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犁,那拉提的草原與喀拉峻的雪山交相輝映,喀贊其的手鼓聲與六星街的藍墻編織成詩。作為擁有90家A級景區、3489家民宿的文旅大州,伊犁年接待游客8000余萬人次,但“如何讓游客從‘看風景’到‘品文化’”始終是核心課題。3月21日,一場覆蓋文化傳承、服務升級、政策落地的導游培訓行動悄然展開,揭開了伊犁從“資源大州”向“服務強州”進階的序幕。
讓導游成為文化“解碼者”
“游客要的不只是解說詞,而是能觸摸的文化。”培訓首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巴哈爾古麗·吾甫爾手指哈薩克刺繡,向學員展示紋樣背后的草原傳說。這場培訓的特別之處在于,課程表上不僅有政策法規和職業規范,更有“弓箭民俗”“薩瑪瓦爾舞”“奧斯曼草眉筆制作”等非遺體驗。參加培訓的導游張梅說:“過去講喀贊其,只會說‘這里有百年民居’,現在我能告訴游客門楣雕花的寓意、庭院歌舞的由來,甚至教他們用奧斯曼草畫眉。”
圖為導游培訓開班儀式現場。孟霞 攝
培訓方案中,“踩線實操”成為重頭戲。5組學員分赴伊犁老城喀贊其民俗旅游區、六星街等街區的不同院落,在打馕、制帽、品茶中學習如何將生活場景轉化為文化敘事。金牌講解員布艾加爾·阿不都熱西提強調:“導游的感染力來自細節。比如,帶游客打馕時,要講解馕坑溫度與面粉配比的關系;茶點環節需穿插伊犁奶茶與游牧民族飲食智慧的聯系。”這種“場景化教學”讓學員從“背誦資料”轉向“傳遞溫度”。
圖為學員們感受、體驗馕文化。孟霞 攝
從“會講解”到“懂人心”
面對游客的多樣化需求,此次培訓將“服務心理學”納入必修課。課程表顯示,突發事件應對、游客心理分析等模塊占比達30%。講師裴林用真實案例教學:“當游客因天氣原因滯留時,導游的一句‘我帶你去本地人常躲雨的百年茶館’比道歉更有效。”培訓還引入“服飾搭配”課程,指導導游通過著裝傳遞民族文化——哈薩克繡花馬甲搭配現代防曬裝備,既專業又親民。
此次培訓更深層的變革體現在考核體系上。培訓合格標準除了筆試外,還新增“情景模擬”面試,比如,學員需在六星街現場處理“游客突發疾病”“文化誤解糾紛”等預設難題。“過去導游證考試側重知識儲備,現在更看重應變能力和共情力。”伊犁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市場與應急協調處處長劉修儒表示。
打造“文旅共同體”生態圈
此次導游培訓行動,正是伊犁州全域旅游頂層設計的具體實踐。據了解,《伊犁州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人才強旅”戰略,將導游培訓與景區評級、項目招商掛鉤。去年,那拉提景區依托培訓成果,推出“民俗導師”增值服務,游客可預約導游深度體驗牧區生活,僅該服務就帶動景區二次消費增長40%。
圖為導游們現場參觀學習。孟霞 攝
更值得關注的是“文旅+社區”聯動模式。在此次的踩線活動中,伊犁老城喀贊其民俗旅游區百年民居主人阿斯艷·阿不都熱依木說:“導游帶游客來學習花帽制作,我們增收了,游客也更了解花帽文化。”目前,伊犁州已培育192家旅行社與2256家民宿結成“服務聯盟”,導游成為連接景區與社區的“文化紐帶”。
隨著《伊犁州文化和旅游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落地,伊犁正從“景點旅游”轉向“全域體驗”。導游培訓的升級版圖已清晰可見:當前伊犁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計劃聯合高校開設“旅游人類學”研修班,建立導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雙師認證”制度,開發AR導覽輔助系統,屆時在文旅人才的加持下,讓每公里都成為“深度體驗場景”。正如參訓學員祖麗胡瑪爾·阿不都外力所言:“我們要做的不是復述歷史,而是讓伊犁的每一條河谷、每一塊繡片都開口說話。”
從文化解碼到生態共建,伊犁州的導游培訓不僅鍛造著一支“金牌隊伍”,更是探索伊犁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新范式,即最美的風景永遠與人的溫度同在。 (記者 孟霞 帕提曼)
來源:伊犁融媒體中心
監制:陳露杰
審核:王正偉
責編:曹 明
編輯:吉木思古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