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
“金沙博物館地鐵站”被外交部
向全世界“種草”啦!
近日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
在海外社交媒體上
發布了題為“中國最美地鐵站”的視頻
以現代之光、傳統之美、自然之趣
三個部分
向全世界推介中國的13座地鐵站
其中,青羊居民家門口的
地鐵“金沙博物館站”
在傳統之美部分被重點推介!
這是一座怎樣的地鐵站?
為何能獲得外交部點贊?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金沙博物館站”
看千年成都的開放與包容
“金沙博物館站”位于成都市青羊區,于2017年12月投入運營,是成都地鐵首條環線——7號線的中間站。碧綠的“十節玉琮”作柱,金色的“太陽神鳥”作頂,車站裝飾處處體現著古蜀金沙的文化符號。
十節玉琮出土于成都金沙遺址,但從形制、紋飾、琢刻工藝上看,卻是典型的浙江良渚文化晚期玉琮的風格。雖然還不知它是如何從長江下游輾轉來到金沙,但可以肯定的是,古蜀先民并未因蜀道之難放棄與外界的交流。開放與包容,早已在三千年前就刻進成都的文化基因中。
金沙博物館地鐵站
立柱
十節玉琮
金沙遺址出土
而太陽神鳥,作為金沙遺址最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不僅見證著古蜀先民熾熱的太陽崇拜,如今更是以中國文化遺產標志閃耀中華大地。此外,以其圖案為藍本的蜀繡作品,還曾搭載“神舟六號”飛船遨游太空。
太陽神鳥金飾
金沙遺址出土
金沙博物館地鐵站
穹頂
除了立柱和穹頂,分布兩側的文化墻也是別具一格,為往來乘客徐徐展開了古蜀先民的生活和生產畫卷。
一面以《天地禮頌》為主題,呈現了古蜀金沙先民耕種、漁獵的日常生活,以及祭祀天地的盛大儀式和抗洪治水的壯闊場景。
另一面,以《智慧之光》為主題,描繪了先民燒陶、琢玉、制金、鑄銅的勞作場景,集中反映古蜀金沙時期的精工巧藝與智慧創造。
在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量金器、玉器、陶器、青銅器等,彰顯了商周時期成都平原燦爛的文明成果。
這兩面融合眾多元素的文化墻,以獨特的藝術手法和豐富畫面,銘刻下先民辛勤勞作的身影,讓古蜀文明的智慧之光穿越三千年,照耀至今。
站內的每一處細節,都蘊含著古蜀文明之美,成為市民乘客探尋成都傳統之美的必訪之地。
金沙文化主題列車
馳騁地下的“移動博物館”
如果說“金沙博物館站”是走進博物館的前奏,那“金沙文化”主題列車則更像一座“移動的地下博物館”,通過交通網絡將古蜀文明融入城市血脈,輸送進乘客們的心中。
主題列車與“金沙博物館站”同步投入運營,也是成都地鐵7號線正式開通試運營的首發列車。整個車體和車廂以金色為主色調,布滿金面具、蛙形金箔、銅鳥和銅人形器等金沙文物元素,一眼望去,十分震撼!
金黃色的座椅和裝飾,與車廂頂部的太陽神鳥相互輝映。來自金沙遺址的經典元素,為列車賦予了獨特的文化氣質。乘坐其中,有沒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除7號線外,在成都地鐵有軌電車、地鐵站檢票閘機口、地鐵票卡,以及地鐵列車的車頭,都可以遇見太陽神鳥的身影。
三千多年前,古蜀金沙先民披沙揀金、潛心鉆研,讓展翅的太陽神鳥為成都“銜”來一張獨一無二的城市名片。三千多年后,這些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軌道交通,以最為獨特的方式弘揚古蜀文化,向南來北往的游客展示天府文化的根脈與記憶。
但金沙文化,并不止步于此。生長于成都、深埋于成都、發掘于成都的太陽神鳥,也早已深深刻進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記憶里。
2011年12月,太陽神鳥圖案成為成都城市形象標識。如今,這個可以放在手掌上的金太陽,頻繁地出現在成都城市地標建筑上、成都航空的飛機上、成都的各項賽事和活動中,甚至成都的大街小巷……
成都航空航徽和金沙號主題飛機
俯瞰成都天府國際機場
成都 “城市之眼”——龍泉山森林公園丹景臺
成都天府立交橋
成都天府廣場
成都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
也是2023年成都大運會開幕式舉辦地
當然,其中也不乏其他金沙文化元素的身影。
成都大運會開幕式金沙石罄表演
成都大運會
火炬塔塔冠
金沙遺址
卷云紋金喇叭形器
2025年成都世運會火炬 “竹夢”
它們
見證著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底蘊
也參與著它的當下和未來
與城市共生,與市民生活同頻
金沙,不再只是
一座收藏過去的博物館
【往 期 回 顧】
來源:金沙遺址博物館公眾號
編輯:梁藝懷
轉發周知,讓更多人知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