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我軍8位將領有突出貢獻,他們的戰績超出意料。
一、皮定均中將
1946年6月,中原突圍是解放戰爭的第一場硬仗。中原解放區6萬部隊經過突圍,大部分失去建制,只有第1縱隊第1旅成建制突圍,天下名揚。
中原突圍中,第1縱隊第1旅(皮旅)偽裝成主力,連續3天頑強阻擊,掩護主力突圍。3天后,皮定均帶領這支孤軍獨自突圍,轉戰24晝夜,歷經23次大小戰斗,行程1000多公里,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該旅原有7000多人,突圍后還有5000多人,3個團建制保存完整,創造了奇跡。
二、王近山中將
1945年11月,任晉冀魯豫第6縱隊副司令,1946年7月任6縱司令員。
王近山帶領下,6縱成為劉鄧麾下最能的縱隊,政委杜義德中將也是一員猛將,3個旅長李德生、肖永銀、尤太忠都以能打仗著稱。
1946年9月定陶戰役,為爭奪大楊湖,6縱為圍殲國軍精銳趙錫田整3師立下首功。千里躍進大別山,6縱是開路先鋒,硬生生拼出一條血路。
1948年6月襄樊戰役,6縱在地方部隊配合下,大膽采用“撇山攻城,猛虎掏心”戰術,3天攻克襄陽,殲敵2萬多人。
三、楊得志上將
抗戰勝利后,楊得志帶領晉冀魯豫第1縱隊進軍東北,山海關被國軍占領無法通過。1縱在晉察冀作戰,后來返回中原野戰軍歸建,他被聶帥留在了晉察冀。
解放戰爭初期,晉察冀我軍三戰三敗,被傅作義壓制,非常被動。
1947年6月,他擔任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清風店戰役讓晉察冀我軍打了翻身仗。此后又解放石家莊,帶領我軍轉入反攻。
1948年11月,平津戰役中率領華北軍區第2兵團,全殲傅作義的王牌第35軍。
四、韓先楚上將
解放戰爭初期,擔任1東野4縱副司令員。雖然只是副司令,韓先楚卻戰功赫赫。
鞍海戰役中,迫使海城守敵第184師一部起義。新開嶺戰役,開創東野部隊一次殲敵一個師戰績,全殲國軍52軍主力25師。1947年四保臨江戰役中,指揮3縱和4縱一部,創下東野部隊殲敵一個整師又一個整團的范例。
1947年9月,升任東野3縱司令,指揮部隊急行軍120公里,奔襲威遠堡,全殲國軍第116師。遼沈戰役中,3縱殲滅 廖兵團的指揮部和新6軍軍部,立下大功。1950年解放海南島,他也有突出功績。
五、王震上將
抗戰末期到解放戰爭,帶領359旅轉戰距離最遠。
1944年10月,率領359旅從延安出發,南下廣東開辟根據地。抗戰勝利,帶領南下支隊北返,1946年6月經歷了中原突圍后,勝利返回延安。這一行程歷經2萬多里,毛主席贊譽為“第二次長征”。
1949年9月蘭州戰役時,帶領第1兵團解放青海,進駐西寧。隨后,第1兵團翻越終年積雪的祁連山,解放酒泉,進軍新疆,又是一次遠途艱苦行軍,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重大貢獻。
六、陳賡大將
1946年,胡宗南主力進犯晉南,此時劉鄧帶領主力在河北附近作戰。陳大將指揮晉冀魯豫4縱三戰三捷,殲敵4萬多人,被中央軍委通報表彰。
1947年組建陳賡兵團,該兵團挺進豫陜鄂,在豫西牽制敵人,支援陜北戰場。
1949年,陳賡兵團改稱第4兵團。陳大將指揮下,第4兵團配合四野解放廣東省。而后,又陽江、陽春地區殲滅廣州逃敵4萬多名。第4兵團隨后在廣西、貴州作戰,最后駐扎在云南。
解放戰爭中,他指揮1個縱隊被當成1個兵團使用,指揮1個兵團被當成一個野戰軍使用。
七、粟裕大將
1946年7月,指揮華中野戰軍搶先發起攻擊,歷時45天,殲敵共5.3萬人,殲敵數量超過我軍兵力。為解放戰爭贏得開門紅。
華中野戰軍北上與山東野戰軍合編,又取得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等勝利,屢屢創造我軍殲敵記錄。
他擔任華野副司令,是全軍唯一具有戰役指揮權的副司令。毛主席盛贊他為“最能打仗的戰友”。
1949年9月30日,粟裕作為第三野戰軍首席代表,在毛主席、朱德、賀龍之后,第四個鏟土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
八、徐向前元帥
抗戰后期,徐帥因病在延安休養多年。1947年底,他才重返前線。
他把晉冀魯豫軍區的二線部隊、地方部隊組織起來,邊打仗邊訓練。經歷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打造出王牌部隊第18兵團,臨汾旅是我軍最大集體立功單位。
徐帥僅憑6萬多地方部隊就能打敗閻錫山的晉軍,又一次證明了他軍事才能,令人意想不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