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酸奶怎么像糖水?”北京一位8歲女孩的疑問,撕開了酸奶行業的遮羞布。
2025年315晚會曝光:7大知名酸奶品牌集體塌房**,實驗室檢測顯示,這些“酸奶”的蛋白質含量竟不如礦泉水,菌落超標300倍,生產成本不足5毛錢!
更諷刺的是,這些披著“高端”“兒童營養”外衣的“科技糖水”,正在被無數家庭當作健康食品,甚至喂給孕婦和嬰兒……
記者暗訪發現,7款熱銷酸奶中,4款蛋白質含量低于國家標準,最低僅0.7克/100毫升(礦泉水約含0.5克礦物質)。而真正的酸奶蛋白質含量應≥2.9克/100克。更離譜的是,部分產品配料表第一位竟是水,奶粉占比不足10%,其余全是糖和增稠劑。
沒有一個產品符合國家標準。
山東棗莊某工業園內,一條生產線每天生產20萬瓶“假酸奶”,通過批發市場流向縣域和鄉鎮。攤主以“低價+高仿包裝”話術,誘導消費者購買。出廠價0.5元的產品,經經銷商層層加價,最終以5-10元高價賣給消費者。部分電商店鋪一箱12瓶的“假酸奶”拿貨價僅8.5元,轉手賣16.9元,專賺“一次性買賣”。
黑作坊甚至用臨期奶粉+阿斯巴甜勾兌“奶香”,菌落總數超標300倍,喝下去的不是酸奶,而是“細菌炸彈”。
這些產品打著“希臘式酸奶”“法式凝乳”等高端旗號,卻在角落用螞蟻小字標注“風味飲品”或“含乳飲料”,甚至直接隱藏“飲品”二字。
而配料表卻藏滿貓膩:水是第一成分,奶粉占比不足10%,緊隨其后的是白砂糖、阿斯巴甜、增稠劑羧甲基纖維素鈉……成本僅0.3-0.5元/瓶的“科技糖水”,搖身一變成售價5-10元的“高端酸奶”,毛利率高達300%。
為模擬濃稠質地,廠家大量使用羧甲基纖維素鈉等增稠劑;為延長保質期,山梨酸鉀添加量逼近上限。長期飲用可能導致肥胖、齲齒,甚至兒童發育遲緩。
孕婦張女士因長期飲用這類“假酸奶”,竟患上妊娠糖尿病,產檢時才揭穿真相;山東一名1歲嬰兒因食用某品牌酸奶后嘔吐不止,診斷為急性胃炎;更有老人因低價促銷囤積“假酸奶”,導致腸道菌群紊亂。這些產品通過“大字酸奶、小字飲品”的包裝設計,精準收割對健康需求最迫切的人群。
消息一經報道,國內多個地區的市場監管部門也迅速介入調查。
即便被曝光,商家只需更換標簽即可重新上架。涉事企業手握多個品牌,一旦某個產品被投訴,立即更換包裝重新上市。電商平臺下架后,商家僅需更換標簽,便能“換皮重生”。某倉庫中,300萬瓶改標產品正等待流向四五線城市和鄉鎮。
業內人士透露:“企業注冊上百個商標,監管查完前三個,后九十七個又能卷土重來?!?/strong>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制品行業曾誓言“痛改前非”,然而17年過去,虛假宣傳、偷工減料仍在重演。
從三聚氰胺到地溝油,再到今天的“科技酸奶”,食品安全問題屢屢刺痛公眾神經。當我們為孩子的健康精挑細選時,竟連一杯酸奶都要成為“智商稅”的犧牲品。唯有消費者擦亮雙眼、監管重拳出擊、企業堅守底線,才能讓“喝奶補鈣”不再是一場豪賭。
你買過哪些“假酸奶”?是否遭遇過消費陷阱?歡迎在評論區分享經歷,助力更多人避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