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湘南,油菜花海漫過田埂,春日的風裹著暖意掠過衡山腳下。3月19日,衡陽市實驗中學藝術童伴支教隊一行五人,攜著滿車笑聲與教具,穿過蜿蜒的鄉道,抵達衡山縣江東鄉中心完小。當城市里的教育者與山鄉留守兒童相遇,教育的意義便如種子落入沃土,在春風中悄然舒展。
記憶河畔的星光
"閉上眼睛,讓詞語像螢火蟲一樣落在掌心——"心理教師陳秋平的聲音輕柔如溪。在她設計的"記憶魔法王國"里,三十雙眼睛忽閃如星:孩子們閉目凝神,用聯想象形法將抽象詞匯化作"會跳舞的蘋果樹";在節奏韻律游戲中,古詩平仄化作山澗清泉的叮咚聲。當六年級的留守兒童小敏第一次完整背出《將進酒》時,窗外的陽光恰好勾勒出她飛揚的眉梢。"原來記東西可以像追蝴蝶一樣有趣!"課后,孩子們筆記本上歪斜的字跡里,生長出從未有過的學習自信。
漫畫筆尖的春天
美術教室里,何湘娟老師帶來的哪吒Q版畫像,讓沉寂的課桌泛起漣漪。炭筆在糙紙上沙沙作響,留守兒童小宇將常年在外務工的父親,畫成了腳踏風火輪的"工地超人";女孩小雨筆下的母親,則是扎著丸子頭、手持教案的"教師哪吒"。當稚拙的線條突破"像與不像"的桎梏,藝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殿堂,而成為照進現實的一束光。"每個孩子都是生活的漫畫家。"何老師輕輕拂去畫紙上的橡皮屑,如同拂去蒙在童心上的塵埃。
歷史風云里的微光
"晏子不是矮,是智慧讓他頂天立地!"體藝主任尹湘萍的課本劇課堂,因這句童言煥發異彩。她自費購置的楚漢衣冠,讓留守兒童們第一次觸摸到歷史的經緯——粗布深衣裹住瘦小的身軀,竹簡道具壓彎細嫩的手指,卻在舉手投足間摹出兩千年前的智者風骨。當孩子們分享著老師準備的一箱零食,用方言演繹"橘生淮南"的典故時,古老的文字終于穿越時空,在粗瓷碗與帆布鞋之間落地生根。
紀檢書記唐林站在廊下,望著操場奔跑的身影陷入沉思:"教育扶貧不應止于物資輸送,更需要種下審美的種子。"此刻,江東鄉的油菜花正開得恣意,而那些曾被定義為"教育資源薄弱"的留守兒童,正在這方簡陋校園里,完成著與美、與智慧、與歷史的三重對話。或許正如支教團隊返程時邂逅的那場太陽雨——教育的真諦,從來都是細雨潤物,靜待山花滿野。
來源:衡陽市實驗中學 尹湘萍
編輯:龍世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