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公眾號 米粒媽頻道)
01
孩子剛經歷了一整夜的急診搶救脫離了危險期,母親在探望孩子的時候,會帶點什么禮物呢?
孩子喜歡的玩具、愛吃的零食,還是用一束美美的鮮花鼓勵孩子?
我想,反正怎么都不會是一本輔導書吧。
但這件離譜事,還就真真切切地發生了。
14歲的女孩江江,在家吞服了大量抗抑郁藥物試圖自殺。
母親回到家里發現后,第一時間送她去醫院洗胃,但經過治療之后,江江依然意識不清,于是被緊急轉院。
在轉院的路上,媽媽攥著女兒冰涼的手,她始終想不明白:從小懂事貼心的女兒,怎么突然就服藥自殺了?
轉到了上級醫院之后,江江被迅速推進了重癥監護室。然而,精神類藥物中毒,沒有特效解毒劑,只能檢測生命特征,另外幫助她促進代謝,好把毒物盡快排出來。
接診的醫生很詫異,敏銳地問道:“孩子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嗎?”
媽媽支支吾吾地承認了,她說女兒小時候自信、陽光、懂事,是她的貼心小棉襖,遇到節日,還會替老爸給媽媽送禮物送花。
她跟醫生反復說,女兒從小就優秀,上得都是重點班,什么都學得很好。就是最近2年,沒那么愛說話。她以為是青春期,覺得是害羞。
可沒想到,到了醫院之后,卻被確診為抑郁癥。
她不懂,她認為家人都對孩子很好,女兒要什么他們給什么,也沒有讓她成為留守兒童,更沒有動輒打罵。女兒成績很好,老師評價也很好,想不通孩子為什么會成了這樣。
但事實上,一切早就有跡可循。
江江的書包里永遠裝著滿滿當當的課本和補習班的教材,除了語數英在補習,還要上舞蹈課。因為要上的課太多,她永遠都在狂奔。
有時候,實在趕不及,舞蹈課就會遲到,結果久而久之,老師覺得江江不重視舞蹈課,就罵她會給課程分三六九等這樣的話。
江江不是沒有向母親求助過。
江江幾次三番跟媽媽說不想上舞蹈課了,結果媽媽卻認為,這一切都是江江貪玩,為了玩手機而編造出來的理由,于是就逼著她繼續去學。
原本江江希望能從媽媽這里得到支持,可媽媽非但沒有耐心了解事情的真相,反而還對她的理由充滿了懷疑。
醫生馬上就懂了,老師過激的言語,加上母親的誤解,江江求助無門,無法承受,這才心理生了病。
當醫生繼續追問道,她和女兒的日常交流方式時,她微微停頓了一下,然后馬上說覺得溝通很好,雖然平時對女兒是有要求,但都是為她好啊。
看到這里,米粒媽心里咯噔一聲。
“都是為她好啊”,這也是很多父母說過的話。醫生懂這句話的含義,向媽媽強調:“你覺得是對她好,但對她來說是無形的壓力。”
然而,更可怕的一幕還在后面。
經過醫生的全力搶救,江江終于轉危為安。然而轉天媽媽來探視時,就給還留在重癥監護室里觀察的江江,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本課外輔導書。
真的窒息。
02
江江曾是母親口中“別人家的孩子”范本。
但這也成為了困住江江的桎梏,她為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辜負父母的期待感到愧疚,也為自己只能被困在“完美”的軀殼下絕望,最終,只能選擇傷害自己。
然而直到這時,母親擔心的還是住院期間別落下功課,孩子命都差點沒了,家長急得卻是追成績。
多么荒誕。
我想起了之前杭州的一個小升初的女孩。
因為冷不防換了環境和學習節奏,不適應,成績一落千丈,也產生了厭學心理。
可是女孩的父母都畢業于國內的頂尖大學,根本無法接受孩子的不優秀,于是一直對女孩實行高壓管理。
在這樣的壓力下,女孩初三就已經出現了自殺傾向,就診后,醫生確認孩子患上了抑郁癥,并且要求孩子按時服藥治療。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明知孩子已經生病,家長卻擅自停掉了孩子需要定期服用的抗抑郁藥物,給她換成了維生素片。
原因竟然是,他們覺得孩子厭學就是“作”,是矯情,根本沒什么病,還在這種情況下,依然要求孩子每天練習幾個小時的鋼琴。
這讓人簡直無法理解,明明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怎么會如此固執。
他們只看到了孩子不愿學習、不想彈琴的結果,卻從沒有想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
可以想象,這個女孩就在學習壓力和父母壓力的重擊下,一點點崩潰,又怎么能夠和父母傾訴自己的心事呢。
其實,像江江媽媽和這對父母一樣的家長,數不勝數
《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里的數據表明,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28%,青少年抑郁癥的患病率已經接近于成人。
都說現在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一代,從小沒吃過苦,吃穿用度一應都是最好的,他們還有什么不知足的。
但其實,他們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精神壓力,瞬息萬變的時代、繁重的學業和殘酷的競爭、父母的期望、甚至是自己給自己施加的壓力。
他們比以往需要更多的空間,去容納那個焦慮抑郁的自己。
作為家長,少一點質疑,多一點陪伴,更多的時候,他們情緒低落時,需要的并不是我們的說教和解決方案。
理解尊重孩子的感受,給孩子足夠的愛與溫暖,讓孩子擁有抵抗消極情緒的底氣和力量。
最怕的就是,孩子已經懸在藤蔓上搖搖欲墜,父母還以為她在蕩秋千。
03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想和父母溝通,而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需求置若罔聞,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導致孩子從此關上了心門。
之前看《少年說》的時候,我對一個小女孩印象特別深。還沒上臺前,她就非常擔憂地說“我媽等下會懟死我!”
小姑娘站在天臺上吐槽自己的媽媽說,總是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而且是自己那個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聯盟第一的學霸閨蜜。
女孩越說越激動,她說自己明明也很努力,為什么媽媽就看不到她的閃光點,每次成績出來都是說最差的。
媽媽很理智的回應說:“我覺得你的性格需要打擊一下,不然你會飄的。”
媽媽還頭頭是道的分析,這樣是為了幫女兒培養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
小姑娘哽咽著說她已經說了很多次自己不適合激將法,媽媽的做法只會讓自己覺得自己很差勁。
小女孩還說媽媽從來沒有改過,可見她和媽媽溝通過很多次。
面對女兒的控訴,媽媽沒有直接回應,而是轉移話題說,自己承諾女兒的事情都做到了,接著問女兒:“你承諾的所有事情都做到了嗎?”
小姑娘委屈得在天臺上抹眼淚,面對硬核的媽媽,她孩子再次鼓足勇氣問媽媽能不能不把自己和別人家孩子比。
媽媽依然火力十足,噼里啪啦又講了一堆大道理,反正意思就是以后該打擊還是得繼續打擊。
最后小姑娘無奈、落寞地哭著跑下了天臺,在閨蜜面前淚流不止。
在這么多人面前袒露心聲,本來就需要很大的勇氣,結果依然得不到媽媽的理解,這種憋屈的感覺,大概會讓小姑娘寧愿和閨蜜交談,也不會再和媽媽袒露心聲吧。
就像主持人總結的,小姑娘的有些訴求,根本得不到滿足。
喜歡冷冰冰的講道理,不去關心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即便談了很多,在孩子看來,這樣的溝通,只不過是父母把他們的意志再強加了一遍。
如果每一次的溝通,孩子的需求都不能被聽見、被滿足、被解決,那么孩子干脆什么都不說,更不會主動和父母溝通,至少這樣不會承受父母帶來的二次甚至多次傷害。
和父母無法溝通的孩子,到底有多絕望?
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長大后和自己的關系越來越疏遠,越來越無話可說,卻沒有意識到,他們曾經給過孩子多大的傷害。
當父母把人生期待悉數押注在孩子身上時,往往忘記孩子需要的不過是生病時的一碗熱粥,委屈時的一個擁抱。
就像江江吞藥之后,還在哭著反復對媽媽說著“對不起”,而大人們卻開始計算這次住院要補多少節課。
這對嗎?
對于我們來說,教育的真諦,真的不在于孩子在家長的逼迫下、反復煎熬自己又拿到了什么亮眼的成績,而在于當孩子墜落時,我們能否成為接住他們的那雙手,幫他們穩穩落地。
我們共勉。
編輯 | 京教君
內容來源 | 米粒媽頻道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