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過“3·15”,又到年報周。
不旋踵,保險業就經歷了兩種形式的腎上腺素飆升,一種是壓力測試,一種是成績交卷。
對于保險業而言,結果還算不錯。央視“3·15”晚會曝光了金融新型消費的亂象,但聚焦的是網貸這種非持牌機構,正規的持牌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等,沒有陷入聲譽風險的旋渦之中。至于年報,市場普遍樂觀,至少對頭部險企而言,2024年是收獲的一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15”安然度過,但是諸多痼疾和新癥,仍需整個行業持續糾偏,日拱一卒,久久為功。年報“大捷”,已是過去時。主打分紅險的“開門紅”并未到來,險企在2025年,仍要在監管邊界和市場空間里尋找新增長點。
從“3·15”到銀保重塑
今年的央視“3·15”晚會,曝光力度和對行業的震動較往年陡然上升,但金融領域沒有受到太大沖擊,借貸寶這種所謂的平臺,本就游走在金融消費的外圍,其從P2P時代走來早已式微,處于“黑灰產”的邊緣,越早發現越早打擊。
事實上,就在“3·15”的前夜,公安部和金融監管總局召開會議,聯合部署開展為期6個月的金融領域“黑灰產”違法犯罪集群打擊工作,最大限度消除金融領域“黑灰產”滋生土壤。
保險業苦黑灰產久矣,非法代理退保理賠一直就是典型的黑灰產,對手方日益中介化、專業化和組織化,給保險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諸多不確定性。
蕩滌濁泥污水的同時,保險業也要不斷反求諸己,以“3·15”為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3·15”前后,也有媒體報道,銀行代銷保險的種種亂象,比如隱瞞自己的保險身份、夸大保險收益、隱瞞保險風險,為日后的糾紛埋下引線。
此前,保險業野蠻增長時期,重營銷、輕服務的整個基調,使得保險理賠糾紛頻仍,哪怕是在行業高賠付率之下,群眾觀感依然較差,反噬著保險業的行業聲譽。這些年,在“保險姓保”的監管基調下,銷售誤導已經大大降低,但時不時還見諸媒體,可見聲譽風險管理是一場持久戰。現在比較多的一種亂象,是在銀保銷售的渠道,將保險產品當理財產品銷售給用戶,強調收益和確利的一面,卻模糊了封閉期的另一面。
因此,銀保渠道需要置于更完善的監管之下。“3·15”后,金融監管總局隨即發布《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管理辦法》,進一步細化了銀行代銷保險產品的監管規定,倒逼銀行對保險產品進行“背調”,銀保關系面臨著新一輪的重塑。如此,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對于保險產品的銷售,加了一道“保險”。
從“年報”到“開門”難紅
3月末旬,往往是A股上市五大險企的年報披露期,中國平安又是今年最先披露,并且上千億的凈利潤,確認了大家早已形成的預期。
這顯然是全行業的“先行信號”。相信接下來的一周,各大險企將紛紛公布“喜報”,這在過去三四年,可謂難得一見。如果對比身處銀行業的平安銀行那份需要費勁解釋的年報,就可知道險企的“逆襲”多么不易。
2024年頭部險企在負債端和投資端實現了雙贏。伴隨著監管部門力推的“降息”“降費”和“報行合一”,負債端既降低了利差損和費差損風險,又在此過程中提前收割了一波流量。投資端更是果斷抓住了股市調整的機遇,隨著9月份A股進入“小牛”行情,險企大幅改善了投資收益,奠定了全年投資端的基本面。
這也就解釋了在整個金融消費下行的環境里,頭部險企為何如此耀眼的原因。
不過,市場時刻處于變化之中,2024年的喜悅已經被2025年沒有打開的“開門紅”焦慮所代替。截至目前,幾家頭部險企不再公布1—2的月保費收入,市場至此窺見些許端倪。
此前,大家都知道,2025年開門紅主打的是分紅險,這與往年有所不同。分紅險的一大變化在于,收益是浮動的,這與此前理財型保險產品較高確利的情況形成反差,讓消費者接受并認同,并非一蹴而就能實現的。保險產品的收益如果是浮動的,那其與理財產品和基金產品的競爭優勢在哪,這個問題回答不好,就會在市場上看到“結果”。
這必然是一個長期過程。市場會給出出人意料的答案,但需要市場主體在試錯、創新和競爭中,孕育出新的變量和可能性。“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或許就是保險業的當下特征,沒有一勞永逸,只有不斷進化。
撰文:玖亓校長
編輯:一諾
設計:曉瀅
校對:安文
審核:曦曦
出品:新時代保險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