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難生金玉穗,寒枝偏聚暮鴉群。
青衿負重千鈞擔,白紙偷藏百漏文。
在2023年全國養老金計發基數排行榜上,河南以6401元位列全國倒數第二,僅高于黑龍江,成為經濟總量全國第五大省的“尷尬注腳”,而2024年數據其他省市早已發布,河南養老金計發基數官方暫未發布,目前根據已退休人員數據分析,應為6606元。
這一數據引發熱議:為何GDP常年穩居全國前列的河南,在養老保障的關鍵指標上卻“墊底”?這背后折射的不僅是數字的落差,更是區域發展模式與民生福祉的深層矛盾。
經濟大省的養老金困境
河南的GDP總量常年穩居全國第五,2024年達6.36萬億元,超過瑞典、波蘭等國家經濟規模。
然而河南養老金計發基數卻比經濟總量低12個位次的西藏(11546元)低近5000元,甚至不及新疆、內蒙古等西部省份。
這種“經濟巨人、養老侏儒”的割裂,暴露出河南發展模式的結構性矛盾——龐大的經濟總量未能有效轉化為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
核心矛盾在于產業結構與人口結構的雙重壓力。河南第二產業占比長期超過38%,但以傳統制造業、農業為主,高附加值產業不足,導致職工平均工資長期低于全國水平。
與此同時,河南戶籍人口超1億,60歲以上人口占比達18.7%,養老金收支壓力巨大。一位基層社保工作者感嘆:“河南每10個年輕人要養4個老人,但企業繳納社保的比例卻低于東部省份,基數自然難上去。”
低基數的三重枷鎖
養老金計發基數的低迷,本質上是河南經濟生態的縮影。
工資水平拖累基數。2023年河南全口徑社平工資僅為6401元,而上海已達12307元,差距接近一倍。
鄭州某制造業工人坦言:“月薪5000元在河南算高收入,但這點錢扣除社保后,養老賬戶積累速度根本追不上通脹。”
社保征收體系存在漏洞。大量中小微企業按最低基數繳費,甚至逃避參保,導致基金池擴容困難。
更關鍵的是省級統籌力度不足,鄭州與周口、開封等地計發基數差異明顯,但省級調劑能力有限,弱勢地區明顯“拖后腿”。
破局需要刀刃向內的改革
改變這一局面,不能簡單要求中央“輸血”,而需河南主動突破發展慣性。
產業升級是根本出路,借鑒安徽押注新能源汽車、四川發展數字經濟的經驗,河南需培育半導體、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提升勞動者薪酬水平。
社保改革需更“硬核”,可探索將國企利潤劃轉社保基金、嚴查企業漏繳行為,同時推動養老金省級統收統支,縮小地區差異。
政策博弈也要更積極,河南作為糧食大省,可爭取將糧食安全貢獻轉化為中央財政對養老基金的定向支持。
普通河南人的養老焦慮,不該成為發展的代價。
一位退休教師的話令人心酸:“種糧大省養活半個中國,但我們的養老金還買不起半噸小麥。”
當經濟數據的光鮮與百姓錢袋的冷暖產生斷裂,發展的溫度便打了折扣。河南需要的不僅是GDP的位次,更需建立與經濟地位匹配的民生保障體系。
這既是對1億河南人的承諾,也是區域協調發展必須答好的考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