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朗普上任以來,重啟對俄談判的轉向,暴露出美國保守主義外交的核心邏輯——以利益交換替代戰略對抗。這種交易型思維直接沖擊北約賴以存續的集體安全原則:當美國將烏克蘭視為可議價的籌碼,歐洲突然意識到《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的安全承諾,在現實政治中可能淪為待價而沽的商品。
歐洲的安全焦慮具有雙重結構:表層是對俄羅斯擴張的恐懼,深層則是對美國安全保障可持續性的懷疑。德國緊急提升軍費至GDP的2%、法國加速推進"戰略指南針"防務計劃,本質都是對特朗普式孤立主義的應激反應。但歐洲軍事實力的結構性缺陷——缺乏獨立情報網絡、戰略投送能力及核威懾體系——使其短期內仍無法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加上烏克蘭目前是一個無法自我造血的國家,別說基本的軍事工業沒有,現在全境范圍連正常民電也無法保障。
這種矛盾在能源領域尤為顯著。當美國施壓歐盟放棄俄羅斯能源時,歐洲承受著400%的天然氣價格漲幅;而若特朗普為換取俄方讓步放松能源制裁,德國重啟北溪管道的可能性將直接撕裂歐盟內部立場。這種經濟與安全的撕裂性,暴露出歐洲在地緣博弈中的脆弱性:既無力承擔完全對抗俄羅斯的成本,又無法承受被美國戰略拋棄的風險。
烏克蘭則陷入更殘酷的地緣陷阱。當美國將其定位為"可犧牲的緩沖區",歐盟的有限軍援難以填補戰略真空。波蘭等東歐國家力主武裝烏克蘭,德法卻擔憂過度刺激俄羅斯,這種分歧正在掏空歐盟共同外交的根基。歷史經驗顯示,當歐陸出現戰略模糊地帶時,往往成為強權博弈的修羅場。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爭迄今已持續了3年的背景下,歐洲國家因俄國而感到害怕,現在開始討論起是否恢復義務兵役制來加強防御,但研究顯示,許多歐洲人不愿意在戰場上保衛自己的國家。歐洲人已經過慣了高福利休閑的日子,也離不開美國的保護。
特朗普的談判策略實質是在動搖戰后歐洲安全架構的基石。美國在跨大西洋關系中的角色,正從安全保障者轉變為風險定價者。這種轉變可能迫使歐洲在三個選項中做出痛苦抉擇:接受美國主導的俄美新秩序,構建代價高昂的自主防務體系,或在美俄夾縫中尋求危險的平衡。無論何種選擇,雅爾塔體系崩潰后形成的歐洲安全格局,都將迎來冷戰后最劇烈的震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