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北京懷柔青春萬達廣場東側的露天廣場人頭攢動。
這里正在舉辦“春悅安居·懷柔置業季”房博會,13家房企帶著從剛需小戶型到高端別墅的全系產品亮相。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區中央那塊寫著“以舊換新”的展板。
懷柔區宣布,將通過國企平臺直接收購居民二手房,作為撬動樓市循環的支點。
一位家住龍山街道的張阿姨擠進咨詢臺:“我這套90年代的老房子掛了一年多沒賣掉,現在能直接賣給政府?”
工作人員遞上流程圖:線上/線下登記→平臺初選→評估簽約→選購新房→過戶收款。
整個過程像“置換手機”一樣簡單,唯一不同的是,舊房成了抵扣新房的“籌碼”。
張阿姨的老房恰好符合條件:房齡30年內、面積120㎡以下、無查封限制,且位于試點街道。
這場看似尋常的房交會,實則是北京首個由政府主導的存量房收儲試驗。
它試圖破解一個死結:二手房滯銷拖累置換需求,新房庫存高企壓制土地市場。而懷柔的解法是——讓國企充當“中間商”,用真金白銀打通一二手房鏈條。
懷柔模式的核心在于設計了一套風險可控的閉環系統:
1.舊房篩選:限定房齡、面積和區域,避免收儲淪為“垃圾資產回收站”。
2.資金閉環:收購款打入監管賬戶,只有換購人簽約新房后,資金才會轉給開發商。若中途放棄購新,交易自動終止。
3.一站式服務:現場13家房企、中介、銀行、家裝公司聯動,居民可“賣舊選新貸款裝修”一氣呵成。
“這相當于給樓市裝了一個‘安全閥’。”
某房企負責人透露,政策實施后,剛改客戶咨詢量激增40%,尤其是手握老房的60后、70后群體。
畢竟,用一套90㎡舊房換購120㎡新房,只需補足差價,遠比市場價置換更劃算。
與過去城投公司“兜底式”托市不同,懷柔國企平臺更像一個市場化中介。
其關鍵在于:
1.定價權歸市場:舊房評估價由第三方機構核定,避免行政干預扭曲價格。
2.資金風險隔離:監管賬戶確保收購款專款專用,防止挪作土地財政補血。
3.數據防火墻:微信小程序僅收集必要信息,且與房企、中介數據隔離,嚴防隱私泄露。
這種設計既化解了“政府救市”的爭議,又讓市場機制主導資源配置。
正如住建委副主任劉宏所言:“我們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準滴灌。”
盡管政策未明確存量房去向,但兩條路徑已浮出水面:
1.租賃化改造:北京“十四五”需新增40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收儲舊房可低成本填補缺口。例如,將90年代老房翻新為青年公寓,租金控制在市場價80%。
2.土地再開發:部分房齡超25年的舊房可能拆除重建。參考深圳模式,原址可建設人才房或共有產權房,既提升容積率,又避免沖擊新房價格。
但風險猶存:若收儲規模過大,可能造成區域二手房價格塌方;
若改造標準不統一,則會衍生“新舊混雜”的社區矛盾。
因此,懷柔將試點嚴格限定在龍山、泉河街道及懷柔鎮,以觀測政策漣漪效應。
懷柔并非孤例,2025年開年以來,多地已嘗試激活置換需求。
但與這些城市相比,懷柔的突破在于構建了一個可復制的閉環模型。
其經驗若成功,可能成為一二線城市紓困樓市的“標準答案”。
懷柔的“以舊換新”,本質是一場對房地產流動性的外科手術。
它不追求短期成交暴漲,而是試圖修復市場內在循環。
當二手房不再“堰塞”,改善需求才能持續釋放。
這種“慢變量”改革,或許比降息、松綁限購更能觸及行業頑疾。
正如一位業內人士的比喻:“過去樓市像一潭死水,現在終于有人挖開了一條溝渠。水流起來,魚才能活。”
而這條溝渠的終點,或許是無數家庭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