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美國經濟的方向,其實繞不開一個關鍵問題:到底要走哪條路?
這一點上,特朗普絕對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他所追求的,不是現在流行的“硅谷科技烏托邦”,而是一個更傳統、更硬核的“19世紀版的美國夢”。
他常說,美國最強盛的時期,是1870年到1913年,也就是所謂的“鍍金時代”(Gilded Age)。那時候美國靠著高關稅、低稅負、制造業崛起,成了世界制造強國。
特朗普甚至說:“我們那時候是一個關稅國家,然后變成了所得稅國家,本來會更好。”
他推崇的偶像,是19世紀末的總統威廉?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一位堅定的保護主義者。特朗普上任沒幾天就簽署行政命令,把美國最高峰重新命名為“麥金萊山”,就是在向這位老前輩致敬。
而他也毫不避諱地說:“我是一個關稅人(Tariff Man)。”在他眼里,關稅不是簡單的稅收,而是國家戰略,是壓制對手、保護本土產業的經濟武器。
他的政策也確實在朝這個方向走——推高對中國產品、歐洲商品、外國汽車、晶元、鋼鐵、藥品等的關稅,主張“對等關稅”政策,還設想設立“對外收入署”(External Revenue Service),讓外國人來為美國財政買單。
當然,關稅只是他的一部分主張。另一套組合拳是減稅政策,包括延續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推出小費免稅、統一企業稅率為15%等,構成了他心中的“低稅高增長”的美國夢。
《紐約郵報》的一篇評論文章《減稅應優先于關稅》說,這種組合可以成為對抗“拜登經濟學”后遺癥的“經濟類固醇”——直接提升投資信心,避免經濟衰退。
不過,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比如,斯坦福大學歷史系教授理查德?懷特(Richard White)指出,鍍金時代確實讓少數人極度富有,但多數普通人的生活并不美好,甚至健康指標還下降了。
而且就連特朗普敬仰的麥金萊總統,后來也開始推“互惠貿易”理念,覺得如果美國要出口更多,也得適度降低進口壁壘。
畢竟今天的全球經濟,早就不是19世紀那個靠馬車送貨的時代了,全球供應鏈環環相扣,單靠關稅就想扭轉格局,沒那么簡單。
當然,特朗普的“傳統美國”理念,仍然有現實吸引力。他講的是“工廠轟鳴、鋼鐵錘響”的時代,這種畫面對不少傳統行業和藍領選民來說,有吸引力。
而且不僅選民支持,連科技資本也在靠攏。Meta、Google、馬斯克,最近都頻頻釋放出“歡迎減稅、反監管”的信號。
《政客》(Politico)一篇專欄文章說,特朗普的“黃金時代”其實更像是21世紀的新“鍍金時代”,只是這次不是鋼鐵大亨、石油巨頭,而是科技資本和超大型企業站到了臺前。
當然,也有聲音提醒:鍍金時代的繁榮背后,伴隨著貧富懸殊、勞工動蕩、政治腐敗,以及隨后的改革浪潮。它確實在改變選民的認知方向。
一、特朗普“美國夢”的實質內容
1. 關稅武器化:經濟戰的“舊瓶裝新酒”
特朗普將關稅視為國家戰略工具,主張“對等關稅”,針對貿易順差國加征高額關稅(如亞洲多國),并計劃設立“對外收入署”讓外國承擔美國財政負擔。這一策略效仿19世紀保護主義,短期內或能提振部分傳統產業(如鋼鐵、稀土),但實際效果存疑。例如,美國中低收入家庭已因關稅導致物價上漲而陷入困境,且全球產業鏈深度綁定,單邊關稅易引發反制,加劇貿易戰風險。
2. 減稅政策:資本狂歡與階層分化
延續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統一企業稅率15%等措施,旨在吸引投資并刺激增長。這類政策確實受到科技巨頭(如Meta、馬斯克)歡迎,可能短期提振經濟信心。然而,斯坦福學者指出,類似“鍍金時代”的減稅政策往往加劇貧富差距,讓少數人暴富而普通民眾生活水平停滯甚至下降。
3. 領土擴張與強權政治:空想成分居多
特朗普試圖通過獲取格陵蘭島、控制巴拿馬運河等行動“擴張美國領土”,這類野心更多是象征性姿態。國際法和地緣現實(如丹麥對格陵蘭的主權)使其難以落地,反而可能損害盟友關系。
二、落地措施與空想的分野
可落地的部分:
關稅與供應鏈重組:美國已對華加征多輪關稅,并推動稀土等關鍵資源本土化,這些措施雖引發爭議,但具備執行力。
司法與行政集權:通過最高法院保守派優勢,特朗普可能突破三權分立限制,例如解職受保護的官員,此類“強人政治”在制度漏洞下或成現實。
空想與風險:
逆全球化不可持續:全球供應鏈難以切割,企業“去美國風險”趨勢已現,強行脫鉤將推高成本并削弱美國競爭力。
“美國優先”的外交悖論:退出《巴黎協定》、世衛組織等行為,雖迎合國內民粹,卻削弱美國國際影響力,盟友信任度下降。
三、歷史進步還是倒退?
特朗普的“美國夢”本質是對全球化與多元主義的反動,試圖用19世紀的手段解決21世紀的問題,這注定是一場矛盾的混合體:
進步性表象:迎合了藍領選民對制造業復興的期待,以及科技資本對減稅、松監管的需求,短期可能刺激局部經濟增長。
倒退性內核:其政策加劇階層固化(如教育機會不平等)、挑戰多邊秩序(如關稅戰),甚至可能動搖三權分立根基,重現“鍍金時代”的腐敗與動蕩。
四、最終結局:撕裂與不確定性的螺旋
1. 國內結局:
經濟上,關稅與減稅的組合可能短暫延緩衰退,但長期依賴債務和通脹;
社會上,貧富差距擴大將激化民粹與身份政治,底層民眾在“愛國消費”與生存壓力間掙扎。
2. 國際結局:
盟友體系松動,歐洲在安全與經濟上被迫自立;
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加速“去美國化”,全球秩序碎片化。
一場充滿爭議的豪賭
特朗普的“美國夢”是舊秩序的回光返照,而非真正的復興。它可能為美國贏得短暫的戰術優勢,卻以犧牲長期戰略穩定為代價。若其政策全面推行,美國或將陷入“內部分裂、外部孤立”的困局,而所謂“黃金時代”的幻象,終將被現實中的階層矛盾與全球化反噬擊碎。歷史的車輪無法倒轉,強人政治或許能改寫一時劇本,卻難逃時代規律的審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