
不去討論什么“AI VS人類”,或者“AI×人類”之類的宏大命題。
只是看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又該如何正視AI焦慮?
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曲忠芳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為:
如果你能夠誤導DeepSeek,你還會焦慮嗎?
一場和人工智能在自己最擅長領域進行智力賽跑的比拼,往往能讓所有焦慮變為斗志。
于我而言,作為一個內容創作者,DeepSeek只是偶爾用一下,用處就是看看能不能提供給我我想不到的思路方向。
整體來說,在通用層面,AI已經能替代不少職業的基礎工作,比如文案、公文,乃至調研報告等需要深度思考的內容,也比一般案牘工作者要好。
這讓一部分人形成了AI依賴,用人工智能來輔助甚至主導自己的工作,久而久之反而失去了思考能力。
第一批被AI替代的員工,就會是這一批人。
但深度思考的AI其實也是可以被真正有洞察力的人所左右的。
例如在某些指定的垂直細分問題上,AI的參考資料或許就來源于該行業幾個影響力最大、聲音最多、引用最頻的聲音,并形成對應的觀點。
而如果發聲者的觀點本身有錯誤,也就會讓AI在參考答案下被誤導,給出錯誤內容。
這恰恰是具有更明確分析能力和獨立思考的人,所不易掉入的陷阱。
而具有這樣能力的人,恰恰沒有AI依賴或職業焦慮。
為何如此說,在于實踐得真知。
我自己就測試過,某些問題,我發現和我的觀點很相似。
一看,引用文獻就是我的文章或報道中我的言論。
道理很簡單,提供的增量信息(不論是自己發文也好,或者媒體采訪具名引用觀點也好),成為AI的信息源,然后整合再生成給用戶的回答,這就是“引導”。
最終,獨立思考的人,就成為了AI的導師。
所以,能力中腰部以上的職場人士,并不用擔心AI,也不會有什么依賴。
人工智能,終究是個趁手的工具。
恰恰是它們出現了,讓我們可以節約時間出來,更好的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