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人有時候,會對熟悉的東西產生“執念”。
就像五年前的我,站在4S店里,堅定地選擇了一輛油車。
那時候,我對新能源車沒興趣,覺得它不成熟、不靠譜,甚至心里還帶著點“油車才是正統”的執念。
可五年后,當我終于賣掉油車,換上新能源車后,才意識到——自己錯得離譜。
因為從整個用車體驗來看,新能源車簡直是“斷代式”領先,而燃油車,在某種程度上,真的更像是“智商稅”。
提到這個觀點,很多人可能并不認可。
畢竟,這幾年關于電車的爭議從沒停過,續航焦慮、充電麻煩、冬天掉電……
不少人還是覺得,電車再怎么發展,終究比不上加油就能跑的燃油車。
但問題是,這種認知已經滯后了。
如今的新能源車,早就不是五年前那個“充電慢、續航虛標”的模樣了。
特別是800V高壓快充的普及,徹底改變了補能體驗。
說白了,現在的主流電車,充電12分鐘,就能補回450km的續航。
450km是什么概念?在高速上跑,差不多能開四個小時。
這時候,就算你精力再好,也該上個廁所、伸伸腿、喝口水了。
充電的間隙,剛好用來休息,根本不是負擔,反而是讓長途駕駛更輕松的一種舉措。
更何況,現在的新能源車,也不只是“只能充電”。
像增程/插混車型,沒電還能加油。
滿油滿電的情況下,綜合續航輕松破1000公里,比純燃油車還跑得遠。
就這種情況,油車哪里還有什么優勢呢?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還是不認同。
他們會覺得,就算補能已經不成問題,但新能源車“省油不省錢”,用著未必比燃油車劃算。
畢竟,電車雖然省去了加油錢,但車價更貴、電池要衰減、二手保值率是個大坑…
長遠來看,也沒占到什么便宜。
這種觀點,聽上去好像有道理,但其實是典型的“算不清賬”。
先說購車成本,過去的新能源車的確官方定價更高。
但很多人忽略了一個現實:現在的新能源車早就降下來了!
拿比亞迪秦、銀河 L7這些車型看,真的比同級別的油車還便宜。
算上新能源車的補貼、優惠、免購置稅政策,那就更夸張了:
不僅價格上比同級別的油車貴,配置還高出一大截,體驗還更好。
任何同級別的油車拿出來一看,根本沒法比!
使用成本就更不用說了,對比油車就是降維降維打擊。
更關鍵的是,新能源車沒有機油、沒有變速箱、沒有三濾保養,日常維護幾乎就是——充電+輪胎+剎車片。
相比一年動輒上千的燃油車保養,簡直是“白嫖”級別的省錢。
至于電池衰減?
那也是個被夸大的問題。現在主流電池,8年甚至終身質保。
正常開下來,換電池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拿路上的網約車來說,首批車主都開了8年了,路程跑了100萬公里——有影響正常使用嗎?
并沒有!
再說,就算真有損耗,續航掉個幾十公里,對實際用車影響大嗎?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所以,新能源車真的“省油不省錢”嗎?
真算清賬,恐怕就像我當初看油車一樣——太理所當然了。
論駕駛樂趣,那就更沒法比了。
很多人買油車,就是沖著駕駛質感去的:
覺得油門線性、換擋有沖擊感,甚至有的人會覺得“發動機聲浪才是靈魂”。
但說實話,這些東西,真是習慣的濾鏡,而不是“真正的樂趣”。
如果你開過新能源車,可能就會發現,過去的執念,真的有點好笑。
電車的動力響應,幾乎沒有延遲:
不像燃油車,踩下油門還得等變速箱降檔、發動機拉高轉速,才能給你動力。
再說操控,新能源車的低重心、四輪獨立驅動,讓車身更加穩定。
尤其是在高速變道、過彎時,能明顯感覺到重心更穩,不會像燃油車那樣有明顯的側傾。
而像雙電機四驅的高性能電車,百公里加速三四秒就能破百,比傳統性能車還快。
這種推背感,哪臺油車能比?
參考小米su7 ultra,1500匹的馬力——想要達到同等的水平,油車的售價至少1000萬起。
對比這個售價差,再怎么找借口,言語都太蒼白了,不是嗎?
總的來看,油車和新能源車的區別,已經不是“你買哪個好”這么簡單了。
就像當年從功能機換成智能機,一開始會猶豫,可真用上了,才發現回不去了。
新能源車也是一樣,早就不是“湊合能用”,而是“體驗全面碾壓”。
如果還覺得“油車才是正統”,那可能是因為,你還沒真正開過一輛好電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