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德銀報告稱,超五成中國人認為財務狀況較去年更好,但權威機構公布的多項數據并不支持其可信度:資產價格普跌導致財富縮水,個稅與企業利潤下降反映收入未增,消費降級趨勢明顯,且德銀過往預測屢屢失準。調查樣本、方法存疑,結論與宏觀經濟指標矛盾,引發對報告客觀性的強烈質疑。
據彭博新聞報道,上周德意志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消費者情緒較去年大有改善。根據該行周二發布的報告,本季度的受訪者中約有54%表示,他們感覺自己的財務狀況比一年前更好,這一比例高于2023年的平均值44%。預期未來一年收入增加的受訪者比例升至60%,為連續第二個季度上升。
這份樂觀的調查結果表明,決策者提振家庭信心和消費的行動正在取得越來越多成果。德意志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熊奕在報告中稱,他們認為情緒的真正拐點可能在于房價企穩。
德意志銀行自2022年第三季度以來一直在對中國大中城市消費者進行季度調查,調查樣本為數百名年齡在18歲至65歲之間的人。
德意志銀行的這項調查,樣本為數百人,但調查方式不詳,是在線調查,還是電話調查,或者街頭隨機抽樣調查?無從得知。
但從中國的宏觀經濟,顯示個人財務狀況的資產價格和個人收入與支出的相關指標的權威數據來看,超五成的人財務狀況好于去年,顯然不太令人信服。
第一、資產價格繼續下行,個人的財務狀況不可能好轉。
2024年,中國的M2比2021年增長了31.5%,現價GDP增長了14%,但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降了39.1%,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降了12.9%,5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降了22.6%,5年期存款利率下降了42.4%,滬深300指數下降了20.5%,房價指數下降了14.8%。
各類資產價格全面下降,個人財富必定縮水。中國全部家庭的資產這兩年縮水多少,沒有研究資料和數據具體量化。但根據《2024胡潤財富報告》中的數據,具有比普通人更強理財能力的中國高凈值家庭數量,15年來第二次減少,總財富下降3.6%。中國資產1000萬以上的富裕家庭數量在2023年減少1.3%之后,2024年繼續減少0.8%。
可以說,從現有的統計數據來觀察,德意志銀行作出的關于大多數人財務狀況比一年前更好的調查結果,顯然存在趨勢性誤判。
第二、2024年個人收入所得稅下降,意味著大多數個人收入不可能增加。
2024年,雖然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3%。但從財政部公布的數據看,個人所得稅14522億元,比上年下降1.7%。
由于去年并未下調個稅稅率,也沒有上調個稅起征點,更未新增什么減免政策,這意味著,要么納稅人收入增長了但偷漏稅現象更嚴重,導致個人所得稅征繳總額下降;要么住戶調查抽樣調查推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實際收入存在較大誤差。
從微觀層面來看,獨立的第三方調研報告顯示,大學生的月均工資收入,2024年為6050元,比2020年下降了22.8%。這其中不排除存在調查誤差,但結合大學生就業一年比一年困難,從供求與價格角度分析,大學生工資下降趨勢是符合邏輯的。
由此可見,作為個人財務狀況的核心指標,大多數人的工資性收入,實際上并未增長,相當一部分人甚至有所下降。
第三、2024年全國企業所得稅收入比上年下降0.5%,企業利潤下降,不支持個人財務狀況的改善。
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企業所得稅收入40887億元,比上年下降0.5%。從更具體的數據來看,不同類型的企業利潤都不如人意。
2024年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營業總收入847226億元,同比增長1.3%。國有企業利潤總額43505億元,同比僅增長0.4%
2024年,五千多家上市公司利潤下降超過1%,大環境如此。企業收入不好,個人收入改善從何而來?這與德意志銀行“大多數人財務狀況比一年前更好“的調查結果存在較大偏差。
截至2024年8月31日,已披露財報的5356家A股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總收入52.54萬億元,同比下降0.87%;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4.41萬億元,同比下降0.53%。
國有企業享受國家地政策性扶持,是中國最有實力地企業;上市公司通過證監會審查,是中國最優秀的一批企業。這些企業去年的營收和利潤都增長緩慢甚至下降,中小微企業的業績必然更為困難。
企業利潤下降時,拿什么來增加在職人員的個人收入,改善他們的財務狀況呢?
第四、依據馬斯洛消費層級理論,收入改善,消費一定升級。但現實是消費顯著降級。
比如,對比菜場買菜自己回家做飯,去餐館就餐是消費升級。從低檔餐館去高檔餐廳是消費升級。但中國的餐飲業最近的發展是反其道而行之。
北京統計局公布的2024年北京餐飲業銷售收入同比下降4.1%,上海統計局公布的2024年餐飲業銷售收入同比下降4.3%。這是北京、上海自去年3月份以來,餐飲收入持續第12個月同比下降。
收入下降,餐飲業正在進入破產高峰期。2024年全國倒閉的餐飲公司數量達到近300萬家的歷史新高。其中涉及正餐、茶飲、咖啡、烘焙、火鍋、甜品、自助餐、小吃快餐、酒館、烤肉等。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一線城市,每月的餐廳關閉率超過10%,有時甚至超過15%。
奢侈品銷售一向是觀察個人消費升級或降級的前沿指標。根據貝恩公司發布的《202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報告》,因收入預期悲觀,消費者信心不足,2024年中國內地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預計下降18%-20%。
衡量消費水平提高或下降的另一個知名的經濟學指標是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在總消費中的占比。個人財務狀況好轉,消費水平必然提高,食品支出占比必然下降。但2024年,中國的恩格爾系數從上一年的29.5%,增加到29.8%。
以上這些衡量收入水平與生活水平的指標,都反映了生活水平的下降,以及消費所依賴的收入水平的下降,與“財務狀況比去年更好“的結論,存在相反的趨勢。
第五、研報的結論不準確、與事實相反,似乎是德銀針對中國市場所有報告的一大特色。
我認識的大多數經濟研究人員,都對德銀的經濟研究水平不太認可。一方面是德銀從未出現過令人信服的拿得出手的趨勢性研究報告;另一方面是德銀的研究報告,總是與經濟大勢相左,其預測準確率甚至不如業余經濟研究人員。
比如:2021年10月德銀預測香港恒生指數到2022年年底能漲到37000點,恒生中國企業指數能漲到14000點,理由是股票會成為中國新增儲蓄的首選資產,港股會吸引資本。結果,當年香港恒生最低跌到17000點。直到2025年3月21日,香港恒生也才23689.72點,比德銀發表報告那一天的25920點還低8.7%。
比如,德銀2023年11月又發表研報稱,不存在通貨緊縮風險,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遠高于其他國家,房地產投資釋放的資金會流向股市,推動股市上漲。實際上如何?大家都應該了如指掌吧?一個管總的數據——GDP價格縮減指數,已經持續連年低于100%,實際為負了。
第六、德銀的調研結果為什么給人感覺嚴重不靠譜?
我猜德銀設計調查問卷的人,并無從得知。然而,受過完整的統計學的培訓,抽樣調查這門課,估計也沒學過。德銀能在如今的經濟環境中得出超五成中國人認為個人財務狀況較去年好,我估計他們可能設計了如下的調查問卷:
也只有設計為上面這樣的調查問卷,才能得出德銀所能作出的結論。
【作者:徐三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