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局勢的爆炸性消息一個接一個。烏克蘭外交部突然扔出一顆“重磅炸彈”,聲稱“多個國家正式宣布準備向烏克蘭派遣軍事分隊”,名單都定好了卻秘而不宣。另一邊,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紹伊古急匆匆飛往半島北方。美俄談判既讓俄烏沖突看到停火的曙光。
烏克蘭外交部發言人泰希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一石激起千層浪。他聲稱“多個國家正式宣布,準備向烏克蘭派遣軍事分隊”,但拒絕透露具體名單,只強調“總參謀部正在討論人數、地點和形式”。這種“說了等于沒說”的表態,瞬間引發連鎖反應,俄媒當天就嘲諷這是“歐洲最后的掙扎”,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則挖出內幕:歐洲各國對派兵一事分歧嚴重,意大利總理梅洛尼直言“不參與”,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更是痛批“向烏克蘭派軍的人瘋了”。
這是烏克蘭的煙幕彈嗎?是烏克蘭編造出來,跟美國、俄羅斯討價還價的籌碼?還真不一定是假的。歐洲國家真的在討論出兵計劃,法國總統馬克龍就曾召集32國軍事指揮官開會,討論以“維和”名義向烏克蘭部署軍隊,甚至計劃在基輔、敖德薩設立“禁飛區”。英國更被曝出已制定“萬人維和部隊”方案,特種部隊早在2023年就潛入烏克蘭。這些碎片拼出的圖景非常危險:為了證明歐洲能承擔責任,布魯塞爾很可能孤注一擲,試圖用軍事存在綁架談判進程,避免被美俄甩出局。
歐洲的鋌而走險,直接原因就是美俄關系的戲劇性轉折。特朗普與普京通話后,白宮聲明大談“地緣穩定”和“巨額經濟交易”。緊接著,美烏在沙特達成臨時停火協議,特朗普急著撮合礦產開發,白宮國安顧問華爾茲再次公開表示,“烏克蘭應該做好割地準備,而且別指望加入北約”。這一切讓歐洲慌了神,美俄聯手“分蛋糕”,歐洲的地緣話語權將徹底崩塌。
于是,歐洲只剩一招險棋:“以身入局”,把自己變成棋手而非棋子,自己變成沖突的一方,不管美俄談成怎樣,最后都必須去找歐盟。有人好奇,歐洲有這個實力嗎?這個其實不是問題的關鍵,歐洲不缺那種看不清自己的實力地位、對歐洲的綜合實力過于樂觀的政客。
但是這樣做的后果也不言而喻,烏克蘭沖突的外溢風險進一步加大。俄外長拉夫羅夫早就撂下狠話,“任何外軍進入烏克蘭都是合法打擊目標”。歐洲的“維和部隊”若真落地,俄軍的導彈恐怕不會分辨誰是教官誰是士兵。
正當歐洲在烏克蘭問題上豪賭時,日前,俄聯邦安全會議秘書紹伊古,作為普京特使訪問平壤,有報道稱,這次紹伊古帶著總統普京的口信,俄方高度重視兩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的落實情況,如果朝方有需要,俄羅斯將履行該條約——言外之意就是:若烏克蘭戰場生變,俄方大概率會要求朝鮮履行軍事互助條款。俄羅斯不止一次強調這個條約的重要性,但這手棋極其危險:半島局勢聯動東亞,如果烏克蘭沖突外溢到這里,可能把中美日韓全部拖下水。
美俄談判,確實可以給俄烏沖突的結束摁下加速鍵,然而黎明前的黑暗,同樣不能掉以輕心:越是快結束的時候,各方越會設法增加籌碼。這場多國派兵的羅生門,本質就是各方在賭桌上瘋狂加碼。
對歐洲而言,派兵是維系影響力的“強心針”,雖然65%的法國民眾反對出兵,德國也對“沒有美國參與”的行動心存疑慮,但被美俄拋在一邊、甚至被端上餐桌的結果更加可怕;對俄羅斯來說,歐洲的軍事介入會打破當前的戰場態勢,帶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逼著普京打出“朝鮮牌”甚至“核威懾”;對美國,最大的風險在于“玩脫了”:一旦歐洲真和俄羅斯正面沖突,特朗普的“和平交易”將淪為笑話,美國也面臨一個兩難抉擇:要么跟俄羅斯打核戰、要么坐視跨大西洋聯盟徹底覆滅。
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出路就是重回談判桌,任憑局勢升級,最后真有可能變成“世界大戰”,最終沒有任何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