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終于承認自己不行了?
3月21日外媒報道,印度四名政府官員罕見透露,政府關于制造業的扶持計劃失敗了。
近年來,我們經常能聽到印度的雄心壯志,他們要取代“中國制造”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印度總理莫迪
為此,印度不斷推出扶持制造業的政策,也成功吸引了眾多大企業進駐,比如說蘋果生產線等等。
但一向對外表示“中國行,我也行”的印度,為什么卻罕見宣布“中國行,印度不行”了呢?
印度要取代“中國制造”
2020年,印度的制造大國夢才剛剛開始萌芽,他們提出了一個針對國內制造業大規模發展的激勵計劃。
彼時印度自信滿滿,直接將競爭對手定為中國。三個原因,第一,印度和中國有著諸多的相似點。
現在印度的經濟結構仍然是以農業和服務業為主,當時中國也是,制造業只有寥寥一些低端產業。
現在印度擁有眾多的人口,當時中國也是。人口眾多也就意味著勞動力眾多,印度可以憑借人口多,勞動力低廉來實現人口紅利。
并且,在印度建廠,和當時的中國一樣,都會給企業節省大量的成本,企業自然也樂得進入印度市場。
第二點則是因為,中國當時正在經歷著嚴重的新冠疫情,疫情給中國正常的運行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許多制造工廠幾乎都因此而停轉。
在中國制造“虛弱”之際,印度如果能夠做好,那相信印度制造的起步將會非常完美。
第三點則是國際形勢所致,與印度左右逢源不同的是,中國由于近年來發展速度過快,美西方也在這個階段大力渲染著“去中國化”。
有跨國公司為了規避局勢動蕩所帶來的風險,已經開始尋求轉移生產線,甚至是離開中國。
2020年,可以說就是印度制造發芽的重要機會。
印度制造
激勵計劃橫空出世
于是,莫迪政府推出了一項名為“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里面規定,凡是在汽車零部件、汽車、航空、電子系統、無人機等等共計14個領域的制造業企業,將會根據生產情況給予現金獎勵。
該計劃預計在2025年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們將通過激勵政策,吸引企業離開中國的同時,將自身制造業在經濟中的占比提高到25%。
同時,莫迪政府還為外國企業的到來做了足夠多的準備。具體情況,和我國當時吸引外資進入有著相似之處,提供優惠政策等等。
總之,在莫迪政府干勁和信心滿滿的情況下,印度制造業企業也蠢蠢欲動。整體下來,加入該激勵計劃的企業數量共計達到了約750家左右。
有印度智庫學者表示,生產掛鉤激勵計劃有可能是印度振興制造業的最后一次機會,莫迪政府需要努力抓住。
在開始實施之后的兩三年間,印度制造的發展的確是有模有樣的。他們引進了富士康,引進了大量手機企業,這些都為印度制造提供了強大的活力。
然而,現實與印度最初的設想完全不同,他們并沒有能復制中國制造的成功,甚至整體發展下來,印度制造根本沒有對中國制造形成競爭力。
為什么相似的起點,印度制造會失敗的如此徹底呢?
印度制造任重而道遠
第一點,印度營商環境讓企業望而卻步。外界經常有人調侃印度市場是“外企墳場”,他們雖然主打的是吸引外資,但干的事卻是在不斷將外資向外推。
在印度的手機企業,過去幾年間不斷引起廣泛關注,為什么?因為印度下手實在太狠了。
抄家抓人、凍結資產、指控偷稅漏稅、認定轉移資產……就在2024年,印度還限制了筆記本電腦和手機的進口。
筆記本生產線
它們這么做的目的很簡單,只是想要以這種方式強逼企業進行本土化制造,要么在印度建廠,要么就直接將企業交給印度來管理。
但這個行為在想要投資的人眼中無異于“強盜”,如果印度再這么無理由對外企進行脅迫的話,就算是印度市場潛力巨大,那也得慎重考慮究竟能否賺到錢。
第二點,印度想要發展制造業,卻缺少相關的人才儲備支撐。印度的高端人才發展幾乎都朝向了傳統的IT行業,除此之外的高等教育非常少。
并且,印度的勞動力雖然低廉,但他們很多都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這也導致在生產中容易出現偏差,這點通過印度制造的蘋果手機良品率只有五成左右就能知道,總體下來,在印度開廠的成本并沒有被降低。
第三點,工業化底蘊不足。盡管印度在激勵計劃下迎來了許多生產企業,但由于印度的工業化底子較薄弱,還不能很好地支撐起整個制造業體系的運轉。
就比如說一家本土的知名玩具商,想要完成生產制造,其背后的供應鏈仍然繞不開中國。
這也就導致,明明是相似的行業相似的產品,中國制造仍然在全球市場中具備強大的競爭力,而印度制造卻受限于成本問題,優勢并不能完全凸顯。
第四點,印度政府的激勵政策流向太過集中,導致其他生產企業嚴重失去信心。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激勵計劃下,印度的制藥和手機制造業出現了爆炸性增長。
與之相對的,這兩個行業得到的激勵也是最多的,從2024年4月到10月截止,這兩個行業得到的現金激勵占據總激勵的94%。
而其他參與補貼計劃的企業,要么就是補貼極少,要么就是直接沒有,這樣嚴重失衡的激勵政策讓其他行業的企業逐漸喪失斗志,從而對印度整體制造業產生了不利影響。
第五點,印度政府的激勵延遲嚴重。印度商務部曾出具文件,里面指出,有企業生產的商品規模已經占據了印度設定目標的37%,但印度政府給予激勵的資金,卻不到分配資金的8%。
印度政府極低的激勵速度,不僅會對小的生產企業造成資金方面的困擾,還會讓大生產企業失去動力。
種種因素累積下來,印度制造業就呈現了一個尷尬的局面,他們不僅沒有提升制造業在經濟結構中的占比,反而意外的下降了,只占14.3%。
對此,印度智庫學者表示,如果這種大型計劃都都失敗了,你還指望什么能成功呢?
就目前而言,印度雖然停止了計劃,但他們在短時間內仍然不會放棄制造業。
不過要想實現本土制造全面開花,結合以上幾點因素,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春日生活打卡季#
環球時報:印度這個大計劃失敗了
財聯社:“印度制造”雄心悄然放棄?230億美元激勵計劃才撥款不到20億
觀察者網:印度政府被曝已決定,終止230億美元激勵國內制造業的“生產關聯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