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大學的人,或多或少都接觸過科研工作者。
然而,在小時候被稱為夢想的高大上科學家,在這一刻頗有夢想幻滅的破碎感。因為,這些科學家給人的感覺,似乎都不太高大上。
無論大學時代還是工作進入科研崗位,大多數人似乎都是“混子”,在日復一日的重復著之前的課題。
不僅如此,還有不少人被曝光抄襲或者水論文。總之,中國的科研群體水平,似乎相當一般,處處都是“混子”。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的科研成果卻在以井噴的方式不斷取得進步,中國的科技領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成果。
這不禁讓人在矛盾中開始懷疑起來了:到底怎么回事?是自己接觸水平太低了,還是自己對中國的科研有誤解?
其實,感覺科研工作科研工作者比較“水”,是正確的,也是正常的。
因為,不僅僅是中國“水”,世界所有的科研強國都是很“水”的,因為,只有足夠多的“水”,才能承載少數的天才。
而另一方面,科研工作其實并沒有許多人想象的那般高大上——需要靈光一線的天才才能實現。
事實上,大量的科研,尤其是基礎科研和應用科研,本身就需要極其龐大的科研群體支撐。正是他們做著日復一日重復性的試錯工作,從而才能在無數的龐大的基礎數據之中找出那靈光一見的成果。
甚至,有許多科研,并不需要愛因斯坦式的天才創舉。你只要足夠的努力,只要有足夠龐大的科研工作者沿著正確的方向研究,總有一天會有會如同愚公移山一樣,攻克曾經視為不可攀登的科研高峰,取得令人震驚的成果。
而且,中國科研的“水”,是許多人對比自己心目中愛因斯坦、錢學森式的天才后得出的結論。
事實上,中國科研的利用率和經費的利用率已經很高了,而最令外國羨慕的,中國還有由政府主導的科研群策群力的扶持力度——集中精力辦大事。
比如,中國的重點實驗室,各類科技專項經費,產學研一體化等等,都使得中國的科研在應用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所以,推動人類科技進步的科研工作,并不只是靠著某個或某些天才的靈光一閃,單點爆發,還有數以百萬甚至千萬的科研工作者默默的每天在實驗室的付出。
科研,是一個持續的積累和試錯的過程。而這些積累和試錯,絕大多數其實也終將被淘汰,然而,那極少數的成果,卻足以推動某些領域、整個行業甚至人類的科技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