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量產的那一天,就是燃油車消亡的開始”這句話到底什么時候會迎來檢驗?AI可能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01
液態電池的技術瓶頸
之前寧德時代的董事長曾毓群曾表示,如果用數字1到9表示固態電池的技術和制造成熟度,“1”代表剛開始涉及這一領域,“9”代表技術成熟,可以投入大規模生產,那么目前行業仍處于“4”的水平。
而固態電池技術有待突破的根本,其實在于材料。
要想了解固態電池,不得不先從液態電池說起。從手機到電池,我們常見的都是液態電池,它主要由正負極材料、隔膜和液態電解質組成。正極一般使用一個嵌入鋰化合物的材料,比如鋰鈷氧化物(LiCoO2)、錳酸鋰(LiMn2O4)、鎳酸鋰(LiNiO2)及磷酸鋰鐵(LiFePO4)等等;負極則多以石墨為主。鋰離子在電池正極和負極之間的搖擺穿梭來工作,游過液態電解質,再突破隔膜,嵌入、脫離正負極。
最早提出鋰離子電池概念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埃克森工作的M.S.Whittingham。當時他采用硫化鈦作為正極材料,金屬鋰作為負極材料,制成了首個鋰離子電池。而安全問題自那時起就和鋰電池如影隨形——僅在正常大氣條件下,只要有水和氧的存在,鋰離子易反應的火烈性格就會展露無遺,并會隨之發生燃燒化學反應。
哪怕如今鋰電池產業已經極為成熟,但過充放電、熱沖擊和機械沖擊,以及隔膜上生長的鋰枝晶都會造成電解液泄露,進而產生短路、著火等現象。到了電動汽車占比越來越重的今天,液態電池又遭遇了新的技術瓶頸。
所有的電動汽車都希望增加續航里程、縮短充電時間,但如果使用能量密度更高的材料,液態電池穩定性下降,起火風險就會增加;此外,液態電池壽命也有局限,電解液一旦耗盡,電池能量就會突然衰減,影響電池壽命;液態電池對環境溫度的敏感也是“罪”,它讓電車在寒冷地區加速能量衰減,成為新能源汽車推廣的障礙之一。
行業這才打算在固態電池上另起爐灶。
02
所謂“終極電池”
固態電池其實和我們常說的鋰電池“同宗同源”,連工作原理都一樣,只不過電解液以及隔膜,部分或全部換成了固態電解質。
業界一般將電池內液體含量10%作為區分半固態電池和液態電池的分界線;而全固態電池,就是完全使用固態電解質,液體含量將降為零。現在很多車企宣稱的已經上車的固態電池,其實都是半固態電池,也就是改進電解液,使其變成半固態或者膠狀。
為什么目光都要投向了固態電池?因為在理想狀態下,固態電池具有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和極簡結構等優點。
既然是固態電解質,那液體泄漏造成短路的安全問題自然就消失了,汽車安全性大幅提升。至于能量密度,如今已經量產的半固態電池,雖然保留了5%-10%的電解液,但能量密度已經提升到了360瓦時/公斤(Wh/kg),充電一次最高可續航1000公里;現在占據全部市場份額的液態電池磷酸鐵鋰、三元鋰(正極為鎳鈷錳或鎳鈷鋁)電池,能量密度才集中在200—300瓦時/公斤之間。
業內普遍預期,未來全固態電池技術的能量密度可達1000瓦時/公斤。
這里有個很有趣也很常見的誤會,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能變高,其實關鍵不在電解質,而是因為負極可以直接用鋰金屬或者硅——它才是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的根源。
這兩種負極材料在液態電池里也有摻雜,但是為了安全、性能等因素考慮,這些材料不多也不純。而在固態電池里,整個負極都可以變成鋰金屬。
從電化學角度來解釋,這意味著以前一個石墨負極上6個碳原子才能“留住”的一個鋰原子,變成了每一個鋰原子都可以變成離子參與電化學反應,能量密度能不大嗎?這主要由于金屬鋰和石墨的嵌入機理不同。
現在大家應該能明白一點,真正的固態電池,它的正極體系變化不會太大,負極已經敲定為鋰金屬,真正的關鍵材料就是固態電解質本身。
03
能商用的固態電解質,難找
固態電解質的任務是要取代電解液,在電池正負極之間發揮隔離和傳導功能,但它仍然帶有缺陷。
固態電解質直接接觸正負極材料容易出現孔隙或裂縫,就像你的兩手手掌貼和,總是沒辦法像水流那樣服服帖帖。而材料接觸面一旦脫離,哪怕是原子尺度地失去接觸,都會影響鋰離子傳導,一樣會損傷電池壽命。固態電解質如果失效,同樣會導致燃燒起火等安全事故。
所以固態電池研究團隊要對每種材料及其復合材料充分驗證,才能實現理想狀態下的“終極電池”優勢。
不過現在學界對于固態電解質材料體系也沒有達成一致,主流路線有硫化物電解質、氧化物、鹵化物以及聚合物等,可以說各有優劣,量產都有不同的困難。
以日本豐田等企業主打的硫化物為例,硫化物對空氣濕度極為敏感,要在露點為零下60度至零下50度的環境中生產,否則容易生成劇毒的硫化氫。若要為硫化物創造合格的生產環境,成本和能耗都非常高。“露點溫度”是衡量空氣干燥度的指標,露點越低,空氣越干燥。
要找一個合適的材料,并不容易。
曾有一位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表示,僅僅是應用于電池的小分子的類別就“比全世界的人口還要多”,要想找到一種便宜、好用、易生產加工的理想材料,要做大量實驗驗證工作。從實驗室到商業落地的周期,最長可能達到20年。
04
用AI替代無窮的實驗
我們常常在自動駕駛領域提到的仿真模擬和高通量計算,終于也要輪到固態電池了。
電池研發領域的高通量計算,很像是AI大模型的前身。高通量計算是指通過自動化流程快速、并行分析大量材料性能的計算方法。它可以結合計算機模擬和大數據分析,加速篩選出符合需求的電池材料,將電池材料研發周期縮短至幾年甚至更短。
去年10月,寧德時代投資12億港元的香港研究院正式揭牌,這個研究院的核心方向就是“AI for Science(AI助力科研)”。今年2月中旬,寧德時代研發部門負責人表示,公司已經搭建了電池材料智能化設計平臺,擁有超1.8億條分子數據和100萬條晶體數據,還有正極、負極、電解液等專題研發數據庫10余個;另一方面,寧王目前擁有的算力,可以在90天內完成材料篩選和閉環驗證。
數據和算力都有了,在高通量計算的基礎上,AI大模型實際上可以直接上場助力。
用過DeepSeek就會發現,現在的AI天然擅長處理大規模數據和復雜體系,能夠在沒有明顯因果關系的眾多變量中發現有價值的線索。當它用在開發新材料上,只需要十幾天就能發現50種固態電解質新材料。
目前,整車廠、電池供應商們都在加速打造自己的智能實驗室,通過AI大模型篩選出材料后,自動進行實驗,極大提高產品開發準確性和速度。
比如,一個小容量電芯產品生產出來以后,研發人員可以通過AI模擬更大容量電芯性能表現,這樣就不需要重復開發驗證,降低開發成本。有AI助力,五年內我們可能就會用上一個較為理想的固態電池。但如果AI發現了一種不會燃燒、不會生長鋰枝晶的電解液,固態電池還有必要嗎?
微信訂閱
歡迎通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審核|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中國知網》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