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開峻
姑蘇城外,石湖邊,一彎九孔石橋靜臥了千年。2003年到1014年期間,開峻在橫塘居住,時不時地溜達到石湖邊,只為了目睹石湖串月的奇觀,好笑的是,一次沒成,月亮每次都不賞臉。記得傳說,當八月十八的月光穿過橋洞,水面便會浮現九輪明月相連的奇觀。這串月華不僅映照著太湖支脈的瀲滟波光,更串聯起吳地兩千五百年的愛恨嗔癡,將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傳奇,都化作石湖里的粼粼星芒。
石湖串月之美景
【月下驚鴻影:藏在石湖典籍里的傾城之戀】
話還得上溯到春秋末年時期,越國上將軍范蠡卸下官帽,攜著絕世美人西施泛舟石湖。七子山的倒影在碧波中碎成翡翠,浣紗女纖手掠過琉璃色水面,驚起一尾銀魚躍入將軍的竹簍。范蠡和西施在蠡墅鎮教農人結網養珠,在柳岸埋下吳越征戰的青銅箭鏃。倦了征戰和殺伐。每當暮色四合,總有人見皎潔月光里兩道身影倚欄觀星——這是石湖邊第一段美麗傳說。
【詩翁筑月鏈:九孔橋上的醉吟盛宴】
南宋淳熙十六年的某個秋夜,歸隱石湖的范成大忽筆興嘆,既而望著窗外新月形河道放聲長笑。六十二歲的詩人出資千金,命工匠們打造橫跨越來溪的九孔石橋。待桂子飄香時節,橋身落成宴上,三十艘畫舫載著楊萬里等江南名士踏月而來。琉璃盞中的洞庭碧螺春映著十八輪橋洞月影(彼時尚未改建九孔),范公醉中揮毫:"分明三十六陂春,何來湖仙不染塵?"自此,"石湖串月"始成文人墨客的月光沙龍。
美麗的石湖風景,橋便是守護神
【龍宮盜月錄:貪心商賈的水月劫】
明萬歷年間,絲綢商賈周半城聽聞"八月十八現龍宮"的秘聞,癡心頓起。這天夜里,帶著十二名水鬼潛入行春橋底,果真見到九串夜明珠懸于水中。正當鐵網觸及珠鏈剎那,石湖忽起狂風,九顆明珠化作銀月迸射寒光。貪婪商人的烏篷船被掀翻在第八個橋洞,而相鄰洞口的月輪里,隱約浮出龍王嘲弄的笑紋。這個中秋夜,姑蘇百姓第一次目睹"九孔串月"奇觀,也記住了"莫貪天賜玲瓏色"的古訓。與其說文人會編故事,還不如說民間美好的期許就是人心歸處。
【畫魂渡月記:丹青圣手的鏡花緣】
崇禎三年的中秋夜,八十歲的沈周顫巍巍爬上石湖畫舫。宣紙上剛暈染出第七個橋孔,忽見水中月影竟比天上更明。老畫師擲筆長嘆:"原是我拘泥形貌!"遂潑墨作《石湖攬月圖》,讓九輪明月穿梭在云紋橋洞之間。三十年后,文徵明攜弟子夜游,數遍八孔后靈光乍現——將手中酒盞投入水中,看著漣漪里的倒影撫掌大笑:"第九月原在天地間!"這典故后來被刻在重修橋碑上,與九尊石獅共沐風雨。這又是一個蘇州文人的美麗故事。
夜幕下的石湖風景
【石骨烙月痕:烽火淬煉的橋魂】
咸豐十年的血色黃昏,行春橋在太平軍與清軍的拉鋸戰中轟然坍塌。有人冒死從火海里搶出半截宋代雕花欄板,上面還倔強地浸潤著當年范成大宴客時打翻的酒漬。1949年深秋,潰退的舊軍閥部隊炸毀四孔橋身,卻在第五個橋墩處啞了炮響——那正是傳說中范蠡西施并肩觀星的位置。1953年重建時,工匠特意選用帶暗紅斑紋的花崗巖,說是要讓后人記住,月光照亮的不僅是風雅,還有斑駁歷史刻在姑蘇骨血里的印記。
【今月曾照古:光影流轉的千年之約】
2024年中秋夜,無人機群在石湖上空拼出九環相連的電子月亮。穿漢服的少女舉著自拍桿從明代石碑前跑過,直播鏡頭里閃過蘇式月餅鋪的暖黃燈籠。老茶客在行春橋頭擺開楓鎮白肉與桂花冬釀,給圍坐的孩童講述橋洞里的龍宮傳說。子夜時分,當第九輪月亮剛好停駐在最東側的橋孔,民間好事者輕觸按鍵,用鐳射機器將AI復原的《石湖串月圖》投射在古橋周身——那一刻,范成大的詩句、沈周的筆墨、西施的耳語,都在月光數據流中獲得了永生。
九孔的行春橋
行春橋上的小石獅子見證了蘇州的興衰和繁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