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整理素材,對內容做結構化處理,夾敘夾議行文。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黃建初
特級教師
上海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寫課,就是把上的課寫成文章。寫課是教師的選擇,是揚長避短的教育寫作。但是整體看,教師執教的課之多與寫課之少形成了鮮明對比。
疫情期間,我在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小學語文教師研修群開展過一次關于“寫課”的研討,由此撰寫的文章《把“實然活動”變成“應然資料”——一次關于“寫課”的網上討論》在《教育研究與評論》刊登。
在我看來,一線教師要寫好課須做好“三要”。
一要搜集整理素材。
寫作當然需要搜集資料,但是與專家的寫作不同,教師寫作的緣起不是搜集資料,而是自己創生的資料。教師每天的教學就是創生資料,至于創生的資料是否有寫作的必要,就要看執教的課的內容、方法、策略是否有新意。
問題是研究的邏輯起點,寫課的邏輯起點亦然。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碰到一些難題需要解決,不能解決的難題則需要作出合理解釋,這個時候寫課的機會就誕生了。教師日常教學中有反思價值、蘊含教育規律、值得教師撰寫成文的課有很多。只是我們沒有形成寫課的習慣,讓寫作資源白白流失了。
像專家型教師那樣寫課,當然是困難的,但這并不能成為教師拒絕寫課的理由。教師需要有一點文獻意識,需要從富含實踐經驗的專家型教師的文章中汲取營養、獲得啟示,這被稱之為“文獻閱讀”。
寫課需要有理論文獻閱讀墊底。在一次教師“學習設計”評選活動中,我把特級教師王崧舟撰寫的關于“楓橋夜泊”的教學設計、實施和反思分享給參評的教師,讓他們模仿著試試能否基于“新課標何以落地”設計出學生的學習活動。事實證明,這對教師的啟發很大。
總之,閱讀相關文獻是寫課的前期準備,然后把自己執教的研究課、研討課或展示課記錄下來,這是寫課的重要基礎。
二要對內容做結構化處理。
有專家指出,對于教師而言,好文章首先是做出來的,其次是寫出來的,最后是改出來的。“做出來、寫出來、改出來”這三個步驟構成了“車”字的三豎。五橫,第一橫是指序言,中間三橫是指正文,構成正文的三段,最下面的一橫是指結語,就是文章的結論與討論。中間一豎,既是“寫出來”,也是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主題又稱“論題”,論題是文章的“靈魂”,貫通序言、正文和結語。
對“車”字結構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解讀。
上面的一橫由“為什么”和“是什么”兩大問題組成,構成文章的序言,即開頭語。如果有“問題”的闡述,可以放在最前面,或“是什么”的下面。
中間三橫是正文,我們一般用三小段來闡述分論題,三個分論題組成文章的正文,是對文章總論題的闡述。三個分論題的關系或是并列關系,或是遞進關系,能夠用遞進關系闡述,盡量用遞進關系。比如一節課的流程從開始到結束,用遞進關系陳述會比較恰當。
下面一橫是“結論”和“討論”屬于文章的結語。結論來自文章的論述過程,要自然而然得出結論,要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結論。討論是對本文論述的再思考(檢討),它可以是對研究結論的升華或正面提煉,也可以是反思,提出有待繼續研究的問題。
三個分論題的闡述也是用總論題的闡述方法,即“為什么”“是什么”,進而闡述“怎么做”,最后是“得出什么”。行文的修改需要一定的時間,文章寫完可以暫時放置,“靜默”幾天后再閱讀就能發現可以修改的地方。當然,請專家指點也是一條重要路徑。
三要夾敘夾議行文。
教師的經驗鑲嵌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將經驗上升為實踐智慧是教師寫課的目的所在。舉例子、擺事實是教師在論證中最普遍運用的方法;通過敘事陳述教學故事;基于證據得出結論,這些是寫課不可或缺的方式。我在實踐中總結了“論題、論據、論證、結論和討論”五論寫課要素,不失為一種可作自我檢驗的標準。
找不到論題,是教師寫課的第一道障礙。 跨過這道坎就方便了,文章的質量就提高了一個層次。一線教師可以先搜集、整理課堂教學的過程性資料,而后尋找論題,旨在降低教師確立論題的難度。教師可以從自己執教的課中發現“論題”,這涉及教師的教育價值觀。沒有思想,就發現不了存在的問題;沒有問題,就難以邁出寫課的第一步。這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教育理論,用理論視角來分析教學實踐。
不會做結構化處理,是教師寫課的第二道障礙。我根據專家的論述提出了以“車”字形結構處理文本框架的路徑。用夾敘夾議的行文來寫課,是教師作為執教人易學易用的寫作方法。如果是課題組、教研組的教師參與課例研究,則可以用課堂觀察與分析的視角,即以觀察者的身份寫課,寫出課堂觀察的故事,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具體分析,也是一種寫課的選擇。
寫課需要凸顯教師的實踐智慧,教師的實踐智慧隱含在教學細節中,有些思考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隱性知識。通過寫課可以把這些經驗“可視化”,進而與同行、同伴交流分享。寫課,對教師自己是教育經驗的總結提煉,對同伴是交流分享形成學習共同體的載體,對教育知識寶庫是教師貢獻實踐性知識的創造。通過寫課,我相信更多教師可以成為專家型教師。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圖片 | 豆包AI生成
編輯 | 崔斌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