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中,消費貸提額延期政策的出臺無疑是一顆重磅炸彈,在金融領域和消費市場激起層層漣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這一通知,本是希望借助金融杠桿的力量來提振消費,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政策卻像是一場難以解渴的及時雨。
從銀行的風控角度來看,政策似乎有些“懸空”。雖然政策允許銀行提高個人消費貸額度,延長貸款期限,但銀行的風控標準卻依舊嚴格。就像我們看到的某股份制銀行,優先授信對象仍然是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以及500強企業員工,還要求提供公積金、個稅等收入證明。而那些中小企業主、靈活就業者,卻因為征信或者收入不穩定等原因被排除在外。
有數據表明,2024年我國居民杠桿率已經達到了63.5%,銀行出于風險考慮,更愿意把資源給負債率低的優質客戶。這就導致了一種尷尬的局面:需要貸款的人拿不到貸款,能貸款的人卻不需要貸款,政策變成了少數人的“信用游戲”。
再看需求端,也是困難重重。居民消費呈現出“啞鈴型”結構,高收入群體已經沒有太多的消費需求,中低收入群體雖然有想法,但是收入增長緩慢、就業不穩定等因素就像一道道枷鎖,讓他們不敢輕易負債。
就拿某消費金融公司的調研來說,信用良好的客戶里只有18%有大額消費計劃,其他人更多是把貸款用于應急或者理財。而且,政策鼓勵的長期消費需求和市場現實并不匹配。比如說新能源汽車,貸款期限延長看似月供降低了,但是汽車技術更新換代太快,車還沒還完貸款就可能已經被淘汰了,這也讓消費者對借貸望而卻步。
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其中隱藏的債務風險。部分銀行為了搶奪市場份額,降低利率、簡化流程,但是貸后管理卻沒有跟上。2024年某銀行消費貸不良率從1.2%上升到1.8%就是一個警示。貸款期限延長可能會讓風險暴露的周期變長,一旦借款人收入出現波動或者經濟下行,長期貸款就會變成沉重的負擔,甚至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而且部分機構為了完成考核指標放松審核標準,可能會出現“冒名貸款”“虛假用途”等違規行為,這不僅破壞金融系統穩定,還會加劇社會信用危機。
總的來說,消費貸提額延期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想要刺激消費市場。但是由于供需錯位、風險暗藏等問題,實際效果可能難以達到預期。要想真正讓消費市場活躍起來,不能僅僅依靠金融杠桿,而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居民收入增長和消費信心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消費市場這片土壤真正得到滋潤,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否則,這一政策就只能是鏡花水月,看似美好卻無法真正發揮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