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81字|預計閱讀時長4分鐘
前言
在澳大利亞,走進任何一家Coles或Woolworths超市,貨架上的價簽仿佛都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令人焦慮的事實:
食品價格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攀升。
蔬菜的價格大幅波動,一升牛奶的價格在十年間漲了47%,雞蛋的價格更是飛一般的增長,而一袋面包的價格波動甚至讓家庭主婦們開始研究經濟學。
這場曠日持久的物價上漲風暴,終于迎來了官方“診斷”——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耗時一年的超市行業調查報告。
然而,這份長達441頁的報告非但沒有平息爭議,反而像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了資本、政客與消費者之間的激烈博弈。
ACCC報告:暴利指控與市場現實的碰撞
當ACCC在3月15日公布報告時,兩組數據立即引發軒然大波。
數據顯示,
Woolworths占全國超市銷售額的 38%,
而Coles緊隨其后,占比為 29%。
Coles和Woolworths的稅前利潤率高達5%-6%,遠超法國家樂福(3.1%)、英國樂購(3.8%)等國際同行,甚至比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4.2%)還高出近兩個百分點。
這似乎坐實了民眾長期以來的質疑——超市巨頭在疫情期間賺得盆滿缽滿。
但報告的另一面卻讓投資者歡欣鼓舞:沒有發現價格欺詐的確鑿證據,雙巨頭的市場主導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
消息公布當天,Woolworths股價暴漲6%,Coles緊隨其后上漲5%,資本市場用真金白銀投出了信任票。
這種矛盾結論的背后,是ACCC對行業本質的深刻洞察,77%的市場份額、高準入門檻和規模效應,構成了難以動搖的競爭格局。
利潤率的羅生門
面對暴利指控,Coles的回應堪稱教科書級別:"稅后凈利潤率僅2.6%,過去五年紋絲不動。" 這里暗藏會計魔術:ACCC使用的是息稅前利潤率(EBIT),而企業更傾向展示扣除稅費、利息后的凈利潤。
當能源成本飆升35%、員工工資上漲5.2%、商業地租創歷史新高時,超市的運營成本壓力確實存在。
但消費者更直觀的感受是:為何成本上漲完全轉嫁到了貨架上?
政壇角力與市場未來
在ACCC報告發布的敏感時刻,澳大利亞正步入聯邦選舉季,生活成本問題成為兩黨交鋒的核心戰場。
反對黨領袖彼得·達頓聯合國家黨和綠黨,高舉“遏制超市暴利”的大旗,要求賦予政府強制分拆門店的權力,并對價格欺詐行為處以最高年營業額10%的罰款(約合Coles 18億澳元、Woolworths 25億澳元)。
國家黨領袖大衛·利特爾普勞德更直指總理阿爾巴尼斯“操控調查結果”,稱報告是“換湯不換藥的妥協”。
然而執政黨的反擊同樣犀利。財政部長吉姆·查默斯警告:“強制剝離門店只會讓另一家巨頭接盤,最終導致偏遠地區超市荒漠化?!?/p>
工黨選擇了一條中間道路,在ACCC建議框架下推動漸進式改革,包括撥款2億澳元支持區域小型超市發展,同時通過立法要求巨頭公開實時價格數據。
正當政客們唇槍舌劍時,Woolworths 和 Coles 的市場壟斷使得較小的競爭對手難以迅速擴張,這不僅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也可能導致長期內的價格僵化。
事實上,德國連鎖超市Aldi自 2001 年進入澳大利亞市場以來,憑借其獨特的商業模式,迅速搶占了一部分市場份額,為注重價格的消費者提供了寶貴的替代選擇。
雖然 Aldi 目前的市場占有率僅為 9%,但它的存在無疑為行業注入了一定的競爭活力。
超市巨頭的生存法則
深入分析Coles和Woolworths的財報,會發現一組耐人尋味的數據:雖然食品利潤率從疫情前的4.8%升至5.3%,但非食品部門利潤率暴跌至1.9%。
這揭示了巨頭的生存策略——通過生鮮食品的剛性需求維持利潤,用日用品打折吸引客流。
折扣游戲的潛規則,ACCC指控的核心,正是這種精心設計的定價機制:
縮水式通脹:數量減少,價格不變
忠誠度陷阱:折扣價看似優惠,實則捆綁消費數據
地理定價:偏遠地區價格與城區價格的差距
消費者困境
當在Woolworths發現2澳元的Gravox調味包時,消費者不知道這背后是雙巨頭的價格戰,雙方同時推出的折扣。
這種看似良性的競爭,實則鞏固了市場地位,讓小競爭者根本無法承受如此幅度的讓利。
通脹傳導鏈的解析(如下為網上搜索數據,如不精確還望諒解)
牛奶收購價過去三年僅上漲8%,但零售價飆升22%
許多肉類批發價幾乎未變,而超市零售價卻上漲12%
面包小麥成本下降,貨架上的法棍漲價15%
這種"只跟漲不跟跌"的現象,被ACCC歸因于"價格粘性",但消費者更愿意相信這是寡頭壟斷的必然結果。
監管困局
ACCC的建議暴露了傳統監管的無力感。
要求公開實時價格需要重建IT系統(成本約3億澳元),而動態追蹤10萬SKU的價格波動,相當于每天處理2.4億條數據——這對監管機構的技術能力提出空前挑戰。
更具爭議的是對“縮水式通脹”的監管。
當400克裝咖啡悄悄變成350克,如何界定這是“隱性漲價”還是“產品升級”?ACCC提議強制標注“每單位歷史價格”,但這可能導致貨架標簽混亂。
結語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澳大利亞超市戰爭呈現詭異圖景:一邊是政局的激烈爭吵,一邊是消費者默默承受每周多付的15澳元菜籃費。
Coles和Woolworths的高管們或許正在苦笑。
他們既要應對ACCC的顯微鏡式審查,又要抵御挑戰者的沖擊,還得在股東要求利潤增長和公眾指責貪婪之間走鋼絲。
ACCC報告最終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在可預見的未來,物價上漲仍是結構性問題。當政府、企業和監管機構在會議室里爭論不休時,超市貨架上的價簽仍在默默翻轉。當雙巨頭控制著供應鏈的每一環節時,所謂市場競爭不過是資本精心編排的舞臺劇。
在這場關于物價的上漲中,唯一確定的是:澳大利亞人的餐桌成本,仍將在這片充滿矛盾的競技場上繼續跳動。
*本文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
23
03-2025
22
03-2025
21
03-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