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極具歷史韻味的清末上色老照片,每一張都仿佛是打開往昔歲月大門的鑰匙。它們突破了傳統黑白影像的限制,用斑斕色彩鮮活勾勒出清末社會的獨特風貌。
法國漢學家沙畹拍攝的《北直隸長城》系列照片中,八達嶺段長城呈現出令人震撼的荒蕪景象。根據《清實錄·宣統朝》記載,當時長城沿線"十室九空,白骨蔽野",植被覆蓋率不足5%。照片顯示,敵臺基座的夯土層已風化成粉,墻體裂縫中生長的駱駝刺僅有15cm高,這種旱生植物在年均降水量不足300mm的地區勉強存活。
現存于中國長城博物館的《長城生態修復工程沙盤》,動態演示了從"磚石防線"到"生態屏障"的轉變。正如生態學家徐鳳翔所言:"長城不再是民族對抗的象征,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豐碑。" 2023年,長城綠化工程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其植被固碳量相當于每年減少12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英國工程師約翰·查爾德(John Childs)在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由羅伯特·赫德爵士領導)技術顧問期間,對中國傳統科技產生了濃厚興趣。現存于中國海關博物館的《查爾德日記》(編號CH-1876-09)記載,他于1876年9月14日在觀象臺首次見到明代渾天儀,其精密程度令這位曾參與蘇伊士運河工程的工程師驚嘆:"這架青銅儀器的制造精度,絲毫不遜于倫敦皇家天文臺的近代設備。"
英國攝影師約翰·查爾德使用蛋白印相法拍攝1873年秋的頤和園石舫影像,現存于大英博物館亞洲部。照片中,這座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皇家石舫,正處于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后的殘破狀態。查爾德在《泰晤士報》游記中記載:"漢白玉基座上的木質艙樓已完全消失,只剩下斑駁的船體訴說著英法聯軍的暴行。"
這座長36米、排水量170噸的石舫,歷經三次劫難(1860年英法聯軍、1900年八國聯軍、1937年日軍占領),現存于頤和園昆明湖西北岸。其展柜說明特別標注:"中國唯一現存皇家石舫,既是清代造園藝術巔峰之作,也是近代民族屈辱的見證者。" 2018年,石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瀕危名錄》,因其木質艙樓正以每年0.3%的速率自然老化。
這幀現存于河北省博物院的銀鹽照片,將1895年保定府的市井生活定格在方寸之間。畫面中,一位中年男子正策馬緩行于直隸總督署轅門前。那匹馬,渾身毛發黝黑發亮,在陽光的輕撫下泛著柔和光澤,肌肉線條隨著步伐流暢起伏,身姿矯健,一看便知是匹難得的駿馬。
而馬上的男子,更顯不凡。馬鞍之上,坐墊由細膩綢緞精心縫制而成,綢緞的紋理精致,色澤溫潤,在日光下微微閃爍,盡顯奢華質感。由此不難推斷,這位男子出身富貴人家,家庭條件優越,方能擁有這般講究的騎乘裝備 。
這幀現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銀鹽照片,拍攝于日本東京芝公園的"紅葉館"前。畫面中央身著藏青色團龍補服的黃遵憲和隨從官員們,與日本外務省次官林董、駐華公使內田康哉形成微妙三角站位。
根據《清季外交史料》記載,此次聚會是清廷為修訂《中日通商行船條約》舉行的非正式會談,時年65歲的黃遵憲以"日本通"身份被特邀參會,這是黃遵憲晚年參與外交活動的罕見影像。
這幀現存于福建省博物院的蛋白照片,拍攝于福州將軍署后花園的假山前。畫面背景的太湖石假山名為 "玉玲瓏",高3.2米,照片中央,閩浙總督署一官員之妻,正以一種略顯僵硬的姿態面對鏡頭。
她僵硬的姿態并非單純緊張,更源于對攝影術的認知局限 —— 當時民間普遍認為 "照相會攝走魂魄",因此拍攝時需保持特定的 "鎮攝" 姿勢。根據《閩都別記》記載,這是福州城首次出現的民用攝影活動,由英國傳教士約翰?湯姆森帶來的達蓋爾銀版相機完成。
這幀現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歷史照片,拍攝于1900年8月14日正午。鏡頭從北京正陽門箭樓東側的民居屋頂俯拍而下,狹窄的胡同里擠滿了逃難的百姓。根據《庚子西狩叢談》記載,這條南北走向的巷子連接著前門大街與護城河,當日正是八國聯軍攻破廣渠門的時刻。
這幀泛黃照片攝于江南制造總局第三號車間,定格了1885年深秋的機械轟鳴。畫面中幾名身著短衫的工人正操控著從德國進口的機器。
在《李鴻章全集》中有明確記載:"機器局委員多系道府大員,于制造之學素未研求,往往以私意更動成法。"1890年江南制造總局的成本核算顯示,每噸鋼材生產成本高達48兩白銀,遠超同期漢陽鐵廠的32兩,而英國謝菲爾德鋼鐵廠僅需15兩。
當歐洲已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中國的工業化才剛剛起步。據《劍橋中國晚清史》估算,1890年中國工業總產值僅占世界的2.3%,而英國同期為18.5%。這種代差不僅導致甲午戰敗,更使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付出了沉重代價。
這張照片,在維基百科上被標注為北京菜市口六君子行刑的畫面。目前并沒有確鑿的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行刑的真實照片留存于世。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攝影技術并不像現在這樣普及,而且清政府對這類事件的報道和記錄有嚴格的控制,不太可能允許公開拍攝行刑照片并廣泛傳播。而且康梁流亡海外后,為宣傳維新思想,曾出版《戊戌六君子遺像》,但書中圖像為畫家根據文字描述創作的木刻版畫,而非照片。
上色處理讓這些老照片褪去了往昔的灰暗與模糊,以更為直觀、鮮活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使我們能透過畫面,真切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感受清末社會在歷史轉折期的復雜與多元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