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學(第30輯)
ISBN:978-7-5228-4662-0
定價:138元
主編 趙敏俐
《樂府學》為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會刊,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專門刊發有關樂府學的研究文章,本書為第30輯。本書共16篇文章,分為四大部分。“文學研究”部分的5篇文章既有從宏觀方面對唐詩中年齡疊敘句和清代詠史小樂府的研究,也有從微觀方面對漢代樂府中西域名物書寫、《燕燕往飛》一詩的分析以及李夢陽樂府詩創作的研究。“禮樂考察”部分有3篇文章,對先秦至唐明堂制度,《史記》《漢書》中的音樂正統觀,西晉元會儀制度進行了考證。“文獻考訂”部分主要聚焦于微觀層面,有4篇文章,針對《戰城南曲》的改字問題和寓意、《前出塞九首》的寫作時間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杜甫的矛盾思想、元末古樂府的葉韻寫作實踐、曹植《七哀》改編入樂過程進行了探討。“海外傳播”部分有4篇文章,涉及美國、俄羅斯漢學家對樂府詩歌的研究以及我國詩歌在日本、朝鮮的傳播與發展,內容較為全面。總的來說,本輯《樂府學》收錄的文章研究對象多樣,內容豐富,對樂府學的學科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集刊主頁
文學研究
漢代樂府詩及辭賦中的西域名物書寫
摘要:漢代出現一批以西域名物為篇題的詠物詩賦。作于西漢武帝時期的《天馬》歌詩對來自西域的天馬加以神化,而鄴下文人以西域名物為題的詠物賦,則是把表現對象美化。漢代詩賦局部結構單元中的西域名物,往往作為敘事背景而發揮作用,有的是空間背景,有的是環境背景。有時漢代詩賦中中土和西域名物同時出現,呈現的是珠聯璧合形態。這種形態有的是同類意象對舉,有的是相反的兩極并列。張衡《西京賦》對角抵、百獸戲、幻術所作的描寫,則使中土與西域名物的結合達到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程度。漢代詩賦中的西域名物覆蓋面廣,綿延時間長,為共時性同類作品研究提供了參照系,還對文史互證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漢代 樂府詩 辭賦 西域名物 絲綢之路
作者簡介:李炳海,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
論《呂氏春秋·北音》“燕燕往飛”對《詩經》及樂府的影響
摘要:《呂氏春秋·北音》中的歌詞“燕燕往飛”成為后世北方民歌之始。從“北音”傳說及歌詩誕生的背景看,“燕燕往飛”描寫的是遠古人神相戀和分離故事,其音樂具有纏綿悲傷的抒情風格。它直接影響到《燕燕》的誕生,二者有清晰的承襲關系,甚至《燕燕》可能就是“燕燕往飛”歌曲的完整版。但歷代解讀者受神話歷史化和儒家詩教的影響,對《燕燕》進行道德教化式的解讀。透過歷史迷霧,回歸客觀語境重新審視北音“燕燕往飛”與《燕燕》的關系,可以細繹出該文本包含的原始意義。“燕燕往飛”成為一個具有巨大張力的詩歌意象,在后世樂府中反復出現,并展現出從神禽跌落為凡鳥的過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類理性的成長過程。
關鍵詞:《呂氏春秋·北音》 “燕燕往飛” 《詩經》 樂府
作者簡介:高瑋,博士,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阮霞,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論唐詩對漢樂府年齡疊敘句的接受及其文化心理
摘要:年齡疊敘句是指漢樂府中以人物年齡為線索,依序排比連綴三句以上的五言句式。九首唐詩效仿了《陌上桑》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的年齡疊敘句。唐人對此句式的使用,在延承其婚嫁母題的基礎上,將求仕的焦慮和仕隱觀念熔鑄其中;在被置換至朝廷君臣、官場贈別、自我書寫的詩歌語境下,這一句式多角度地詮釋了中晚唐人的懷舊情緒和被動心態。年齡疊敘句是古代年齡觀念外化的產物,既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少儀”和“早慧”的重視與推崇,也由此折射出文人群體借此構筑集體身份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關鍵詞:漢樂府 唐詩 年齡疊敘句 年齡觀 文化心理
作者簡介:張振謙,文學博士,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余慕原,北京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
身份意識與李夢陽的樂府詩創作
摘要:李夢陽的樂府詩創作可分為任職戶部、提學江西及閑居開封三個時期。其創作與各階段的身份經歷關系密切。任職戶部時期的樂府詩與其郎署職官的身份相呼應,較多表現出志心許國的“國家意識”;提學江西時期的樂府詩與其學憲身份頗相關聯,集中展現出汲取當地謳謠、反映民生的一面;賦閑家居時期,李夢陽的“山人”身份被再度追認,宴游雅集、道術長生成為其此時樂府詩的主題。比之李東陽及復古派其余諸子,李夢陽多元的身份經歷及強烈的身份意識使其充分發揮了樂府詩刺時諷政、娛情交際等不同的表現功能,呈現出更強的現實性與突出的廣泛性。此種身份經歷和意識與樂府詩的詩體兼容性、文化伸縮性及功能多樣性相交融,促使李夢陽自覺承繼漢魏樂府詩統、大膽開拓表現角度,奠定了其詩重要的詩史地位。
關鍵詞:李夢陽 樂府詩 身份意識 詩史
作者簡介:高云飛,西北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明代文學文獻。
從詩作到詩體:論清代詠史小樂府
摘要:小樂府是清代詩歌中一類獨特的創作,以往常被忽視。清代小樂府的作品數量和創作人數很多,其中以詠史小樂府為最。自清初王士禛創作《詠史小樂府》以后,各種詠史小樂府不斷涌現,在流變中出現了新的特征,并被清人選擇為詠史的重要詩體。擬效與唱和是清代詠史小樂府常見的兩類創作。后人在擬效前作時一般從體式或題材著手,且多在詩題中點明擬效的對象。同時,詠史小樂府也是清代文人唱和所使用的詩體之一,曾燠等人的《揚州詠史小樂府》便是以小樂府體進行唱和的典型。詠史小樂府在民國和域外也有流傳和創作,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影響,值得深入探討。
關鍵詞:詠史小樂府 清代 詩體
作者簡介:尹譚皓,南京大學文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清代文學、域外漢籍。
禮樂考察
先秦至唐明堂制度沿革及明堂樂府
摘要:上古時代祭政合一,神道設教,最重要的禮儀性建筑莫過于明堂,明堂主要為“祠五帝”的建筑。漢武帝相信齊人方士之說,在泰山古明堂遺址重建明堂建筑,《郊祀歌》十九章包括《帝臨》及四首題名“鄒子樂”的作品,受陰陽五行的影響較深。這些祭歌為東漢所沿襲。南朝采用《尚書·洪范》中的五行觀念創作的明堂歌很值得注意。唐代武則天建明堂于神都洛陽,將明堂作為武周新政權的政治和宗教中心,稱為“萬象神宮”,而唐世明堂樂歌也相應地集中在武則天時代。
關鍵詞:先秦 漢 唐 明堂 明堂樂府
作者簡介:張樹國,文學博士,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先秦至唐文學。
從《史記》到《漢書》:正史音樂正統觀的成立
摘要:《史記》之《禮書》《樂書》《封禪書》,及《漢書》之《禮樂志》《郊祀志》為研究漢代郊廟音樂的核心史料。班固曾系統學習《史記》,其所著“禮樂”“郊祀”二志在體例和材料上均受司馬遷影響,然而二人對于郊廟音樂的理解卻并不相同,有無儒家的音樂正統觀乃是造成二者差異的關鍵。司馬遷、班固論樂的分歧集中在對武帝郊樂的評價,其中司馬遷主要承襲了賈誼的“以禮義治之”的主張,同時又深受陰陽五行氣化宇宙論的影響,遂使《史記》論樂呈現出“禮治”與“數術”相雜的特點;班固則力主董仲舒“以德善化民”的主張,并系統吸納了劉德、王吉、劉向等人反復申說的儒家雅樂理論,遂使以教化為主旨的音樂觀逐漸成為《漢書》論樂的主導,由此奠定了后世正史及相關類書論樂的基本形態。
關鍵詞:《史記》 《漢書》 音樂 正統觀
作者簡介:張俊杰,歷史學博士,西北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為中國音樂思想史。
西晉《正旦大會行禮歌》的建構與元會儀的定型
摘要:司馬氏踐祚以后,選擇禮樂文化實踐來塑造認同,消除長期分裂與戰亂帶來的社會影響,而正旦大會行禮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傅玄作為西晉元會禮樂制度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在《元日朝會賦》中高度評價了元會儀的構建:“考夏后之遺訓,綜殷周之典制,采秦漢之舊儀,定元正之嘉會。”這顯示了儒家所倡政治學說的穩固性以及其影響力在漢“獨尊儒術”以后依然存在。但西晉的禮樂實踐使鄭樵發出“后世不復聞詩矣”的喟嘆,杜佑更認為叔孫通制漢儀無行禮部分,直接推翻了“元會行禮”的實踐依據。其中顯示出一個學界關注較少的問題,即作為經典的“儒家”文獻既有周代“禮樂建政”的歷史事實,又有儒家學者自己的政治主張。除了關注先秦儒家思想以外,還應該具體考察各朝代的文化實踐。通過文獻記載還原正旦大會的行禮部分,我們可以發現禮樂與政治的相互改造與適應,進一步探討雅樂文化的流變規律。
關鍵詞:元會 歌詩 行禮 雅樂
作者簡介:黃紫,文學博士,中山大學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音樂與文學、禮樂制度等。
文獻考訂
《戰城南曲》文獻溯源及其寓意探原
摘要:《戰城南曲》入選許多總集、選集和教材,影響很大,但其中改字問題突出。文獻溯源表明改字的依據并不可靠,屬于以訛傳訛。“梁筑室”五句改字尤其嚴重,不過改字后詩義解釋依然不通。如果尊重原始文獻記載,從比喻和用典角度進行分析,就可以發現這五句揭示的是國君不收葬陣亡者導致君臣之間禮義關系斷絕將對其產生的嚴重后果,寓意不僅通順而且更加深刻。在此基礎上結合漢初歷史分析可知,《戰城南曲》是一首表現諷諫與納諫的政治詩,作于汜水大捷后的漢四年,體現了高祖順應軍心、下令收葬軍士死者的仁德和從諫如流、知錯就改的品格。這是該詩軍樂說的一個有力補證。
關鍵詞:《戰城南曲》 文獻溯源 “梁筑室”五句
作者簡介:易小平,文學博士,廣西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先秦漢魏文學。
從“虜其名王歸”談《前出塞九首》的寫作時間
摘要:《前出塞九首》中的“名王”,指被封為王的少數民族首領之子。“虜其名王歸”的指揮官是高仙芝,與哥舒翰無關。高仙芝自天寶六載(747)到天寶九載在西域有三次俘虜“名王”的戰績,組詩主人公在高仙芝部參與了這一時間段的征戰。但天寶十載高仙芝怛邏斯之戰的失敗、鮮于仲通征南詔的失敗和安祿山征契丹的失敗,引發了唐朝內部的反戰思想。杜甫由此思考邊域斗爭策略,認為固守本土、“擒賊先擒王”才是理想的邊域斗爭策略。根據樂府詩的寫實精神和對高仙芝征戰業績的考察及詩中反映的作者反戰思想的復雜性,可以確定《前出塞九首》的寫作時間在天寶十一載前后。
關鍵詞:名王 高仙芝 “擒賊先擒王”
作者簡介:吳淑玲,博士,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唐代文學;劉志佳,河北大學古代文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唐代文學。
《韻補》與元末古樂府的葉韻寫作實踐
摘要:張雨《鐵崖先生古樂府敘》指出“善用吳才老韻書”是李孝光、楊維禎等人樂府詩作的重要特征。而從詩例考察,元末古樂府在韻部層面上主要依據通語十八部,在韻字層面上有時使用古音葉韻。李孝光恪遵吳棫《韻補》押韻,楊維禎則有所突破。葉韻作法后繼乏人,一方面是因為難度較大,另一方面與楊維禎復古詩學中重情性、反模擬的觀念有關。從葉韻這一細節可以窺知,元末古樂府浪潮內部或曾發生轉向,楊氏詩學后來產生了更大影響。
關鍵詞:吳棫 《韻補》 李孝光 楊維禎 古樂府
作者簡介:石勖言,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在讀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宋元明文學及文獻學。
用韻與隱義:曹植《七哀》改編入樂新證
摘要: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樓)有十六句版(《七哀》)、二十八句版(《怨詩行》)兩種文本,二者配樂情況及源流關系長期存在爭議。經考證,詩題《七哀》是漢末文人徒詩,曲題《怨詩行》是魏晉間楚調曲,篇題與文本的變化,已明確反映其改編入樂的過程,但仍需音韻學證據以探求改編時間。考察《怨詩行》增句“流止任東西”韻腳“西”字在漢魏六朝詩文中的韻部演變,發現“西”字在漢魏西晉時期均與陽聲韻相押,至東晉吳楚樂府民歌才與陰聲韻相押,可知其改編入樂應不早于東晉。另外,改編還受到其他楚調歌辭、楚地民歌的影響與滲透,則改編入樂或即發生在東晉孝武帝時期的楚地一帶,且或與桓伊出鎮江州有關。楚調《怨詩行》歌辭《為君》失傳、《明月》流衍,反映后世對曹植作品的重新接受、重新塑造,具象化、程式化其中思婦閨情的主題元素,顯示出晉宋時期文學風氣的轉變,又可見曹植在文學史上之重要地位。
關鍵詞:曹植 《七哀》 “晉樂所奏” 韻部 經典化
作者簡介:戴啟飛,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傳統語言學、版本目錄學、漢魏六朝文學。
海外傳播
周文龍《他者之聲:樂府詩研究》探析
摘要:樂府詩是最早進入西方漢學家視野的中國文學作品之一,它的翻譯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周文龍的《他者之聲:樂府詩研究》翻譯了120余首樂府詩。作者還以“內互文性”作為理論框架,對樂府“組詩”的嬗變過程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樂府這一體裁的發展與文人之間的慣性“模仿”,即“內互文性”,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這一理論視角為理解樂府詩的創作、演變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提供了新的啟示。
關鍵詞:周文龍 《他者之聲》 “內互文性”
作者簡介:賈曉英,河北師范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典籍翻譯理論與實踐。
唐代歌詩東傳日本考略
摘要:唐代中日音樂交流十分頻繁,歌詩成為唐詩東傳日本的重要途徑之一。日本文獻中明確記載所傳樂曲歌詞者有上官儀《王昭君》和謝偃《踏歌詞》,另有《泔洲》《菩薩》《五常樂》《圣明樂》等樂曲載有疑似為唐詩的歌詞。從歌詩流播的角度來看,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所藏唐抄本《雜抄》的形態可以被認作樂曲歌辭抄本。
關鍵詞:唐代 歌詩 日本 《雜抄》
作者簡介:文艷蓉,文學博士,中國礦業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
樂府詩歌在俄羅斯的翻譯和研究
摘要: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樂府詩歌在蘇聯時期的俄羅斯漢學界有大量的翻譯和研究成果,譯介成果主要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翻譯者有休茨基、瓦赫金等。研究成果則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研究者有瓦赫金、李謝維奇等;后期研究者主要是基寧、克拉芙佐娃等。蘇聯解體之后在俄羅斯的漢學著作中雖也有論及樂府詩歌,但多是知識性或總結性的介紹,缺少更為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樂府詩歌 南北朝 樂府 俄羅斯
作者簡介:高玉海,浙江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海外傳播;姜依依,浙江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朝鮮李朝中后期紀俗樂府詩解析
摘要:朝鮮李朝中后期文人創作的紀俗樂府詩繼承了中國先秦儒家“陳詩觀風”的文藝觀,卻賦予朝鮮“風”詩發于天機自然的新的詩學內涵。他們熔鑄韓愈“不平則鳴”、孔子“溫柔敦厚”的詩學觀,在程朱理學作為朝鮮官學的特定時代,恪守樂府創作的“性情之正”。他們創作了大量農事民俗詩,書寫農民稼穡之苦和民生之艱,使得所寫“風俗”成為窺探政治得失的一個重要窗口。此外,詩人們還創作了有關消費與商貿民俗、民間信仰、游樂競技民俗詩歌,以反映民俗風土和民風動向,或如實展現,或感同身受,成為底層民眾表達心聲的代言人。總體而言,紀俗樂府詩人們立足民間立場,以朝鮮本土風俗人情入詩,以各地方言詞語入詩,揭露時弊,諷喻現實,具有強烈的民族化、大眾化、俚俗化傾向。
關鍵詞:朝鮮李朝中后期 紀俗樂府詩 “陳詩觀風” “溫柔敦厚”
作者簡介:楊會敏,文學博士,宿遷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朝比較文學。
整理:ym 審核:tgx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