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燕京勝跡》,1927年出版
翻閱北京舊影,時常能看到這樣山上山下雙塔同框的老照片,山為玉泉山,山上是玉峰塔,山下名華藏塔。但這樣的場景如今是再難有人能拍到了,因為玉泉山在1949年后就已成禁地,再未對外開放。
1908年,柏施曼拍攝
1910年代,William Boyd Cooper拍攝
說起禁地,北京作為帝都,有許多歷代的皇家禁地。但到今天,許多曾經的禁地都一定程度地向公眾開放,褪去神秘的面紗。即使是作為中國政治心臟的中南海,也時常有影像流傳。但惟有玉泉山,卻顯得愈發神秘。
玉泉山為西山支脈,逶迤南北、六峰連綴、狀如馬鞍;山勢雖不高,但倚山面水、景色優美,且“土紋隱起,作蒼龍鱗”,因此被視為風水寶地。玉泉山中距主峰東南約五百米處有一山泉,泉水晶瑩剔透、色如素練,故名玉泉,山以泉為名。著名的燕京八景中就包括玉泉,初稱"玉泉垂虹",后改為“玉泉飛虹”,清代定名“玉泉趵突”。
玉泉山成為皇家禁地時間極早,向來是皇帝巡幸避暑之所、皇家行宮所在地。公元十二世紀相傳金章宗曾在這里建有玉泉山行宮、芙蓉殿。到元明以來,也都成為皇帝游幸避暑之地。十三世紀末,元世祖忽必烈在這里建成昭化寺;明英宗年間,建有上下華嚴寺。
清康熙十九年將原有行宮寺廟翻修擴建,初名澄心園,康熙三十一年改名“靜明園”,乾隆帝命人以玉泉山主峰為中心,連同毗連的諸峰及湖、泉大規模擴建,并在山巔建一高塔,仍名靜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靜明園遭到破壞,光緒年間曾修復。
1930年代,赫達.莫里循拍攝
在大量的玉泉山老照片中,多是泛泛的風景照。只有德國女攝影師赫達.莫里循的照片最為詳盡細致。
赫達·莫里循(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國南部的斯圖加特。1933年,她只身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成為一名專職攝影師,直到1946年離開中國。十三年間她到過中國很多城市,拍攝了大量中國人生活、建筑、文化和民俗等主題的照片,藝術價值極高。
接下來,讓我們通過九十年前這位女攝影師的鏡頭來全方位了解下京城這處一般人此生都難以進入的禁地。
這是從昆明湖遠眺玉泉山,玉峰塔長期作為頤和園昆明湖的借景,高塔倒影湖中,留下“古塔名湖長相借,玉泉頤和混一園”的詩句。
這是從萬壽山上看玉泉山和玉峰塔。
從長廊中遠望玉泉山
遠望華藏塔。
登上玉泉山西南側嶺之頂峰,有一座圍墻圈起的院落,南部為華藏海禪寺,只有三間廟堂。院落北部即是七級八面漢白玉石塔——華藏塔,也叫華藏海塔。塔建于清乾隆年間,塔身全部用青白石砌成,塔高十二米,徑長五米。
華藏塔最下方是八角形臺基,臺基之上為束腰須彌座塔基,束腰八面雕八相成道圖。
塔基細節,花卉與鳳凰、海獸、獅子等異獸,還有下方的覆蓮。
華藏塔,須彌座束腰八角的力士,姿態表情不雷同。
赫達把八相成道圖一個不漏的拍了下來,極為難得。
八相成道圖之一:乘象入胎。
八相成道圖之二:降誕沐浴
八相成道圖之三:出游四門。
八相成道圖之四:出家苦行。
八相成道圖之五:澡浴應供。
八相成道圖之六:四王獻缽。
八相成道圖之七:降伏魔軍。
八相成道圖之八:涅槃茶毗。
塔基之上為兩層仰蓮,第二層仰蓮為單葉重瓣,每瓣上雕似雕伎樂。之上為八角形塔身第一層,四面正位雕刻佛祖與文殊、觀音、普賢三大士,其余四面雕持金剛杵護法天王。
華藏塔塔身第一層細部,上圖為文殊菩薩,下圖應為觀音菩薩,天王也形象各異。
山中石獅、月亮門和松樹。
玉泉山內的景點數以百計,其中著名的有靜明園十六景以及十六景之外的塔、洞、泉、亭、關、觀等。乾隆親自御定了十六景,每景以四字命名,并各題詩一首,這十六景是:玉泉趵突、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竹爐山房、圣因綜繪、繡壁詩態、溪田課耕、清涼禪窟、采香云徑、峽雪琴音、玉峰塔影、風篁清聽、鏡影涵虛、裂帛湖光、云外鐘聲、翠云嘉蔭。這十六景,每一景都是一處獨立的園林景觀,或者是一處園中之園,或者是包括幾個景物的一組建筑群、風景群。
寺廟庭院里的香爐和門
石雕拱券門。
玉泉山玉峰塔,它坐落在玉泉山脈的主峰上,它以優越的地勢和精美的造型,成為靜明園的標志性建筑,同時它還成為清漪園等數座御園最合適、最巧妙的借景。玉峰塔為八角九層琉璃磚塔,仿鎮江金山塔的形制。
玉泉山單拱石橋。
從玉泉山上看到的田野風光和石橋
玉峰塔、華藏海塔和單拱石橋
近景是香爐,中景是廟堂,遠景是玉峰塔。但從照片來看,當時的廟宇一片荒蕪,雜草叢生,早已無人打理。
赑屃馱著御碑,不知碑是否還在。
玉泉山多寶琉璃塔
多寶琉璃塔所在為圣緣寺,在玉泉山的西麓,是一座規模較小的佛寺,琉璃塔矗立在寺內的一個小山坡上。這是一座樓閣式與密檐式相結合的琉璃磚塔,塔身呈不等邊的八角形,東南西北四個正面寬,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個斜面稍窄一些。上下分為3組,共七級。塔身通高16米,整座塔身使用黃綠青藍紫五色琉璃鑲嵌而成。其在造型、高度、顏色上,與頤和園的多寶琉璃塔基本一樣。
玉泉山幾座塔中,玉峰塔聳立在玉泉山南峰峰巔,位置最高。北峰頂則建有妙高寺金剛寶座塔。華藏海石塔位于南山坡。西麓內的圣緣寺琉璃塔位置最低凹,一般不宜看到。解放后的圣緣寺琉璃塔圖片很難看到。
引自《燕京勝跡》,1927年出版
山頂上的妙高塔
乾隆從十五年(1750)開始,大規模地擴建新建靜明園的景觀建筑。乾隆十八年,靜明園的擴建工程基本告竣,園區范圍擴展到玉泉山的四周,建起了高高的虎皮石圍墻,此后還建成靜明園最大的寺廟群東岳廟和圣緣寺。在北峰上建成了妙高寺、妙高塔以及周圍的楞伽洞等佛教景觀。
從玉泉山頂上看到的寺廟和景色
妙高塔,磚石建筑結構的金剛寶座塔 ,乾隆為了紀念平緬之戰而建,高約17米,基座為磚石砌筑的方形平臺,四面設石欄。中央大塔有雙重基座。最下是亞字形基座,四面凸出的立面上開卷洞。其上是八角形基座。再其上是八角形石雕仰蓮承托卵形覆缽塔瓶,再上面是十三天的塔剎。
這處石窟位于北峰東南接近山頂,緊臨妙高寺。洞內外雕刻著大量密宗佛像,可謂是京城摩崖石刻之最。楞伽洞建于乾隆三十五年,是仿照杭州靈隱寺旁的飛來峰所建,乾隆在楞迦洞旁還題刻有“小飛來”三字。
這張圖中三尊像,從左到右分別為紅戟財寶護法,尊親護法和宜帝護法。
這一尊為慈烏面勇保護法。
這兩尊為獅面佛母,虎面佛母。
洞外摩崖各種密宗護法造像。
護法像腳下的骷髏和手印。
這張圖顛倒了,雙手正是上圖佛像結法印的雙手。
洞內的佛、菩薩像。
楞伽洞主洞口東向,依周邊巖石,洞口呈三角型。主洞口外上方和北側巖石上刻有大量佛像、題額、題詩。進入主洞口,內部供奉三世佛和四大菩薩。
此處為安養道場東窟。位于北峰西南麓,詠素堂遺址東側,亦稱“極樂洞”。洞窟較小,西向,佛像大量雕刻在露天山石上。佛像排列大致依照寺廟布局雕刻在山,最前南北兩側是四大天王,中間稍后是大肚佛,此區域象征寺廟中的天王殿。最后洞內是三世佛,象征大雄寶殿。周圍山石上環繞眾多小佛像,非常壯觀。
布袋和尚及周邊童子。
一尊游戲坐菩薩像。
浮雕佛造像,頭戴五佛冠,雙手結禪定印,手心托寶瓶,判斷為菩薩裝的無量壽佛。
無量壽佛頭部細節,后有頭光。
洞窟內的三世佛與窟外雕刻的千佛像。
浮雕佛像,頭頂有七蛇纏繞,為龍尊王佛。
這是北峰安養道場北窟。與上面極樂洞緊鄰,位于極樂洞西側,詠素堂遺址北側。整體坐北朝南,中間一塊巨石上雕刻三世佛,上方文字“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安養道場”。
以上照片除標注外,全部為赫達拍攝,感謝她細致的留影,讓我們可以從影像走進玉泉山,一睹這舊日皇家園林的秘密。
注:原發于2024年7月8日,增補于2025年3月2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