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又改版啦,大家記得點擊星標,
防止以后找不到我們哦!
真的是過度醫療的錯嗎?
近日,某醫院腫瘤內科一名副主任醫師發文透露了他們醫院的最新規定,瞬間一片嘩然!
該副主任醫師表示,接到最新通知:以后住院患者沒有明確癥狀的,不得做頭部、胸部CT。
他舉例說:“以我們腫瘤科為例,這意味著以后我接收的胃癌、肝癌、腸癌、宮頸癌、卵巢癌等胸腔以下部位癌癥患者,如果沒有癥狀,就不能通過CT排查腦轉移或肺轉移;肺癌患者即使沒有癥狀,也不能通過CT排查肝轉移;除了腦瘤以外的所有腫瘤患者,沒有癥狀就不能排查是否存在腦轉移,哪怕是小細胞肺癌這類腦轉移率極高的腫瘤。這合理嗎?腫瘤科醫生也只能無奈苦笑了。”
北方一名內科醫生認為:“當醫生實在太難了,檢查做得少會被認為不負責任,檢查做得多了又會被指責想創收、想賺錢。治病救人,本就應該越詳細越好,如果想全面、細致、未雨綢繆地檢查,就難免要多做檢查。我想說句實話,現代醫生就是‘儀器醫生’,我們的醫術是建立在器械之上的,不讓我們使用CT,現代醫學也就不復存在了。既然有了規定,以后自然不能隨意做CT了。那么,如何在給患者做檢查時,既能查出疾病,又不被患者抱怨檢查太多呢?”
南方一名醫生則抱怨道:“沒有癥狀就不讓做胸部和頭部的CT,如果是早期癌癥不去檢查,等到有癥狀才發現是癌癥晚期,那還能治得好嗎?”
沿海某醫院一名醫生則反駁了上述觀點,他直言:“看到一些醫生同行在詭辯,我真是感到汗顏。首先表明我的觀點,這個規定早就應該出臺了!難道大家不清楚我國濫用CT的情況有多么嚴重嗎?這個規定沒有任何問題!住院患者沒有明確癥狀,不得進行頭部和胸部CT檢查,這也是國際通行的準則。各位同行總是辯稱CT做得多是為了全面、細致、未雨綢繆地檢查,但即便如此,你也不應該給一個胃病患者做頭顱CT!”
“有博主以腫瘤科為例,說不給患者檢查頭部CT,腫瘤轉移到大腦也無從知曉。拜托,規定并不是禁止檢查頭部CT,而是沒有明確癥狀不得進行頭部CT檢查,這當然不能隨意檢查。對于一個肝癌患者,任何部位都有可能轉移,在身體各器官沒有明顯癥狀的情況下,難道你要從頭到腳都給患者檢查一遍嗎?你能干預腫瘤的轉移嗎?絕對不能!只能在出現癥狀后,再進行檢查以確定轉移部位,沒有癥狀就以‘未雨綢繆’的借口隨意檢查一遍,這就是過度醫療!”
患者吐槽:
有些醫生聽診器都不會用,過度依賴CT
隨著醫院此規定的熱度不斷攀升,越來越多普通網友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一位網友直言不諱:“有些醫生甚至連聽診器都不會用了,我強烈建議給每位醫生配備聽診器,并要求他們必須掌握使用方法。前幾天我發燒(可能是著涼了)去社區醫院就診,醫生簡單問了幾句后就要求做CT,我拒絕了。我發現,社區醫院的醫生們早已不再使用聽診器,一說檢查就是CT。我總算明白了,做CT能掙錢,而使用聽診器卻不掙錢!”
另一位網友則抱怨道:“現在住院,不管你是什么病,CT都是必做的。我嫂子只是一個小小的闌尾炎,住院一周,在附屬醫院竟然做了兩次CT。我奶奶胃不舒服,也被安排了3次CT。不僅如此,明明是胃的問題,居然還要查有沒有糖尿病,今天又做了胃鏡取樣活檢。真的是不管有用沒用,先做一堆無關的檢查,最后再做能確定疾病的檢查。”
還有一位網友更是充滿疑惑:“現在的醫生為什么離開CT、核磁就不會看病了呢?我記得90年代的醫生,通過摸一摸、推一推、按一按,再結合生化指標,就能判斷身體里的包塊是什么性質。而現在的醫生根本不摸,直接開CT單子,全都指望CT,而且讀片子也都是人工智能去做,醫生還有什么用呢?”
無論醫生或患者對醫院的這項新規定持何種看法,不可否認的是,“住院患者沒有明確癥狀,不得進行頭部、胸部CT檢查”已成為醫院診療的一種新趨勢。
此前,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不合理醫療檢查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
為進一步規范醫療行為,促進合理檢查,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降低醫療費用,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改善人民群眾就醫體驗,特開展不合理醫療檢查專項治理行動,嚴肅查處包括各類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病理學檢查等不合理醫療檢查行為。
《通知》表示,對醫療機構門(急)診、住院患者醫療檢查情況進行自查和抽查,專家對檢查必要性、規范性進行論證,對于違反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規定及有關診療技術規范等開展的無依據檢查、非必要重復檢查等行為進行查處,責令整改,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醫務人員在為患者開具檢查單前,要說明檢查目的和必要性,征得患者或家屬的理解與配合。對于特殊檢查,要取得患者或家屬書面同意。
另外,還要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和科室實施“開單提成”、設置業務收入指標并與醫務人員收入直接掛鉤等可能誘導過度檢查的行為。
從國家層面來看,也是反對過度檢查的,因為不必要的CT檢查沒有實質性作用,不但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還進一步加劇了醫保的負擔,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真的是過度醫療的錯嗎?
患者為什么會吐槽做的CT太多了?因為他們擔心自己被醫生過度醫療了。
從實踐上來看,醫療機構實施過度檢查主要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本來不需要檢查而要求患者檢查,另一種則是本來可以用簡單診療技術進行檢查卻要求患者采用成本高的復雜診療技術進行檢查。
醫療行業因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疾病的不確定性和診療方法的多樣性,這使得在實踐中區分適度檢查與過度檢查變得極為困難。對其界定是一個高度專業的問題,通常需要通過專業鑒定來明確。只有當醫療機構明顯違反法定義務,偏離適度檢查的標準,導致檢查量顯著超出必要范圍時,才可能被認定為過度檢查。
正因為過度檢查的界限難以明確,患者往往容易產生疑慮。只要檢查項目超出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范圍,他們就會懷疑自己遭遇了過度醫療。這種現象在當前醫療環境中幾乎不可避免。
歸根結底,醫患之間的信任缺失是問題的核心。醫生不信任患者的主訴,擔心患者有所隱瞞,非得依靠檢查結果才能放心;而患者也不信任醫生,認為醫生多開檢查是為了增加收入。
我們經常聽到患者抱怨“醫生離開了儀器就不會看病了”,那么,醫生為什么要給患者安排那么多檢查呢?
事實上,在20年前,CT、核磁共振等檢查手段還很少見。那時,醫生主要依靠經驗和經驗性用藥來診斷病情。例如,根據疾病的多發部位、季節性特點、癥狀表現以及體格檢查,如包塊的性質等,來做出判斷。望聞問切等傳統方法在當時非常實用,聽診器幾乎是醫生的標配,內科醫生更是隨時不離身。
然而,近年來,由于醫療設備限制和醫學技術發展不足,誤診和漏診的情況偶有發生,導致病情延誤。隨著人們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的增強,許多患者開始追究責任,索賠案件激增。為了避免漏診并保護自己,醫生們開始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開具一系列詳盡的檢查,以證實初步診斷,從而進行精準治療。
總體而言,過去20年里,醫生依賴醫療設備進行診斷,開具全面細致的檢查,既是對自身的一種保護,也是對患者負責任的表現。技術的發展本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人,CT、核磁共振等檢查工具具有明顯的優勢,其準確性遠超傳統的望聞問切。因此,醫生使用這些儀器是時代進步的體現,也是如虎添翼之舉。
對此,一名內科副主任醫師曾表示:“如果患者不會因為未做檢查而漏診來找麻煩,質檢科不需要那么多依據來支持診斷,我們醫生確實不需要太多檢查就能治好病。但現實情況允許嗎?站在醫生的角度,你不得不開具一些檢查,即使被指責為過度醫療,也不得不為之……”
圖文來源華醫網綜合整理
編輯整理:護理傳真 責任編輯:張昕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