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學派楊元相、鴻翎[臺]、劉晉元、時勇軍、李閩山、楊瑾、李意敏等誠摯推薦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任見《劉禹錫傳》(第3版)第六章 耀眼明燈照亮亙古長夜
第六章 耀眼明燈照亮亙古長夜
如果依法受賞,就算你已經高官厚祿不在乎那點兒小錢,你也應該理直氣壯地接受獎勵。為什么呢?因為你做了好事必然就要受賞;如果你做了壞事,就算是對你抄家滅門,你也得認。為什么呢?因為你做了壞事,必然就要受罰。
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的行為有了明確的指引,社會秩序自然不會錯亂。
在公正嚴明的法治社會里,天能做什么呢?此時的天,不過是一種形式上的存在。
人們憑借自身的智慧和努力,構建起社會的秩序,并不需要依賴天的意志。人如果做好事就會獲得好處,做壞事就會受到懲罰,誰還會把老天當回事呢?
16 期望遠寄
唐順宗李誦如流星般猝然隕落,唐憲宗李純旋即登上皇位,改元的詔令如同一道新的符篆,將貞元二十一年變為了元和元年。
通常而言,改元往往伴隨著大赦,那是皇恩浩蕩的象征,是眾多蒙冤受屈者重獲新生的希望曙光。
然而,唐憲宗李純卻小肚雞腸,在赦免一批官員之時,對王叔文等 “二王八司馬” 不僅沒有絲毫寬宥之意,反而如同兇狠的獵犬,對他們窮追猛打,加重迫害。
王伾拖著病弱的身軀,艱難地抵達貶地開州。命運并未對他展現出一絲憐憫,未及一月,他便在那簡陋的居所中,帶著無盡的遺憾和不甘,悄然病死。
消息傳開,如同一記重錘,敲打著眾人的心。
太上皇李誦猝然駕崩的噩耗,更是如同一把鋒利的匕首,徹底葬送了王叔文心中僅存的所有希望。
王叔文知道當今皇上對 “永貞邪黨” 已然恨之入骨,那種恨意已經成了熊熊燃燒的烈火,斷無輕饒他們的可能。
在渝州破舊的官舍外,烈日高懸,空氣仿佛都被烤得扭曲。
突然,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午后的寂靜,朝中差遣的宦官五坊使郭忠政,帶著兩名手下,如一陣狂風般飛馳而到。
郭忠政身著華麗的宦官服飾,臉上卻帶著一絲陰冷的笑意。他站在官舍前,尖聲叫喊:“渝州司戶參軍王叔文接旨!” 聲音劃破長空,驚得附近樹上的鳥兒紛紛振翅高飛。
王叔文緩緩走出官舍。他身形消瘦,面容憔悴,但眼神中仍透著一絲倔強。
黃綾詔書在郭忠政手中緩緩打開,郭忠政故意揪掉遮蓋下巴的假胡須,似乎想在這最后的時刻,盡情羞辱眼前這位曾經的風云人物。他哼了一聲,用尖銳刺耳的聲音宣讀起來:
“故守尚書戶部侍郎、充度支及諸道鹽鐵轉運副使,現渝州司戶參軍王叔文,樹黨招權,漏泄密令,圖謀不軌,貪贓黷貨,宜賜死。”
王叔文聽完詔書,臉上沒有絲毫懼色,冷冷地說了一句:“臣謝主恩典?!?/p>
隨后,王叔文目光如炬,直視郭忠政,又道:
“郭中官今日可算平生之大快意了!”
郭忠政假笑一聲,如同夜梟的啼叫般陰森,朝后一努嘴,催促道:
“時候不早了!伺候王參軍上路吧!”
兩名小太監立刻戰戰兢兢地捧上一柄寒光閃閃的利劍、一條潔白如雪的綾子,又從腰下皮囊內斟了一杯散發著詭異氣息的鴆酒,并步上前。
郭忠政拿過白綾,遞到王叔文面前,假惺惺地問:
“王參軍是自行了斷呢,還是……”
王叔文眼中噴出憤怒的火焰,狠狠地唾了一口,搶過劍來。
他仔細地看著手中的劍。白刃在陽光下閃爍著冰冷的光。
王叔文長嘆一聲,聲音中充滿了不甘與無奈:“不見你等下場,死不瞑目??!”說罷,他將劍向頸上一抹,動作決絕而悲壯。
他的身體搖晃了幾下,似乎想靠住什么似的向后退了幾步,最終,頭抵著墻倒了下去,手中的劍也隨即脫落墜地,發出一聲沉悶的聲響。
郭忠政看著王叔文的遺體,搖搖頭,冷冷地說:
“臨死還想干政,真是執迷不悟?!?/p>
說完一揮手,不耐煩地喊道:“完事兒。走人!”
小太監恐懼地望了望左眼半睜,右眼圓瞪的王叔文,那死不瞑目的樣子讓他們不寒而栗。其中一個小太監囁嚅道:“不報知…… 報知刺史大人嗎?”
郭忠政一瞪眼,惡狠狠地說:“再多話割舌頭!”然后匆匆套上假胡須,翻身上馬,揚塵而去。
唐憲宗李純殺了王叔文的消息,如同洶涌的潮水,迅速傳遍了四方。
當噩耗傳到朗州時,劉禹錫只覺五雷轟頂。他獨自站在簡陋的屋舍前,望著遠方,天空中陰云密布,仿佛也在為他們的悲劇而哀傷。
劉禹錫的心中充滿了悲憤、沉痛,情緒如同一頭困獸,在他心中橫沖直撞。
回到書房,他眉頭一直緊鎖著,無法抑制心中的不平。沉思之后,緩緩提筆,在紙上寫道:
“華佗以恃能厭事,為曹公所怒。荀文若請曰:‘佗術實工,人命系焉,宜議能以宥?!芄唬骸畱n天下無此鼠輩邪!’遂考竟佗。至倉舒病且死,見醫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嘆。”
劉禹錫邊寫邊在心中感慨,華佗因自恃才能而厭惡服侍權貴,為曹操所恨。荀彧請求寬恕華佗,曹操卻輕易地殺害了華佗。直到愛子曹沖患病,才后悔起來。
“嗟乎!以操之明略見幾,然猶輕殺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猶不能返其恚。執柄者之恚,真可畏諸,亦可慎諸?!?/p>
劉禹錫想到曹操的深明韜略,卻仍輕易殺人,荀彧的勸諫也無法平息怒火,不禁長嘆,掌權者的憤怒,實在是可怕又值得警醒。
他繼續寫道:“原夫史氏之書于冊也,是使后之人寬能者之刑,納賢者之諭,而懲暴者之輕殺。故自恃能至有悔,悉書焉。后之惑者,復用是為口實。悲哉!夫賢能不能無過,茍置于理矣,或必有寬之之請。
“彼壬人皆曰:‘憂天下無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虮赜邢е畤@。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將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刹恢^大哀乎?”
他擔憂那些糊涂人會用史書之事作為輕易殺人的借口。
賢能之人犯錯,本應有人請求寬恕,奸佞小人卻只知逞一時之快,到后悔時才知人才難得,這是何等悲哀啊。
“夫以佗之不宜殺,昭昭然不可言也。獨病夫史書之義,是將推此而廣耳。吾觀自曹魏以來,執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殺材能眾矣。又烏用書佗之事為?
“嗚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勸且懲也。而暴者復借口以快意。孫權則曰:‘曹孟德殺孔文舉矣,孤于虞翻何如?’而孔融亦以應泰山殺孝廉自譬。仲謀近霸者,文舉有高名,猶以可懲為故事,矧他人哉?”
劉禹錫感嘆,自曹魏以降,掌權者因憤怒而殺害人才的事例眾多,殘暴者又總以此為借口,孫權、孔融之事便是例證。
悲憤、沉痛之余,劉禹錫覺得自己應該為王公做點什么。
于是,他埋頭于書房中,將王叔文的文稿小心翼翼地整理出來,一張張地鋪開,仔細地閱讀、分類。他著手編輯王叔文的文集,希望能讓王公的思想和才華得以留存。
劉禹錫的眼神中充滿了敬重與懷念,仿佛在與王叔文進行一場跨越生死的對話。
然而,命運似乎并未打算放過劉禹錫等人。過了不久,獨斷而忌恨的唐憲宗李純又一通亂棍打下,頒布專詔。詔書如同一張冰冷的大網,將永貞志士們緊緊籠罩:
“…… 左降官韋執誼、劉禹錫、柳宗元、韓泰、陳諫、韓曄、凌準、程異、等八人,以后‘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劉禹錫看到詔書后,心中一陣絕望。
昏頭皇帝李純,這是鐵了心要讓他們老死貶所啊。
既然不得量移,不得返京,那便干脆接來家眷,過日子吧。
劉禹錫望著窗外,朗州的街道上,百姓們來來往往,官吏們也在各自忙碌。
此處窮鄉僻壤的生活雖然平淡,卻也有著自己的節奏。他心想,只要李純不再下狠手,讓 “八司馬” 不要再演王叔文的悲劇就好。
他派仆從回長安,送信給夫人。仆從離開時,他再三叮囑:“一定要交代夫人安置好母親的侍護事宜,然后把夫人薛女士、兒子咸允接到朗州來?!?/p>
夫人和兒子來到朗州后,劉禹錫的生活有了一絲溫暖。
他與夫人一起操持家務,在廚房里,他看著夫人忙碌的身影,偶爾也會搭把手,兩人一起擺弄著油鹽醬醋。
兒子咸允在一旁嬉笑蹣跚,他會蹲下身子,逗著兒子玩耍,臉上洋溢著久違的笑容。
有酒的日子,劉禹錫會小酌幾杯,微醺之際,心中的憂愁似乎也減輕了幾分。
作詩的時候,他會站在庭院中,對著天空長嘯,將心中的情感盡情抒發:
“內禪因天性,雄圖授化元。繼明懸日月,出震統乾坤。大孝三朝備,洪恩九族惇。百川宗渤澥,五岳輔昆侖。
“何幸逢休運,微班識至尊。校緡資筦榷,復土奉山園。一失貴人意,徒聞太學論。直廬辭錦帳,遠守愧朱幡。
“巢幕方猶燕,搶榆尚笑鯤。邅回過荊楚,流落感涼溫。貶謫途上,花草失色,愁心如醉,昏昏不醒。
“春江千里走過,暮雨中,猿聲驚魂。問卜安冥數,看方理病源。帶賒衣改制,塵澀劍成痕。三秀悲中散,二毛傷虎賁。來憂御魑魅,歸愿牧雞豚……”
在艱難的朗州歲月,跟被斥逐于各地的永貞友人互致問候,成為了劉禹錫生活中僅有的亮色。
與柳宗元的往來最為頻繁。
柳宗元常常有詩文自永州寄來。每當收到柳宗元的信件和詩文,劉禹錫都會迫不及待地打開,仿佛那是來自遠方的溫暖擁抱。
他會坐在窗前,細細地品讀,時而微笑,時而皺眉,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柳宗元在永州的生活和心境。
柳宗元所在的永州,是個比朗州更為荒僻的地方,是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連綿的山巒環繞著永州,山路崎嶇難行,交通極為不便。
苛政如兇猛的野獸,肆意地吞噬百姓的生活。
野產的異蛇,更是給永州增添了許多詭異的色彩。
黑質而白章的異蛇,模樣奇特,毒性令人膽寒,但凡觸碰到草木,草木便會瞬間枯萎而死,若被它咬傷,根本無藥可醫。然而,這種異蛇卻有醫用價值,永州百姓為了生計,不得不冒險到山間捕捉,然后出售。
柳宗元被貶永州任職期間,聽說了百姓的許多悲慘遭遇。
一日,他遇見了一位姓蔣的捕蛇人。蔣氏面容憔悴,眼神中透著深深的疲憊與無奈。
柳宗元走上前去,關切地詢問:
“聽聞你家世代以捕蛇為業,這其中可有什么緣由?”
蔣氏長嘆一聲,說道:“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說這話時,他的臉上滿是悲戚之色。
柳宗元心中一陣酸楚,問道:
“若毒之乎?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聽后,神色大變,眼中汪然出涕,急切地說:
“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柳宗元靜靜地聽著,心中的悲痛愈發深沉。
他想起孔子說過的 “苛政猛于虎也”,如今看來,這賦斂之毒,竟比那毒蛇還要可怕!
回到居所,柳宗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揮毫寫下了《捕蛇者說》。文章寫就,反復誦讀,每一個字都飽含著對百姓苦難的同情和對苛政的譴責。
他將這篇新作寄給了劉禹錫。
劉禹錫收到柳宗元的來信和《捕蛇者說》后,坐在窗前,細細品讀,眉頭緊鎖,時而搖頭嘆息,時而拍案而起。
讀完,慨然良久,心中涌起無數感慨。
永貞革新失敗后,宦官閹黨再度弄權,各地藩鎮競相擴軍,皇家征斂加上地方搜刮,使得各地的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他鋪開紙張,蘸飽筆墨,給柳宗元回書,深表同感:
“如今世道,百姓之苦,令人痛心疾首。你我雖遠隔千里,但對這苛政的痛恨卻是一致的?!?/p>
在朗州的日子里,劉禹錫時常感到郁悶。
郁悶時,桃花源便成了他散心的好去處。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他和三兩友人相約前往。一路上,秋風拂面,帶著絲絲涼意。他們沿著蜿蜒的小路前行,路邊的野花肆意綻放,散發出陣陣清香。
到桃花源,如塵中見月,心境也悠然閑適起來,何況桃花源是清秋時節的仙府之所。
凝光悠悠,寒露悄然墜落,劉禹錫站在山巔,極目遠眺。
碧虛無云,風也靜止,山上長松挺拔,山下流水潺潺。群動悠然,盡收眼底,天高地平,千萬里景色一覽無余。
劉禹錫他們登上玉壇,虔誠地遙請真仙官。
云屏欲下,星斗為之搖動,天樂一聲,仿佛穿透肌骨,讓人感到絲絲寒意。金霞昕昕,漸漸從東方升起,日輪欹斜,光影漸促,劉禹錫仍在頻頻回望。
如此絕景良時,實在難得,他不禁感嘆,他年此夕,定會為此景而惆悵……
劉禹錫早已詩名高卓,曾經在朝野間轟動一時。如今,這位青年才俊來到朗州,盡管此地文化閉塞,教育落后,但仍有不少苦讀書、謀功名的人,視劉禹錫為難得的良師,抓住一切機會向他請教。
劉禹錫回想起自己在江東一帶度過的青少年時代,那時的塾師雖思想老朽、株守成規,但在教人識文斷字方面還是頗有功勞的,許多人后來成器,都得益于塾師打下的基礎。
看著朗州這些為了讀書克服重重困難的青少年,劉禹錫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義務為他們盡一把力。
秀才韋道沖便是劉禹錫在朗州所交的讀書朋友。
韋道沖勤奮好學,對詩文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時常向劉禹錫請教問題,劉禹錫也總是耐心地解答。
當韋道沖決定往長安赴制舉試時,劉禹錫對他寄予厚望,特意為他餞行。
在餞行宴上,劉禹錫滿飲一杯酒,語重心長地吟誦道:
“驚禽一辭巢,棲息無少安。秋扇一離手,流塵蔽霜紈。故侶不可追,涼風日已寒。遠逢杜陵士,別盡平生歡。
“逐客無印綬,楚江多芷蘭。因居暇時游,長鋏不復彈。閱書南軒霽,縆瑟清夜闌。萬境身外寂,一杯腹中寬。
“伊昔玄宗朝,冬卿冠鴛鸞。肅穆升內殿,從容領儒冠。游夏無措詞,陽秋垂不刊。至今群玉府,學者空縱觀。
“世人希德門,揭若攀峰巒。之子尚明訓,鏘如振瑯玕。一旦西上書,斑衣拂征鞍。荊臺宿暮雨,漢水浮春瀾。
“君門起天中,多士如星攢。煙霞覆雙闕,抃舞羅千官。清漏滴銅壺,仙廚下雕槃。熒煌仰金榜,錯落濡飛翰。
“古來才杰士,所嗟遭時難。一鳴從此始,相望青云端…… 希望你此去長安,能一鳴驚人,實現自己的抱負?!?/p>
韋道沖聽后,感動不已,起身向劉禹錫深深鞠躬:
“多謝劉公教誨,晚輩定當全力以赴。”
遠貶異鄉的劉禹錫,并沒有被長安的朋友們遺忘。
元稹和白居易本來就同情和支持永貞黨人,在他們失勢的時候,依然一如既往地以好友相待。
元稹特意挑選了花紋十分美麗的床席贈送給劉禹錫,還附上書信:
“此床席花紋精美,愿能為你在朗州的生活增添一絲慰藉?!?/p>
白居易則捎來自己的詩作一百首,請劉禹錫 “教正”。
劉禹錫收到后,心中感動,展開白居易的詩作,認真閱讀起來,時而點頭稱贊,時而提筆批注。
讀完后,他感慨地批曰:
“文章似錦氣如虹,宜薦華簪綠殿中??v使涼飆生旦夕,猶堪拂拭愈頭風。枕截文瓊珠綴篇,野人酬贈壁州鞭。用長時節君須策,泥醉風云我要眠。
“歌盼彩霞臨藥灶,執陪仙仗引爐煙。張騫卻上知何日?隨會歸期在此年。無事尋花至仙境,等閑栽樹比封君。金門通籍真多士,黃紙除書每日聞。
“吟君遺我百篇詩,使我獨坐形神馳。玉琴清夜人不語,琪樹春朝風正吹。郢人斤斫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世人方內欲相尋,行盡四維無處覓……
“樂天詩作,果然精妙絕倫,讓我受益匪淺?!?/p>
同一般的左降官吏一樣,劉禹錫跟在朝的老朋友保持著友誼。
盡管唐憲宗李純發下毒誓,不準赦免永貞一黨,但劉禹錫心中仍懷著一絲希望。
杜佑是劉禹錫的老上級,如今在朝中正受唐憲宗重用,冊拜司徒,同平章事,還被封為歧國公。劉禹錫思量再三,決定致書杜佑,一剖心跡。
他在書房中,鄭重地齋戒沐浴,以示誠意。隨后,鋪開紙張,提筆寫道:
“故吏守朗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劉禹錫,謹齋沐致誠,命仆夫持書,敢獻于司徒相公閣下:昔稱韓非善著書,而《說難》、《孤憤》,尤為激切,故司馬子長深悲之,為著于篇,顯白其事……”
他一邊寫,一邊回憶著過往的經歷,心中五味翻涌。
自己性格耿直,在官場中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堅信自己的初心。他希望杜佑能念及舊情,對他的處境給予一些幫助。
然而,在政治風浪中摸爬滾打多年的杜佑,早已老奸巨猾。收到劉禹錫的書信后,他坐在書房中,慢悠悠地品著茶飲,看著書信,臉上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
杜佑明白,劉禹錫希望量移。
但是,當下政治局勢無比復雜,他又怎會輕易出手相助呢?
他將書信放在一旁,繼續悠然地品味、享受著他的茶飲,仿佛劉禹錫的請求從未出現過。
17 天論光芒
在交通極度不便、信息傳遞遲緩的年代,柳宗元身處永州,韓愈任職之地與永州在地理位置上稍近一些。
二人因此在一封封書信往來中,不知不覺展開了一場關于天地物候、萬事律則的學術探討。
永州的秋日,寒風瑟瑟,枯黃的樹葉在風中瑟瑟發抖,不時飄落。
柳宗元坐在簡陋的書房中,桌上堆滿了書籍和文稿。他剛收到韓愈的來信,展開信紙,只見韓愈以 “論史” 為題,展開了對他的有神論的說教。
韓愈在信中寫道:“夫為史者,不有人禍,則有天刑?!?/p>
柳宗元讀完這句話,眉頭緊鎖,心中涌起一股不悅。
韓愈這是在暗示 “永貞革新” 的失敗乃是 “天” 的懲罰,仿佛那些想操縱歷史的人,即便不招來世上的禍患,也定會遭到上天的嚴懲。
柳宗元認為,韓愈這種奇談怪論,實在荒謬至極,豈能令人接受?
他當即提筆,撰寫《與韓愈論史官書》予以批駁。
書房里,燭光搖曳,柳宗元奮筆疾書:
“及今乃見書藁,私心甚不喜。凡明智之人是不言鬼神之事的,只有愚昧無知的人才對‘天’感到困惑?!挥腥说湥瑒t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為史者,然亦甚惑。又凡鬼神事,渺?;幕鬅o可準,明者所不道,退之之智而猶懼于此?此大惑已。”
他一邊寫,一邊搖頭,心中想著,鬼神那一套,本就荒唐無稽,毫無根據,以老韓的聰明才智,竟然還懼怕這些,實在令人費解。
韓愈在這件事上,卻似撞上南墻不知后退。
收到柳宗元的書信后,韓愈再次回信,責備柳宗元 “不知天”,堅稱 “天” 是能 “賞功罰禍” 的,還寫道:
“吾意天聞其呼且怨,則有功者受賞必大矣,其禍焉者受罰亦大矣?!?/p>
不僅如此,老韓還以 “物壞蟲生” 作類比,在信中滔滔不絕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物壞,蟲由之生;元氣陰陽之壞,人由之生。蟲之生而物益壞,食嚙之,攻穴之,蟲之禍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繁而息之者,物之讎也。
“人之壞,元氣陰陽也亦滋甚:墾原田,伐山林,鑿泉以井飲,窾墓以送死,而又穴為偃溲,筑為墻垣、城郭、臺榭、觀游,疏為川瀆、溝洫、陂池,燧木以燔,革金以熔,陶甄琢磨,悴然使天地萬物不得其情,倖倖沖沖,攻殘敗撓而未嘗息。其為禍元氣陰陽也,不甚于蟲之所為乎?
“吾意有能殘斯人使日薄歲削,禍元氣陰陽者滋少,是則有功天地者也;繁而息之者,天地之讎也。今夫人舉不能知天,故為是呼且怨也。”
在老韓看來,蟲子是因物體敗壞而生,人則是元氣陰陽敗壞所產。蟲生會讓物體更糟,而人類對元氣陰陽的破壞,比蟲子更甚。
柳宗元讀完韓愈的這封信,心中的怒火更盛。
老韓已將爭論從 “論史” 暗暗轉到了 “說天”。
在這種情況下,柳宗元決定撰寫《天說》一文,好好駁斥老韓鼓吹天有意志,能賞功罰禍的謬論。
在書房中踱步沉思,隨后坐到案前,揮筆寫道:
“功者自功,禍者自禍,欲望其賞罰者大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謬矣。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是雖大,無異果蓏、癰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是物也,其能有報乎?繁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
柳宗元認為,韓愈所說凡呼天怨天者皆不知 “天”,凡求天賞罰或望天哀仁者均系大謬之論。
韓愈強調不怨乎天,柳宗元則強調不求于天。
韓愈將天看作有意志的人格神,可天地、元氣、陰陽在柳宗元的眼中都是 “物”。天沒有意志,不可能對人賞功罰禍、有報有怨,人的禍福應由自己的行為決定,與天毫無關系。
韓愈早年曾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在荒遠的貶地,他仰天長嘆,高呼:“殘民者昌,佑民者殃”,怪罪人們不知天意。
“永貞革新” 失敗后,韓愈的仕途得意起來,劉禹錫、柳宗元等人反倒遭到貶斥。
在這樣的背景下,韓愈大談天人感應,堅稱天有意志,能賞功罰禍,還說天不喜歡那些積極有為、勇于實踐、務求有利于生民的人。這些言論,輕而言之,是對劉禹錫、柳宗元當時處境的一種嘲弄,重而言之,是在為守舊派鎮壓革新派提供證詞。
劉禹錫、柳宗元等人,懷揣著 “輔時及物”“施道于人” 的宏大志向,在 “永貞革新” 中推行了諸多利于朝野的措施,深受百姓歡迎,卻遭到了守舊派的攻擊和迫害。
劉、柳被貶為遠州司馬后,一方面對世道的極端不合理 “呼且怨”,殘害生民的昌盛,保護生民的遭殃;另一方面,面對失敗,他們毫不消極、毫不悲觀,依舊保持著積極進取的精神。
所以,柳宗元、劉禹錫奮起反擊韓愈的荒謬言論,實屬必然。
柳宗元撰寫完《天說》后,仔細地將文稿整理好,裝入信封,寄給劉禹錫過目。
劉禹錫做杜佑的幕僚時,有接觸杜佑《通典》的機會。《通典》中強調社稷人事對禮樂制度的影響,對劉禹錫產生了一定的觸動。
劉禹錫所敬佩的大臣陸贄,在奏議中也多次針對唐德宗 “運數前定,事不由人” 的宿命思想,強調修人事的決定作用,也深深影響了劉禹錫。
更為重要的是,劉禹錫從童年時代起,就受到父親劉緒非天觀念、非神秘主義的教育,長大以后,對醫藥、天文、音樂、書法等廣泛研究,使他站在了高于常人的科學峰頭。
劉禹錫收到柳宗元的《天說》后,坐在窗邊,認真研讀,時而點頭,時而皺眉。
陽光灑在紙頁上,一頁一頁地灑過。
讀完后,劉禹錫評價曰:“文信美矣,蓋有激而云,非所以盡天人之際。”
劉禹錫認為,韓、柳兩人在對 “天” 的認識上發生爭論,柳宗元以《天說》駁斥韓愈關于天有意志的說法,文章確實寫得很好。但《天說》大概是激于憤慨而作,還未能詳盡地論述天人關系。
于是,劉禹錫決定撰寫《天論》上、中、下三部,更透徹地明辯這個問題。
鋪開紙張,蘸飽筆墨,劉禹錫寫道:
“世上討論‘天’的問題的大體有兩派,一派認為老天爺是至尊老大,管著我們;另一派認為天就是大自然,既沒頭腦也沒心沒肺。
“我的朋友柳宗元最近寫了個《天說》來反駁韓愈先生的觀點,文章不錯,就是沒把問題談透。故而我為《天論》,試圖把道理掰開、揉碎講清楚。
“但凡有形的東西都不是全能的。天,是有形之物中最大的;人,是動物里邊最牛的。有些事天能干可人干不了,也有些事人能干可天干不了,所以說,天和人各有所長。
“天的規律是生養萬物,它能使萬物強壯,也能使萬物衰弱;人不一樣,人的關鍵是要明辨是非?!?/p>
在書房中,劉禹錫一邊寫,一邊思考著天人之間復雜的關系,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論述,能讓更多人看清問題的本質。
在布置簡潔、堆滿書籍的書房內,劉禹錫端坐于案幾前,面前攤開著寫滿密密麻麻字跡的紙張。
窗外,微風輕輕拂過,吹動著窗欞上懸掛的布幔,發出噗噗的輕響。
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下一片片光影,在地面上搖曳不定。
劉禹錫凝望著窗外的景色,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人比天強在哪兒呢?強在是非和法度。
劉禹錫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睿智,很久以來,他就在心中反復琢磨這個問題。
在公正嚴明的法治氛圍里,是非清晰,賞罰也明確。
他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理想的社會畫面:官員們公正無私地執行律法,民眾安居樂業,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行為準則。
如果依法受賞,就算你已經高官厚祿不在乎那點兒小錢,你也應該理直氣壯地接受獎勵。為什么呢?因為你做了好事必然就要受賞;如果你做了壞事,就算是對你抄家滅門,你也得認。為什么呢?因為你做了壞事,必然就要受罰。
劉禹錫微微頷首,對自己的想法表示肯定。
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的行為有了明確的指引,社會秩序自然不會錯亂。
在公正嚴明的法治社會里,天能做什么呢?
劉禹錫站起身來,在書房中緩緩踱步。
人們也無非就是在祭祀儀式和頒布歷法的時候,才會和天發生一點兒走走過場的關系。
此時的天,不過是一種形式上的存在。人們憑借自身的智慧和努力,構建起社會的秩序,并不需要依賴天的意志。
人如果做好事就會獲得好處,做壞事就會受到懲罰,誰還會把老天當回事呢?
劉禹錫嘴角微微上揚,露出自信的笑容。
他堅信,人類的理性和法治能夠讓社稷走向繁榮。
然而現實卻并非總是美好的。劉禹錫的眼神中閃過憂慮。如果法治出毛病了,不再那么公正嚴明了,做好事不一定受賞,做壞事不一定受罰,十個勞模里塞了兩個壞蛋,十個死刑犯里插著三四個無辜的人,造假可以賺大錢,花錢就可以擺平執法機關,大家看到這些情況就疑惑了:怎么會這樣呢,沒道理啊,這難道是天意嗎?
他停下腳步,眉頭緊鎖,仿佛看到了社會的混亂與不公。
當是非混亂、賞罰敗壞的時候,天命之說就開始小有市場了。
劉禹錫無奈地嘆了口氣。
當人們對現實失望時,往往會尋求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來解釋這一切。
在法治敗壞的時候,享福的大多都是壞蛋,受苦的大多都是善良之人,哪還有正義,哪還有公理,人除了呼天喊地還能做什么呢?還能指望什么呢?
劉禹錫的心中充滿了憤慨,他為那些無辜受苦的人感到痛心。
所以說,天能做的是生養萬物,人能做的是治理萬物,人類社會越是缺乏治理,人們就越是看不懂這世間的道理,也就越來越仰賴蒼天了。
劉禹錫重新坐回案前,提筆在紙上寫下這些思考。
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文字,讓更多的人看清社會的本質。
韓愈先生和柳子厚均以個人體會來闡釋天人規律,是不嚴謹的,個案不能說明普遍規律。要像我劉子這么研究分析,才稱得上嚴謹。
只有從宏觀的角度,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劉禹錫的眼神中透露出驕傲,他對自己的研究方法充滿自信。
這時,仿佛有一個聲音在他耳邊響起:“你講的這套道理太深奧了,你要真想讓我們明白,最好打個比方,講得通俗一點兒。”
劉禹錫微微一笑,他早就料到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
劉子曰:“你知道旅游是什么回事嗎?一伙人組團旅游,到了荒郊野嶺,需要上大樹摘果子,下深潭里取水,誰體格好誰就占便宜,哪怕你有再大的學問,一點兒轍也沒有;可如果到了大城市,比如想到朝廷混口飯吃,胳膊大腿再粗也不管用了。
“如果是去秩序之地,即便在鄉下也如同大城市一般,靠的是彬彬有禮;如果在混亂世道,雖然大城市也如同荒原,得靠叢林法則來找吃的。這道理清楚明白吧?”
劉禹錫一邊自語,一邊用手比劃,仿佛眼前就有這樣一群人在不同的環境中經歷著不同的事情。
可能還有人問:“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天不會幫人什么忙,那古人為什么常常說天呢?”
劉禹錫仿佛聽到了這個問題,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這就和行船的道理一樣。如果是在伊水、洛水、濰水、淄水里弄舟,你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在哪兒停就在哪兒停,就算有翻掉的,人們也不會把原因歸到老天頭上;可你如果是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里劃船,人力能控制的因素就很非常限了,船沒翻得謝天謝地,船翻了那叫天不作美。”
劉禹錫的聲音堅定有力,他希望通過這個比喻,讓人們更加清晰地理解天人之間的關系。
有人問:“你的說法有些道理,可怎么解釋那些一起行船卻一艘沉、一艘不沉的情況呢?”
劉禹錫微微皺了皺眉頭,思考片刻后回答:
“這也很簡單,告訴你吧:‘水和船是兩種東西,作用在一起,其間有數有勢。數和勢一起作用,勢這東西是依附在物體上的,物體運動得快,它的勢就強,運動得慢,它的勢就弱。船劃得慢也可能會翻,但它是怎么翻的,我們看得明白;船要是太快,勢很疾,翻了船我們也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p>
劉禹錫一邊說,一邊隨手在紙上畫出簡單的圖示,力圖讓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
有人問:“你那么看重數和勢,卻不拿老天當回事,天的作用難道還比不上勢嗎?”
劉禹錫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屑,說道:
“天的形狀一直都是圓的,顏色一直都是青的,天運動規律我們都測得出來,所以說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這就是數;天一直那么高高在上,一直運行不止,這就是它的勢。天的運動也無非在于數和勢罷了。
“我一再說:萬物都是‘交相勝,還相用’的。大山看不起小松鼠,松鼠不服氣,說:‘我雖然背不起一座森林,可你也磕不了一枚核桃呀?!?/p>
劉禹錫用這個生動的例子,形象地說明了萬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接著問:“就算你說的對,天因為有形體存在而逃脫不了數的限制,那么,對那些無形的東西你又怎么用你的數來做解釋呢?”
劉禹錫笑了笑,回答道:
“你所謂的無形的東西,是不是空啊?空這個東西也是有形體的,只不過它的形體要依附其他東西而存在。一間屋子,里邊是空的,這是四四方方的空;一只杯子,里邊是空的,這是圓柱體的空。不管你說什么空,就照我這個說法自己推理好了。
“難道天地之內真有無形的東西存在嗎?沒那回事!古人所謂的‘無形’,其實是‘無常形’,也就是沒有固定的形狀,依附在物體上也就現了形了。所以,你所謂的無形的東西也一樣逃不了數的限制。”
劉禹錫的解釋條理清晰,讓人不得不信服。
還有人問:“古時候研究天的問題有三大學派:宣夜、渾天和《周髀》,最著名的專家有個叫鄒衍的,你劉禹錫師承哪家哪派啊?”
劉禹錫挺直了腰板,自豪地說道:
“我夢得無師承,無門派!我的理論不是跟他們學來的,是自己推理推出來的。但凡‘入乎數’,也就是有規律的東西,都可以小中見大,我們從人來推天,很容易推得出來?!?/p>
劉禹錫的眼神中充滿了對自己獨立思考能力的自豪。
人長著五官,五官之本在于內臟,天上掛著日月星辰,日月星辰之本在于山川五行。
清澈的東西來自于渾濁之物,輕微的東西來自于厚重之物,而渾濁、厚重的就是地,清澈、輕微的就是天,天和地各就各位,互相發生作用,產生了風雷雨霧,產生了植物、動物。
劉禹錫一邊思考,一邊在紙上寫下這些觀點。
他的思維如同奔騰的江水,源源不斷地涌出新的想法。
在天和地產生的所有生物里,人是腦子最好使的,能和天各擅勝場。
不是天,而是人建立了人類社會的綱紀,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看到一種顯著的現象:堯舜時代是上古的黃金時代,那時候的書開頭就說‘稽古’,不說‘稽天’。
劉禹錫對歷史的研究十分深入,他從這些細節中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到了周幽王和周厲王這兩位暴君的時代,文獻上一開篇就談‘上天’了,不講人事了。
在舜圣那里,好的得到提拔,說這是舜提拔他們,不說職位得自天授。
商王武丁是個有為之君,看傅說有能耐,想重用他,于是就假裝說上天托夢給自己,讓自己提拔傅說。
武丁以上天為借口,是因為他即位的時候接的是個爛攤子,不得不拿上天來糊弄人。
劉禹錫對這些歷史事件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他的分析,鞭辟入里,讓人對歷史有了全新的認識。
道理很清楚了吧,在好世道里,‘天’這個字的使用頻率就少;在壞世道里,他們只好拿天命來糊弄老百姓,老百姓受了不公正待遇也只有哭天搶地這一條路好走。天,不就是這么回事嗎?
劉禹錫寫完最后一句話,放下手中的筆,長舒了一口氣。
可以預知,自己的觀點將會引起一場思想的風暴,但他毫不畏懼,因為他堅信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
后山先生不得不驚嘆,劉禹錫真可謂堂堂大家!
劉子詩文卓越自不必說,其進化論的思想鋒芒與理辨中的真知灼見,直如耀眼明燈,照亮亙古長夜啊!
劉禹錫的《天論》,奮翮迎接韓愈挑起的 “天之說” 的論戰,以 “極其辯” 的理論之勇,以 “盡天人之際” 的探索之深,劃清了天道觀上 “自然之說” 與 “陰騭之說” 的根本界限。
千百年來,某些人打著各樣旗號,包括創建各種學派,販賣荒謬的東西,而徹底批駁他們的觀點,并且深入淺出地樹立創見的,是劉禹錫。
18 砥石之賦
元和元年,長安城中一片肅穆,唐憲宗李純端坐于龍椅之上,神色冷峻,身旁的宦官展開《改元元和赦文》,高聲宣讀。
赦文所到之處,人眾皆稱皇恩浩蕩。然而,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卻被這浩蕩皇恩拒之門外。
唐憲宗李純在發布赦文時,還惡狠狠地命令:以后 “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甭曇舴氯艉睦滹L,直直地穿透人心。
劉禹錫在朗州的居所內,聽聞赦訊,心中一陣刺痛。
他望著窗外陰沉的天空,烏云仿若墨染,層層疊疊地壓著,似乎隨時都會傾塌下來。
屋內光線昏暗,他獨自坐在案幾前,眼神中全是無奈與不甘。
時光緩緩流逝,可這道皇帝禁令如同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
劉禹錫并未放棄希望。時光慢慢過去,情況總是要變化的。
他又想到了自己的老上級杜佑,心中燃起一絲希望的火苗。于是,鋪開紙張,蘸飽筆墨,在昏黃的燭光下,再次給杜佑寫信。
在《上杜司徒書》中,劉禹錫的筆觸堅定而又充滿期待。
他細細回顧了自己跟隨杜佑幾年的立身往事。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往昔的回憶,從他的筆尖流淌而出。
他剖白了自己在順宗朝忠于朝廷的心跡,言辭懇切,相信杜佑 “必思有以拯之”,希望杜佑能幫助自己離開 “距京師贏二千者無幾” 的偏僻朗州,或者量移至京師近郊。
杜佑,這位《通典》的作者,在朝堂之上,向來 “外示寬和,而持身有術”,懷有深邃的為官之道。
杜佑的政治態度傾向于王叔文等革新派,然而在深謀遠慮、審時度勢方面,又遠勝于他們。
劉禹錫被貶謫朗州之初,杜佑曾馳書問候,信中的關懷之情溢于言表,對劉禹錫的處境深表同情。
杜佑也清楚,唐憲宗李純對 “二王八司馬” 懷恨極深,恨意猶如熊熊烈火,無人敢輕易觸碰。若有人想幫助劉禹錫等人,無疑是自討苦吃。
因而,劉禹錫寄出的信件,如石沉大海,終究等不來他想要的消息。
等不來消息,劉禹錫只能繼續熬日子。
在朗州的日子里,劉禹錫與各地的友人唱和往來。有時,他會收到摯友柳宗元的來信,兩人便就論文展開深入探討,辨析天道人事。那些書信,仿佛是他們在黑暗中相互扶持的力量。
再不,就飲酒消愁,在微醺之際,感受片刻的歡愉;或是外出賞景,看著朗州的山川河流,試圖去自然中尋得一絲慰藉;又或者踏上游歷之路,去探尋陌生之地的風土人情。
漫步在朗州的街巷,劉禹錫吟誦“車音想轔轔,不見綦下塵。可憐平陽第,歌舞嬌青春。金屋容色在,文園詞賦新。一朝復得幸,應知失意人?!甭曇粼诮窒镏谢厥?,帶著淡淡的憂傷。
來到古南陽的遺基,望著寂寥的照鏡臺,感慨系之:“寂寥照鏡臺,遺基古南陽。真人昔來游,翠鳳相隨翔。目成在桑野,志遂貯椒房。豈無三千女,初心不可忘?!?/p>
也曾前往祭祀漢家都尉的廟宇,只見廟宇中曲蓋幽深,蒼檜環繞,洞簫聲在翠屏間回蕩,涌出無盡的愁緒。
荊巫脈脈,仿佛在傳達著神語,野老們在一旁醉意朦朧,臉上帶著一絲奇異的滿足。
日落時分,廟門外風生,幾人連蹋竹歌,緩緩而歸。
劉禹錫不禁感嘆:
“漢家都尉舊征蠻,血食如今配此山,曲蓋幽深蒼檜下,洞簫愁絕翠屏間。荊巫脈脈傳神語,野老娑娑起醉顏。日落風生廟門外,幾人連蹋竹歌還……”
冷靜下來想想,人生無常,逆境厄運又何嘗不是上天對有志者的考驗呢?
劉禹錫在居所內,看著南方潮濕的霧氣,心中思緒萬端。
南方氣泄而雨淫,地慝而傷物,媼神噫濕,渝色壞味,雖金之堅,亦失恒性。
劉禹錫曾有一把佩刀,極為精良,可到了這南方之地,刀身澀不可拔,剖開刀鞘方才取出。只見刀身傅刃蒙脊,鱗然如疣痂,如黑子,如青蠅之惡,銳氣中錮,仿佛人被病纏身。
客人聽聞此事,袖中藏著密石前來相贈。
客人笑著說:“君之佩刀,受此地濕氣所侵,以此石磨礪,或可恢復。”
劉禹錫接過密石,依照客人所言,沃之草腴,雜以鳥膏,切劘上下。不多時,刀之真質焯見,寒光閃爍。躊躇四顧,莞爾謝客:“微子之貽,幾喪吾寶。”
客人微微頷首,說道:“吾聞諸梅福曰:‘爵祿者,天下之砥石也。高皇帝所以礪世摩鈍。’有是耶?”
劉禹錫感慨不已,作《砥石賦》以記之:
“我有利金兮以利為佩,遭土卑而慝作兮,雄铓為之潛晦。如景昏而蝕既兮,與肌漆而為癘。顧秋蓬之不可斫兮,尚何游乎髖髀之外?
“利物蒙蔽,材人惆悵。俾百汰之至精,蟠一檢而多恙。豈害氣之獨然兮,將久不試而然。彼屠者之刃兮,獵者之鋌,不灌不淬兮揉錯銜鉛,日鼓月揮兮刲腴擊鮮。睆嚯嚯以耀芒,蓊淫夷而騰膻。豈不涉暑而蒙漓兮,鼎用之而成妍。
“有客自東,遣余越砥,圭形石質,蒼色膩理。棧其鱗皴,滑以饈髓。如表洗垢,如鼎出否。霧盡披天,蘋開見水。
“拭寒焰以破眥,擊清音而振耳。故態復還,寶心再起。既賦形而終用,一蒙垢焉何恥。感利鈍之有時兮,寄雄心于瞪視。
“嗟乎,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武王得之,商俗以厚;高帝得之,杰材以湊。得既有自,失豈無因。漢氏以還,三光景分,隨道闊狹,用之得人。五百余年,唐風始振,懸此大砥,以礱兆民。
“播生在天,成器在君。天為物天,君為人天,安有執礪世之具而患乎無賢歟……”
元和三年,朗州的夏日格外炎熱,蟬鳴在枝頭此起彼伏。
薛夫人又為劉禹錫生了一個兒子,劉禹錫滿心歡喜,看著襁褓中的嬰兒,思索良久,給這個兒子起名劉同,字廣異,小名侖郎。
侖郎開始以哭當歌,清脆的哭聲,仿佛生命的號角。
刺史的允郎,已經到處跑來跑去,天真無邪的笑容,這貶官的枯燥歲月制造了無可替代的快樂。
劉禹錫看著兩個孩子,心中的陰霾似乎也淡了許多。
這年,京城人事也發生了變化。
李吉甫、武元衡拜相,還有一攬子兼職,比如兼領一方節度使等。
消息傳來,劉禹錫為朋友的升遷高興,也為自己的未來播種希望。
他在屋內來回踱步,口中吟誦:
“八柱共承天,東西別隱然。遠夷爭慕化,真相故臨邊。并進夔龍位,仍齊龜鶴年。同心舟已濟,造膝璧常聯。
“對領專征寄,遙持造物權。斗牛添氣色,井絡靜氛煙。獻可通三略,分甘出萬錢。漢南趨節制,趙北賜山川。
“玉帳觀渝舞,虹旌獵楚田。步嫌雙綬重,夢入九城偏。秋雨離情動,新詩樂府傳。聆音還竊抃,不覺撫么弦……”
過去常常聽《東武吟》,如今壯年的劉禹錫,心中卻十分傷悲。
他獨坐于庭院之中,望著夜空,喃喃自語:“為什么呀?淪落了,才聽出內中的辛苦滋味 ——
言有窮巷士,弱齡頗尚奇。讀得玄女符,生當事邊時。借名游俠窟,結客幽并兒。往來長楸間,能帶雙鞬馳。
崩騰天寶末,塵暗燕南垂。爟火入咸陽,詔征神武師。是時占軍幕,插羽揚金羈。萬夫列轅門,觀射中戟支。誓當雪國讎,親愛從此辭。
中宵倚長劍,起視蚩尤旗。介馬晨蕭蕭,陣云竟天涯。陰風獵白草,旗槊光參差。勇氣貫中腸,視身忽如遺。
生擒白馬將,虜騎不敢追。貴臣上戰功,名姓隨意移。終歲肌骨苦,他人印累累。謁者既清宮,諸侯各罷戲。上將賜甲第,門戟不可窺。
眥血下沾襟,天高問無期。卻尋故鄉路,孤影空相隨。行逢里中舊,撲樕昔所嗤。一言合侯王,腰佩黃金龜。
問我何自苦,可憐真數奇。遲回顧徒御,得色懸雙眉。翻然悟世途,撫己昧所宜。田園已蕪沒,流浪江海湄。鷙禽毛翮摧,不見翔云姿。
衰容蔽逸氣,孑孑無人知。寂寞草玄徒,長吟下書帷。為君發哀韻,若扣瑤林枝。
有客識其真,潺湲涕交頤。飲爾一杯酒,陶然足自怡……”
元和四年,在吏部尚書、鹽鐵轉運使李巽的奏薦下,郴州司馬程異被召回京師,為侍御史、揚子留后。
這一消息,如同一聲驚雷,打破了朗州的平靜。劉禹錫聽聞后,心中再次燃起希望之火。他心想,這不是打破了憲宗 “縱逢恩赦,不得量移” 的成令嗎?
他又萌生了歸回京師的新希望。
淮南節度使李吉甫,去歲曾為中書舍人。做中書舍人時,中書小吏滑渙與知樞密中使劉光琦勾結弄權,李吉甫十分討厭,上奏唐憲宗李純,將其斥逐。
“永貞革新” 時,李吉甫不在朝廷任職,與王叔文等人未發生過利害沖突。劉禹錫對李吉甫懷有好感,也看到李吉甫的前程,于是他精心構思,寫了《上淮南李相公啟》及兩首詩。筆觸飽含著期待,托程異路過淮南時面呈之。
他在啟文中寫道:“某間以昧于周身,措足危地。駭機一發,浮謗如川;巧言奇中,別白無路。祝網之日,漏恩者三,咋舌兢魂,分終裔壤。豈意天未剿絕,仁人登庸,施一陽于剝極之際,援眾溺于坎深之下。
“南箕播物,不勝昌言;危心鎩翮,繇是自保。陰施之德,已然乃聞,受恩同人,盟以死答。私感竊抃,積于窮年;化權禮絕,孤志莫展。今幸伍中牽復,司存宇下,伏慮因是記其姓名,謹獻詩二篇,敢聞左右。
“古之所以導下情而通比興者,必文其言以表之。雖甿謠俚音,可儷風什。伏惟降意詳擇,斯大幸也。謹因揚子程留后行,謹奉啟不宣……”
聯系親密的柳宗元,在永州也寄信給李吉甫,策應劉禹錫,表達自己的意思。
劉禹錫的獻詩其實也是賦于程異的,他希望借此提醒程異,往昔友情深厚,一朝復得寵幸,莫忘一同被貶的朋友們還在失意之中:
“寂寥照鏡臺,遺基古南陽。真人昔來游,翠鳳相隨翔。目成在桑野,志遂貯椒房。程異我友,皇上后殿里還是藏著三千宮女的,起初我們厲己竭節、鏟革弊政、簡放冗人、節制國用的初心,依然不可荒忘啊……”
朗州的清晨,霧氣還未完全散去,劉禹錫獨自站在庭院中,望著遠方,心中思緒繁密。
他與李絳,曾在同一年登博學宏辭科,那時的他們,意氣風發,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此后,劉禹錫為太子校書,李絳為秘書省校書郎;劉禹錫為渭南縣主簿,李絳為渭南縣尉,后來又先后成為監察御史。
他們射策校文,接武聯翩,甸服同邑,明庭比肩,交誼深厚得如同陳釀的美酒,隨著歲月愈發醇厚。
李絳一直對劉禹錫被貶謫朗州深表同情,時常在心中感慨,以劉禹錫的才華,不應被困在偏遠之地。
這一年,命運似乎出現了轉機,李絳拜相,李吉甫也相繼為相,他們都有心量移劉禹錫等人。
李吉甫在給劉禹錫寫信的同時,還附上了一首詩,詩中滿含著對劉禹錫的關切與期待。
劉禹錫收到信時,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書案上。他小心翼翼地展開信件,期待之情無以言表。
恰在此時,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的信件也到了,信中不僅致以慰問,還贈送了衣服、繒彩等物。
劉禹錫百感交集,一并和詩致意:
“八柱共承天,東西別隱然。遠夷爭慕化,真相故臨邊。并進夔龍位,仍齊龜鶴年。同心舟已濟,造膝璧常聯。
“對領專征寄,遙持造物權。斗牛添氣色,井絡靜氛煙。獻可通三略,分甘出萬錢。漢南趨節制,趙北賜山川。
“玉帳觀渝舞,虹旌獵楚田。步嫌雙綬重,夢入九城偏。秋雨離情動,新詩樂府傳。聆音還竊抃,不覺撫么弦。”
他一邊吟誦,一邊想象著朝中朋友們為他努力爭取的情景,心中涌起一絲希望。
在朝中朋友的共同努力下,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局勢似乎有了轉圜的機會。
杜佑的信告以 “浮謗漸消”,“期以振刷” 的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朗州這個潮濕陰暗的角落。
劉禹錫坐在窗前,反復讀著杜佑的信,眼中閃爍著淚光。他立刻回信杜佑,表示深深的感激。
劉禹錫畢竟對朝局了如指掌,在感激之余,又流露出 “求人見諒,豈復容易” 的憂慮。
朝堂之上,局勢變幻莫測,想要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談何容易。
果然,劉禹錫的憂慮成真了。不久,武元衡入朝為相,對復用劉禹錫等持有異議。
武元衡身為長者和曾經的上司,之前可以致書贈物,對劉禹錫進行慰問,盡顯關懷之情但是作為持有與革新派不同政治主張的官僚,他從自己的政治立場出發,反對朝廷起用劉禹錫等永貞革新派人士,在他看來,也是 “從大局出發”。
“制有‘逢恩不原’之令。然執政惜其才,欲洗滌痕累,漸序用之。會程異復掌轉運,有詔以韓泰及禹錫等為遠郡刺史。屬武元衡在中書,諫官十余人論列,言不可而止。”
當劉禹錫得知這個消息時,只覺一陣天旋地轉,仿佛所有的希望瞬間破滅。
對他來說,這無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劉禹錫畢竟是劉禹錫,骨子里有著堅韌不拔的勁兒。他沒有恐懼這次打擊,而是干脆直接給武元衡寫信了。
坐在書案前,沉思良久,提筆蘸墨,寫道:
“去年本州吏人自蜀還,伏奉示問,兼賜衣服繒彩等。云水路遙,緘滕貺厚。恭承惠下之旨,重以念舊之懷。熙如陽和,列在緗簡。苦心多感,危涕自零。驚神驛思,若侍穎杖。
“伏以圣上注意理本,銳求國楨,念外臺報政之功,追宣室前席之事。重下丹詔,再升黃樞。群情合符,和氣來應。況八柄所在,三人同心。葉臺座之精,膺俊杰之數。談笑于規隨之際,從容于陶冶之間。物皆由儀,人識所措。
“某久罹憲網,兀若枯株。當萬類咸悅之辰,抱窮終慟之苦。清朝無絳、灌之列,至理絕椒、蘭之嫌。此時不遇,可以言命。
“嗟乎!一身主祀,萬里望棻榆之鄉;高堂有親,九年居蠻貊之地。從坐之典,固有等差;同類之中,又尋牽復。頃在臺日,獲奉準繩。指吏途于桉讞,遵文律于章奏。藻鑒之下,難逃陋容;炎涼載移,足見真態。
“自違間左右,沈淪遐荒,歲月滋深,艱貞彌厲。緬想受譴之始,他人不知。屬山園事繁,孱懦力竭。本使有內嬖之吏,供司有恃寵之臣。
“言涉猜嫌,動礙關束。城社之勢,函矢紛然。彌縫其間,崎嶇備盡。始慮罪因事闕,寧虞謗逐!跡生智乏周身,又誰咎也?
“伏以趙國公頃承顧遇之重,高邑公夙荷見知之深。雖提挈不忘,而顯白無自。蓋以永貞之際,皆在外方。雖得傳聞,莫詳本末。特哀黨錮,亟形話言。自前歲振淹,命行中止?;蚵勢浾摚囗貍?/p>
“伏遇相公秉鈞,輒已自賀。儻重言一發,清議攸同。使圣朝無錮人,大冶無廢物。自新之路既廣,好生之德遠形。群蟄應南山之雷,窮鱗得西江之水。指顧之內,生成可期。
“伏惟發膚寸之陰,成彌天之澤;回一瞬之念,致再造之恩。誠無補于多事之時,庶有助于陰施之德。無任懇悃之至……”
劉禹錫信中言辭懇切,既表達了對武元衡之前關懷的感激,又明言希望他不要在量移之事上有所作梗,成人之美。
致信老上司之后,劉禹錫仍覺意猶未盡。
于是,又修書李絳,心中的不平如決堤之水,傾瀉而出,毫不隱諱:
“去年國子主簿楊歸厚致書相慶。伏承相公言及廢錮,愍色甚深。哀仲翔之久謫,恕元直之方寸。思振淹之道,廣錫類之仁。
“遠聆一言,如受華袞。伏自不窺墻仞,九年于茲。高卑邈殊,禮數懸絕。雖身居廢地,而心恃至公。
“伏以相公久以紆謨,參于宥密。材既為時而出,道以得君而專。令發于流水之源,化行猶偃草之易。習強伉者自納于軌物,困杼軸者咸躋于仁壽。六轡在手,平衡居心。運思于陶冶之間,宣猷于魚水之際。
“然能軫念廢物,遠哀窮途。嗟哉小生,有足悲者。內無手足之助,外乏強近之親。為學苦心,本求榮養。得罪由已,翻乃貽憂。捫躬自劾,愧入肌骨。禍起飛語,刑極淪胥。心因病怯,氣以愁耗。
“近者否運將泰,仁人持衡。伏惟推曾、閔之懷,憐烏鳥之志;處夔、龍之位,傷屈、賈之心。沛然垂光,昭振幽蟄。言出口吻,澤濡寰區。
“昔者行葦勿傷,枯骼猶掩。哀老以出弊,愍窮而開懷。無情異類,尚或嬰慮。顧惟江干逐客,曾是相府故人。言念材能,誠無所取。譬諸飛走,庸或知恩。
“嗚呼!以不駐之光陰,抱無涯之憂悔;當可封之至理,為永廢之窮人。聞弦尚驚,危心不定。垂耳斯久,長鳴孔悲。腸回淚盡,言不宣意……”
劉禹錫在信中傾訴著痛苦與無奈,也表達了對李絳的深切期望。
謀求量移,劉禹錫一直在盡力,卻也一直在受挫。
在精神苦悶之中,他常常獨自站立楚地,遙望北方?!绊硬贿\,坐陵虛無。歲更周流,時極慘舒”,內心充滿了煎熬。
劉禹錫名為朗州司馬,實無任何執掌,這倒給他提供了更多思考的時間,讓他不至于一味地困厄于某側。
自官曹歸來,看著允郎天真無邪的笑臉,心中的陰霾頓時消散了幾分。他耐心地教導允郎識字,一個字一個字地教,眼神慈愛。
逗弄侖郎玩耍時,他更是忘記了所有的煩惱,沉浸在短暫的歡樂之中。
或者,他會攤開自己的新作如《砥石賦》者,高聲吟詠一番,激昂的聲音仿若在向世界宣告,他的精神永遠不會被打倒。
貶逐之難,不過是寶刀蒙垢,不足為恥。劉禹錫堅信,寶刀經過磨礪將重新變得鋒利。
在對朝廷的無理責罰投以蔑視的同時,劉禹錫砥礪風骨、培植雄心的志節不改,樂觀向上、不甘沉淪的德操不散,保持精力、繼續斗爭的性格不移。
實在無聊時,劉禹錫便與朋友們相聚。
他們一同前往西山寺,采摘寺背蔭處生長的好茶。
山僧后檐的幾叢茶樹,在春風、春陽的滋潤下,映著翠竹,抽出鮮嫩的新芽。
劉禹錫和朋友們宛然如客,振衣而起,自傍芳叢,小心翼翼地摘著鷹嘴般的茶葉。
帶回來茶葉,攤晾至脫卻水分,且揉且炒。
經過一定的工夫,新茶炒成,滿室生香。
酌沏金沙水,驟雨松風般的聲音從鼎中傳出,白云滿盞,茶湯中綠花漂游,碧沫徘徊。
劉禹錫輕輕品飲,茶香悠揚,噴鼻而來,宿酲頓散,清峭徹骨,煩襟盡開。
他們一邊品茶,一邊談論人生,或者將茶葉緘封寄贈給遠方的朋友,也不失為散心蓄志之方。
劉禹錫感嘆:
“山僧后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驟雨松風入鼎來,白云滿盞花徘徊。
“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炎帝雖嘗未辨煮,桐君有錄那知味。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頃余。
“木蘭沾露花微似,瑤草臨波色不如。僧言靈味宜幽寂,采采翹英為佳客。不辭緘封寄郡齋,磚井鍋爐損標格。
“何況蒙山顧諸春,白泥赤印走風塵。欲知花乳清泠味,須是眠云跂石人?!?/p>
劉禹錫傳
任見 著
本書簡介
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等名句,早已為后世所傳揚,但劉禹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位卓越的哲學家,政治家。
研究劉禹錫的文字歷代不絕,然而真正從生活經歷的角度為他立傳的,迄今沒有。任見先生的《劉禹錫傳》是以唐代歷史為背景,以劉禹錫的政治活動、文學創作為重點,以他的人生際遇、情感歷程為主線,以大氣魄、大制作為標的要求,創作出來的重量級作品。
任見《劉禹錫傳》文筆洗練,辭藻華貴,構思布局藝技獨運,故事情節磅礴跌宕,文言與白話結合無隙,簡約與飽滿至于極致,既與劉禹錫的大家名作地位般配,與中唐豐富多彩的詩文藝術氣象相和諧,又將中國文字的魅力發揮到了新穎動人的特殊境界,一卷展讀,不忍釋手。
此書最初有1997年版本,2007年刪節和縮寫本是第二版,這個版本是2014年的第三個版本,篇幅長了很多,內容基本上恢復到了縮寫之前豐富而細膩的狀態。
任見《劉禹錫傳》
目錄
第一章 詩童靈悟名不虛傳
第二章 如此意境豈是淫調野曲?
第三章 赤心官吏與社稷大業
第四章 死對頭請客是不是鴻門宴?
第五章 桃紅館里柔媚的笑容
第六章 耀眼明燈照亮亙古長夜
第七章 玄都觀桃花招禍殃
第八章 最宜紅燭下偏稱落花前
第九章 前度劉郎今又來
第十章 蘇州乙姝兒二世
第十一章 受紲雄鷹仍欲展翅高飛
第十二章 經邦之志濟世之道
第十三章 “詩豪”夢得
第十四章 超塵拔俗劉禹錫
第十五章 傳主年譜·紀念聯語·對應年表
本書章節索引
著者任見簡介
后山學派燕山小隊(原京北燕山書屋)編輯
~ 1.多位北大博士推薦:任見先生的“名家漫說”,與眾不同的認識價值。
2.后山學派楊元相、鴻翎[臺]、劉晉元、時勇軍、李閩山、楊瑾、李意敏等誠摯推薦。
3.后山學派楊鄱陽:任見先生當年有許多思想深邃、辭采優美的散文在海外雜志和報紙發表,有待尋找和整理。
國家出版基金優秀項目《絲路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