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紐約時報》一篇關于埃隆·馬斯克將在五角大樓聽取"對華作戰計劃"的報道,猶如投入華盛頓權力漩渦的深水炸彈。這篇聲稱援引"兩名匿名官員"的報道,不僅引發白宮與五角大樓的緊急辟謠,更撕開了美國政商軍界盤根錯節的利益網絡。特朗普在社交媒體連發12條動態怒斥"假新聞",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堅稱會議僅討論"創新與效率",而馬斯克本人則揚言起訴泄密者——這場看似荒誕的"簡報烏龍",實則暗藏三重致命博弈。
在五角大樓大理石走廊的陰影里,馬斯克的身份困境暴露無遺。作為政府效率部顧問,他手握裁撤F-35戰機、航母等項目的決策權;作為特斯拉掌門人,上海工廠貢獻著全球過半的產能。這種政商雙重身份讓他成為行走的"利益雷區"——當他批評洛馬公司戰機造價虛高導致后者股價暴跌3.2%時,傳統軍工集團早已磨刀霍霍。特朗普那句"不能讓對華商人接觸機密"的辯解,既是為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生存開脫,也暴露出美國安全決策體系的致命漏洞:當星鏈系統覆蓋97%地球表面,這位科技寡頭早已不是普通商人,而是掌握著信息戰命脈的"影子司令"。
這場風波最精妙的算計,藏在《紐約時報》的報道時機里。選擇在特朗普競選關鍵期釋放"對華作戰"煙霧彈,民主黨媒體顯然深諳認知戰的爆破原理——通過算法將"馬斯克干政"的標簽精準投放至搖擺選民,再輔以"20-30張幻燈片"的細節刻畫,瞬間將商業訪問妖魔化成"白宮西廂房議政"。這種信息操弄與馬斯克正在為五角大樓研發的"星鏈認知干擾系統"形成黑色幽默般的互文,恰如退役上將米利的諷刺:"在五角大樓,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比F-35的隱身涂層更模糊"。
當特朗普高調展示"1300億美元戰爭預算"卻矢口否認涉華,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的回應顯得意味深長:"某些勢力沉迷于冷戰劇本,卻不知觀眾早已離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