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風云歲月里,蜀漢的滅亡常被人稱為“黑天鵝事件”。
一個曾經三分天下、英才輩出的政權,居然在短短時間內土崩瓦解,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而這一切的轉折點,發生在綿竹。
那場戰役,堪稱蜀漢末年的生死一搏。
諸葛瞻的失敗卻讓整個局勢瞬間崩盤——綿竹失守,成都門戶洞開,劉禪選擇了投降。
可人們常常會問:如果綿竹城下換一個人守衛,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答案也許是肯定的。
彼時的蜀漢,早已沒有了諸葛亮揮斥方遒的意氣,也少了關張趙馬黃馳騁沙場的英姿。
留給后人的,是一個資源匱乏、兵員稀少的殘局。
但即便如此,蜀漢依然有幾位經驗豐富的將領,他們的能力與膽識,足以讓鄧艾的奇襲計劃功虧一簣。
偏偏這些人不在成都,錯失了最后的拯救機會。
其實,綿竹之戰本身并非沒有勝算。
司馬昭分兵三路伐蜀,鐘會大軍雖強,卻被姜維死死擋在劍閣,進退兩難。
鄧艾的陰平小道突襲雖出其不意,卻并非無懈可擊。
他的部隊長途跋涉,缺乏重型攻城器械,攻城能力極其有限。
如果蜀漢能謹慎防守,堅壁清野,等待援軍抵達,局勢未必不可逆轉。
諸葛瞻卻選擇了主動出擊。
他的決策,不僅讓蜀漢最后一支精銳全軍覆沒,更讓成都平原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諸葛瞻的失敗固然令人扼腕,但與其苛責這位年輕的統帥,不如看看那些本該站在綿竹城頭的將領,究竟有多大的可能力挽狂瀾。
廖化,就是這樣一個被低估的存在。
人們常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聽上去像是調侃,但細細品味,卻藏著另一層意思。
廖化之所以能在蜀漢末年屢次擔任先鋒,恰恰說明了他的能力。
在襄樊、夷陵、北伐等戰役中,他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若由他來防守綿竹,憑借對敵情的敏銳判斷,他未必會貿然出戰,而是選擇據守險要地勢,消耗鄧艾的體力與士氣。
畢竟,一支遠道而來的孤軍,最害怕的就是久戰不下。
如果說廖化是經驗派,那么張翼就是穩健派。
這個與王平齊名的將領,不僅能征善戰,更以穩扎穩打著稱。
他曾在漢中之戰、北伐中屢立戰功,深諳如何用兵自保。
如果是張翼守綿竹,他大概率會率先占領險要關隘,切斷鄧艾的攻勢,而不是像諸葛瞻那樣倉促決戰。
張翼的穩健風格,恰恰是綿竹之戰最需要的。
守得住,就能等到援軍;等得到援軍,蜀漢就還有一線生機。
再來看霍弋,這位曾鎮守南中的將領,實際能力一點也不遜色。
他曾主動向劉禪請纓,希望返回成都參與防守。
劉禪卻以“無大礙”為由拒絕了他的提議。
霍弋的軍事直覺無疑是敏銳的,他的父親霍峻,當年也曾以數百人守住葭萌關,擊退了強敵。
如果霍弋在綿竹,面對鄧艾,他或許會沿襲父親的戰術,用極小的代價拖住敵軍。
只要能拖延時間,鄧艾的困境將越來越大,最終甚至可能陷入全軍覆沒的絕境。
不得不提羅憲。
這位以守城能力著稱的將領,在蜀漢滅亡前夕,憑一己之力抗住了東吳的進攻。
他在永安城中孤立無援,卻依然讓陸抗無功而返。
羅憲的強大,不僅在于他的軍事才能,更在于他的韌性與勇氣。
如果綿竹城由羅憲防守,鄧艾恐怕連城門都難以撼動。
畢竟,羅憲善于用有限的資源打出最大的效果,而這正是蜀漢末年最需要的品質。
這些將領中,哪怕有一人在成都,蜀漢的結局或許都會不同。
諸葛瞻的失敗,更多是因為他缺乏實戰經驗,而非缺乏熱血。
他的失敗,是蜀漢人事凋零的縮影,也是一個沒落政權的無奈。
有人說,歷史沒有如果。
但在那些失落的城墻下,我們依然能看到無數“如果”的可能性。
有人說,如果真有“如果”,蜀漢也許會多撐幾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