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和你兒媳婦忙得很,孩子放你這幾天啊!”
話音剛落,人早走遠了。
劉阿姨站在門口,看著孫子提著小書包,睡眼惺忪地站在那。
她嘆了口氣,把孩子接進來。
廚房里還有昨晚沒刷的碗,屋里滿地玩具,電視開著動畫片的聲音沒關,孫子坐下就喊餓。
她趕緊燒水、做飯、洗衣服……一上午連個屁股都沒坐熱。
中午剛喂完飯,孩子不睡午覺還又哭又鬧,她哄也不是,兇也不是,最后自己急得坐在沙發上流眼淚。
可是,這樣的日子,她已經過了五年。
誰規定的?老人一退休,就得接手帶孫子,還得掏錢出力不落好,最后連個“謝謝”都沒有?
誰又規定的?老人幫忙帶娃,是“該的”,而兒女孝順父母,就得靠“送個孫子過去讓他們有點熱鬧”?
這日子,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一:誰還記得父母的苦?
小區里的張大媽,今年63歲,年輕時是小學老師,退休金夠自己日常生活。
孫子剛出生那年,張大媽剛想好好休息一下,就被兒子喊去“幫個忙”。
可這一“幫”,幫到了孫子上小學。
這幾年她做飯、洗衣、接送上學樣樣包辦,孩子生病她徹夜不睡地守著,自己得了高血壓也不敢聲張,怕“壞了兒子上班的安排”。
她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的退休金給孫子報興趣班,兒子媳婦連聲謝都沒有,只說一句:“有了孫子,您退休了也不孤單。”
說得輕巧,好像她的生活很孤單的樣子。
她曾試著和兒子說:“你們能不能每個月給點伙食費?”
結果換來兒子的玩笑:“媽,咱是一家人,你還和我算這個?”
她不吭聲了。
從那以后,她就在心里算著:這個月退休金又花完了,下個月怎么辦?
她也想過說不帶了,可轉念一想:“要是真不管了,孩子可咋辦?”
于是又咬咬牙接著干。
這不是個別現象,是真實扎根在無數家庭里的現實。
二:孩子大了,嫌棄的眼神比寒風還冷
李奶奶一手帶大孫子,從小到大沒缺過一頓飯、一次接送。
可孫子讀初中以后,回家看手機、玩電腦,從來不和她說話。
有一次她問孫子:“你周末想吃啥?奶奶做給你吃。”
孫子頭也不抬,說:“你做的不好吃,我要點外賣。”
李奶奶愣住了,嘴唇哆嗦了半天,才擠出一句:“奶奶不懂你們年輕人的口味了。”
她把這句話藏在心里整整一星期,晚上睡不著,翻來覆去想:“我到底做錯啥了?我只是想多疼他一點。”
她以為帶大了孫子,會換來幾句溫暖的話,沒想到換來的,是嫌棄的冷漠。
她說:“原來我不是奶奶,是個保姆,一文不值的保姆。”
三:現代家庭,啃老變了樣,親情也變了味
現在不少年輕人表面看是自立了,其實從不曾真正“斷奶”。
他們成家立業,房子車子是父母出的,孩子出生,還是父母養的。
嘴上說“爸媽辛苦了”,手里卻從來不松。
“你不是有退休金嘛,幫我們一把怎么了?”
“你們那時候日子苦,現在該享享清福啦!”
“我們是你親兒子,難道還防著咱?”
一句句話,說得輕巧。可誰在享清福?誰在替你們的“幸福”扛著擔子?
有多少老人,沒日沒夜帶孫子,結果累出病還得自己看病自己掏錢,兒女還說“你別太嬌氣”。
有多少老人,一輩子沒求過人,到老了連個說“不想帶了”的權利都沒有。
你問他們為什么不拒絕?他們說:“怕兒女日子更難。”
你再問一句:“那你們難不難?”
他們沉默了。
四:真正的孝順,不是把父母當“工具人”
父母含辛茹苦養大了我們,不是為了等到老了再被我們壓榨一輪。
他們愿意幫忙,不等于我們有權利讓他們必須幫;
他們偶爾貼補,是情分,不是我們的資本。
別等他們老得走不動了,我們才發現:
我們從來沒問過他們累不累、想不想、能不能,而只是一直在問:“你能不能再幫我一陣?”
我們也別再拿“帶孫子”當成孝順的借口。
老人不是孤單,他們是被我們用孫子的名義“困住了”。
真正的孝順,是理解、是尊重、是照顧,不是吆喝一聲就丟過去一個孩子,然后轉身瀟灑。
劉阿姨后來還是開了口。
那天晚上,孩子睡了,她給兒子發了一條短信,只寫了一句話:
“兒子,你以后別帶孫子來看我了。”
她不是狠心,也不是絕情,而是真的撐不下去了。
這把老骨頭,不是鐵打的;這顆老心,不是機器的。
親情,從來不是一頭熱就夠了;
家,不是靠一個老人在背后撐著就能永遠不倒的。
有一種沉默叫忍了太久,有一種絕望叫“我真的不想再這樣活下去了”。
別等那一天爸媽說出這句話,我們才想起他們的苦。到那時,我們可能連補償的機會都沒有了。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