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的一天,正在埋頭辦公的毛主席突然收到衛士遞給他的一封信。沒做他想,毛主席習慣性打開閱讀,誰知剛讀一半他就勃然大怒,直問陳掖賢是誰,說他真是“好樣子”。
一旁的衛士見此嚇得大氣不敢出,連忙在腦子里思索陳掖賢的名字,同時心里也開始好奇那封信上究竟寫了什么,竟能讓主席如此氣憤?
良久,衛士遲疑著開口說,這個陳掖賢好像是烈士趙一曼的獨子。
趙一曼烈士獨子,陳掖賢曲折的少年經歷
給主席寄出這封信的主人名叫陳掖賢,當時的他正在北京工業學院任教
從小他就寄居在伯父伯母家,未曾見過自己的親生父母。雖然伯父母并沒有虧待他,待他如自己的親生子女一樣,但一直寄人籬下,陳掖賢的性格難免會變得敏感脆弱。
據他的同學回憶說,上學時陳掖賢的性格就十分孤僻,不愛與人來往,經常一個人坐著發呆,也不主動參加班級活動。對此,他的伯父母也多次找他談心,安慰他,但還是難以改變陳掖賢孤僻敏感的狀態。
因為這個原因,他整個人的氣質變得很陰郁,不僅不與外界交流,還經常不修邊幅,把自己和住處都搞得亂糟糟的。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到了1943年,他終于見到了自己的父親,剛從蘇聯歸國的陳達邦。
這是父子倆的第一次見面,兩人看起來形同陌生人,一直相顧無言
父親的歸來并沒有成功撫慰陳掖賢敏感的性格,而且不久陳達邦再婚另娶,有了新的家庭,又生下其他孩子
這些種種,都讓陳掖賢與父親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最終他將這些悲痛化為力量,一心撲在學習上。最終在五十年代初他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人大,就讀于外交專業。
1955年對陳掖賢來說是不同尋常的一年,這年他不僅順利從人大畢業,還終于得知了自己母親趙一曼的下落!是了,在陳掖賢的成長過程中,母親趙一曼一直未曾露面,那她究竟去了哪里,又為何將兒子寄居在親戚家?
女中豪杰趙一曼,主動請纓上前線
這一切還得從趙一曼令人敬佩的一生說起,1905年她出生于宜賓一個富裕人家,原名李坤泰
她的家里條件富裕,自小吃喝不愁。但令人意外的是,她卻拋棄了唾手可得的富貴,固執地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路。
自小她就非常有主見,不僅多次拒絕母親為她裹腳,還主動要求去讀私塾,要和男性一起外出讀書
當時她的這些行為在很多人看來非常叛逆乖張,對此趙一曼絲毫不以為意,反而更敢于向男權社會說不,拒絕舊社會一切對女性的壓迫。
但當時她的家里還是非常封建,家里人雖然寵愛她,可還是按照傳統女性的標準去教育趙一曼
那些時興、講革命的書,家里人看了都立馬收起來,不讓她看,更是不惜將書付之一炬。不僅如此,在父親去世后,兄長當家,他們更是阻攔趙一曼外出求學。
對此趙一曼一哭二鬧三上吊等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兄嫂還是不答應。沒辦法的趙一曼只得偷偷寫信給向大姐夫求助,還化名李一超洋洋灑灑寫了一篇控訴封建家庭的文章,里面道盡了封建女性的生存窘境
在大姐夫的幫助下,她的文章被刊登在《婦女周報》等知名雜志上,在當時掀起了極大的爭議。
最后趙一曼成功外出求學,考入當地的女子學校。正是這樣不怕困難、勇于反抗的性格,讓她在五四運動后率先加入了共青團,之后又多次組織領導了學生起義,積極反抗各種壓迫不公事件。
好不容易進入學校,趙一曼對此抱著極大的熱情,但很快她就發現了一個現實問題。
讀書救不了中國,更不能叫醒裝睡的中國人,因此趙一曼在從女校畢業后,又申請了軍校,成為黃埔軍校成立以來的第一批女兵。在此期間,她的軍事領導才能得到了質的鍛煉。不久因表現優秀,組織上又派她去蘇聯進修,她轟轟烈烈的人生就此開始。
趙一曼是不折不扣的內陸人,當時前往蘇聯要坐輪船。結果她暈船嘔吐不止,又因水土不服很快就生了病。當時和她一同前行的有幾十個人,為了便于管理組織上又分成了十組。見她如此難受,趙一曼所在小組的組長陳達邦便特地留心照顧她。
兩人便由此結下了緣,病好后的趙一曼對陳達邦感激不已。陳達邦也出身書香門第,見識深遠,又精通多國語言,兩人很快就聊在了一起。來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后,趙一曼改名為李一超,苦練外語,異國他鄉,兩人很快就互生情愫。1928年勞動節這天,在校方的批準下兩人正式結為了夫妻。
不久趙一曼就懷有了身孕,同時還接到組織讓她回國參加工作的命令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她決定無條件服從組織的安排。當時陳達邦曾勸趙一曼生產完再回去,不料被她嚴詞拒絕,說怎么能因為個人原因影響組織的安排。
除此趙一曼這次回國也是萬般不易,為了不被敵人查到,趙一曼化裝成被蘇聯驅逐出境的中國人。在大冬天的被用繩子捆著穿過兩國邊境,才倉皇回到國內
而她的丈夫陳達邦則因組織的安排,繼續呆在蘇聯的共產國際工作。
由此新婚不久的夫妻倆便開始分居兩地,從此再也沒有相見。而趙一曼則獨自一人在國內艱難生下了兒子陳掖賢。當時國內情形不容樂觀,趙一曼既要照顧剛出生的兒子,還要負責組織上安排的工作,非常辛苦而且因為工作比較危險,她也不能完全保證自己和兒子的安危。不得已下,她決定將兒子托付給丈夫陳達邦的哥嫂。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全境淪陷,在此危急存亡時刻,趙一曼主動請纓上東北前線抗戰。離別前,她抱著兩歲多的兒子留下了唯一一張合影,最后把照片寄給了遠在蘇聯的陳達邦。她不會想到,自己這一別竟是與兒子此生再未相見。
為革命犧牲一切,母子天人永隔
揮淚告別兒子來到東北后,趙一曼立即投入到革命事業中。此時的東北不僅有日本建立的“偽滿洲國”,還有九一八事變后主動投降的偽軍勢力,革命進程困難重重。
趙一曼針對這一嚴峻情況,多次深入農村建立抗戰革命根據地,組織農民、工人們團結起來積極抗戰。在此期間,她又多次宣傳紅色思想,為我黨后續在東北地區的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她的敵人除了日軍,還有不少日偽滿軍,但面對這些困難,她都一一克服,甚至還招安了不少偽軍。趙一曼在東北地區的英勇作戰,讓她很快揚名,人們都稱她為“白馬將軍”。即一襲粗麻布紅衣,一頭利落的短發,兩把手槍,身騎白馬,穿梭在槍林彈雨中,也穿梭在東北地區的蒼天叢林中。
但同時,也讓日軍很快注意到了她。為了給予日軍嚴重打擊,她常常帶隊發起游擊戰,每次都屢屢獲勝。
1935年11月,她再次率軍與日軍作戰,但不幸因敵多我寡陷入日軍的包圍圈。即便這樣,她還是創造了在一天之內6次打退敵人進攻的歷史記錄,而敵人也礙于趙一曼在東北地區“密林女王”的大名,一時不敢輕舉妄動。
趙一曼見此則抓住機會,帶領大部隊立即撤退,在撤退時她的左手腕不幸被子彈擊中,鮮血直流,但她硬是不吭一聲,繼續指揮隊伍撤退,最終她們成功避開敵人,一行在侯林鄉的小西北溝暫做休息。
但是沒過幾天,趙一曼一行藏身的地點被叛徒出賣了,日軍帶著大部隊耀武揚威地再次包圍了她們。最終在激戰中,趙一曼因身體多處中彈,失血過多陷入了昏迷,被日軍俘虜。
得知趙一曼是我黨在東北地區的重要領導人物后,日軍連夜將她轉到了哈爾濱監獄,對其進行嚴刑逼供。因為趙一曼傷得很重,根本說不出話來,日軍又名醫生為她治療,希望以此感化她,好說出我黨的秘密。
但現實還是令眼皮淺薄的日軍失望了,趙一曼蘇醒后對著他們就是劈頭蓋臉地一頓罵,表示自己之所以抗戰,只是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她不允許自己國家的領土被強盜奪走。日軍聽后勃然大怒,立即對她上了鞭刑、電刑、火烤等各種酷刑,試圖撬開她的嘴。
但趙一曼寧死不屈,各種酷刑都受遍了也不發一言。而且即便身在暗無天日的牢獄中,她還是給醫生護士,以及看押她的中國人做思想工作,不斷向她們宣傳抗戰思想。最終看護她的護士韓勇義,和看守董憲勛被趙一曼百折不撓的精神深深感動,兩人決定營救趙一曼。
1936年6月,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趙一曼被成功營救!但很可惜,沒幾天三人就被日軍抓捕了,這次日軍見趙一曼一直油鹽不進,準備直接將她送上刑場。1936年8月2日,趙一曼被押送到珠河進行槍決,臨刑前她問看守人員要來紙筆,給兒子陳掖賢寫下一封感人至深的訣別信。
此時陳掖賢年僅7歲,絲毫不知自己的母親已不幸犧牲在東北戰場,直到1956年他才知道了一切。
北上尋母后,黯然自殺身亡
1956年,剛從人大畢業的陳掖賢接到二姨母李坤杰的消息,說在東北找到了他的母親!收到消息后的陳掖賢和陳達邦迅速啟程,最終陳掖賢在東北烈士紀念館看到了自己的母親,趙一曼烈士。
原來趙一曼這個名字,是她來到東北后為了躲避敵人搜查特地給自己取的,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她一直以李一超這個化名或者本名李坤泰活動,與家人通信,這也是為什么趙一曼在犧牲了20年后,她的家人才知道這一噩耗。
曾幾何時,陳掖賢也被電影《趙一曼》的英勇事跡所震撼感動,但他絲毫不知道趙一曼就是自己的母親
陳掖賢在紀念館看到母親給自己寫的信后,更是泣不成聲,淚流滿面。趙一曼在信中既表達了自己不能親自照顧陳掖賢的遺憾,又以實際行動告誡他自己是為國犧牲的,這才是一個中國人該干的事情!
事后陳掖賢親自將遺書手抄了一份,回家后時不時就拿出來再三閱讀,更是用鋼針在自己胳膊上刺下了趙一曼三個大字。趙一曼的身份被確認后,陳掖賢按例可以得到烈士的撫恤金,但他卻嚴詞拒絕了,表示母親是為國犧牲,代價怎么能用金錢來衡量?
陳掖賢不善于理財,花錢沒節制,經常面臨窘境。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拒絕領取撫恤金,一直在北京工業學院任教
1957年他與學生張友蓮結婚,婚后兩人育有一女,但很快這段婚姻就走到了盡頭。問題還是出在經濟上,陳掖賢花錢大手大腳,即便結婚有女兒后仍然沒有改變,導致家里經常入不敷出,境況窘迫。
再加上兩人性格不合,一見面就吵架,最終兩人在1960年離婚。二姨母李坤杰見此,便主動撫養了他們的女兒陳紅。但不久,前妻張友蓮又患上了精神病,陳掖賢不得不照顧她。這時他自己也被下放到村里勞動,生活艱難。
無獨有偶,1960年也正是我國經濟上最困難的時刻,天災導致糧食收成無幾,百姓缺衣少食;而人禍又導致陳掖賢的父親一夜之間被殘害
這些內外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了陳掖賢對現狀非常不滿,憑著一腔孤勇,他向毛主席寫了一封諷刺信,信中言辭激烈,且多有諷刺之意。
毛主席在得知他是趙一曼的獨子后,沉默了良久,只說“不要追究此事”,認為他還是少年心性不懂事。毛主席雖然沒有予以追究,但陳掖賢在不久后心里卻非常后悔。一次他從街邊路過時,看到無數衣不蔽體、吃不上飯的人,這個場景給了他極大觸動。
他想到自己不僅每月有69元的基本工資,還有組織上的照顧,甚至在其妻子生產時,組織上還專門蓋了所房子供其居住。而自己卻身在福中不知福,這一發現讓他又羞又怒,內心苦悶不已。當時很多人得知他狀態不對后,都來貼心安慰他,省委領導還專門給他寫信,表示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但這些都沒能撫慰陳掖賢心里的苦悶,在后期他不僅常常絕食,還有極大的悲觀厭世情緒。最終在1982年8月,他選擇了上吊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