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我國兵工廠面臨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因為縮減軍費,軍工廠也沒了用武之地。無奈下,許多兵工廠只能改行生產家電。
那些無法轉型的兵工廠即將倒閉時,一場中東戰爭改變了這一切。
我國兵工廠不僅起死回生,還在那場戰役中達成了天價銷售額,至今都無法超越,銷量好到直接將人民幣單位,改為了美元!
大裁軍后兵工廠倒閉
在新中國成立初,解放軍數量就達到了550萬,維持著一個巨大的軍事規模。
1950年我,我國計劃裁軍到400萬。
可不久朝鮮戰爭爆發,這件事就被擱置了,甚至還招了不少士兵。
1951年時,我國軍隊數量達到了627萬,那是解放軍歷史上兵力最多的一次,當然軍費支出也超出了預算。
朝鮮戰爭期間,中央依舊在計劃裁軍事件,節省軍費,用以發展經濟建設,改善人民生活狀況。
無數的軍人下崗,受影響最大的就是軍工體系。
從建國初到1985年,軍隊經過9次大大小小的裁員,鄧公最后一次裁軍更是直接裁掉了100萬,后續3年光是裁掉的干部就有60多萬。
軍隊“精簡”后,軍費也相對減少,將更多地錢用于民生建設。
一些計劃好的武器研究項目也停止了,許多的兵工廠轉為民用企業,光是兵工廠需要專業的人就高達70多萬。
一些制造廠還能轉命民營,可我國在軍事武器方面的研究卻搖搖欲墜,軍隊不需要武器就沒有經費,沒經費也無法研究新武器。
這時候,中東的伊朗、伊拉克之間爆發戰爭。
幾乎所有對外出口武器的國家,都從這場戰爭中分到一杯羹,連中國也不例外,而且由于這兩個國家十分富裕,買武器更是大手筆。
美國不知道為什么也顧不上制裁中國,讓中國武器出口贏得了絕佳的機會。
許多三線兵工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下班,僅僅是1987年一年,中國軍火出口額就達到37億美元,而兩伊可是打了7年11個月。
兩伊戰爭時中國出口暴增
原來6元一枚出廠價的手榴彈,出口就賣6美元,更別提那些火箭炮,數不清的子彈...
80年代的兵工廠富的流油,很多人都買上了自行車甚至是摩托。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中東兩伊稱為"馬拉松"式的消耗戰。
1980年9月,伊朗和伊拉克因為邊界和領土糾紛,伊拉克率先對伊朗出動空軍進行轟炸,許多城市和軍事基地都被毀壞。
兩國的恩怨牽扯到宗教、石油爭奪、背后支持的國家。
作為兩個中東強國,薩達姆和霍梅尼誰也不認為誰會輸,他們都有著強大的經濟基礎,大不了還有石油可以作為交換,可一旦勝利就會獲得更大的利益。
為了勝利,兩國從周圍國家購買先進的武器、飛機、坦克,短短2年就支出了上百億的軍費。
兩伊是依靠石油發達起來的,自身不管是農業還是工業都極其落后,他們只能高價從美國、蘇聯購買。
不知道為什么,美蘇突然提高了武器的價格,還限制了武器出口。
武器的缺口只能從其它國家進口,他們將目光放到了中國。
這讓本來逐漸萎靡的中國軍工業一個激靈,大單子接到手軟,徹底擺脫了瀕臨解散的窘境。
對比美蘇的武器、彈藥,中國的軍火雖然沒那么先進,可優點對于如今的兩伊有三個很大的優勢:
一是物美價廉,雖然我國在出口時將貨幣單位從“元”變成了“美元”,可比黑心的歐美軍火價格還是太良心了。
二是不限制出口,不管美蘇打的什么主意,中國是不參與的。
三是中國軍火為了打出名氣,后期維護成本很低,而且大多是仿蘇式,操作上也進行了優化。
只要買家下單,我們兵工廠的流水線就不會停,伊朗就向我國訂購了1000多的坦克,光是我國制造坦克的兵工廠,就為我國賺取了10億美元的外匯。
當時,我國全部外匯也才40億美元左右。
還有殲-6、殲-7戰斗機,伊朗和伊拉克也是爭著訂購,把我國儲存的武器一購而空,本來馬上要解散的兵工廠,立馬再開足馬力進行生產。
兩伊都十分依賴中國的軍火,兩個士兵在戰場上打,兩國代表在桌面上吵架。
大量的資金回籠,讓中國軍工業煥發新春,成為當時中國經濟的一大支柱,兩伊戰爭期間,中光是軍火出售額就高達130億美元,至今也無法超越。
當時的軍火占據了中國出口額度的很大比例,也為中國軍工業在國際上打響了名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