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全球制造業的目光聚焦于一年一度的TPM頒獎典禮。當伊利集團代表登上領獎臺時,中國乳業首次摘得TPM最高級別“世界獎”的里程碑就此定格。從成為全場案例分享最多的中國乳企到斬獲7項國際大獎,伊利用一場“品質管理實力秀”,向世界遞出了一張中國乳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名片。
一、“制造業諾貝爾獎”背后:中國乳企的全球突破
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全面生產運營管理)獎被業界譽為“制造業諾貝爾獎”,由全球權威生產管理組織JIPM協會頒發,其評審覆蓋設備效率、成本控制、管理體系等全維度運營能力。根據行業研究,TPM世界級認證通過率極低,僅授予全球頂尖制造企業。
在2024年度評審中,伊利創下中國乳企新紀錄:內蒙古伊利烏蘭察布工廠問鼎TPM世界獎;合肥伊利、金川工廠三車間、天津伊利分別獲得TPM特別獎;黃岡伊利、定州伊利、大陽牧場分別榮獲TPM持續優秀獎;伊利總獲獎數達到7項,位列全球乳企第一;伊利成為全球乳業首家獲得TPM世界獎的企業。值得關注的是,伊利代表在頒獎前日的國際研討會上完成兩場案例演講,成為全場案例分享數量最多的中國乳企,其品質管理創新方案引發多國專家討論。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2024年年報顯示,伊利累計已有近40家工廠通過JIPM-TPM認證,這一數字超過了國內其他乳企獲認證工廠數量的總和。這種系統性優勢的建立,標志著中國乳業從單點突破轉向體系化進階。
二、數字背后的品質攻堅戰
研討會上,一組來自伊利的生產數據引發深度探討——通過構建覆蓋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統,其液態奶工廠設備綜合利用率持續提升至全球乳業第一梯隊;更令人矚目的是,這套體系在過去十年間累計節省制造成本達百億元,實現質量與效益的雙向躍升。
深入分析伊利的實踐路徑可以發現,其數字化管理已覆蓋全生產鏈條。以合肥工廠為例,通過引入工業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工廠實現了全鏈條運營效率提升,并累計獲得33項國家級專利,技術研發能力居行業前列。此外,烏蘭察布工廠的設備綜合效率(OEE)在TPM審核中達到行業第一水平,成為全球乳業效率標桿。
三、從制造到“智造”的知識革命
如果說TPM獎項印證了伊利的制造硬實力,那么"2024 Global Most Innovative Knowledge Enterprise (MIKE)Award"(全球最具創新力知識型企業大獎)的斬獲則凸顯了其知識軟實力。伊利通過將生產經驗轉化為標準化知識資產,開創了乳業“精益+知識管理”融合先例。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對精益管理的極致追求,已通過“精益生態圈”輻射至產業鏈上下游,包括百事等世界五百強企業也選擇了與伊利共建精益生態聯盟,帶動全鏈條提質增效。《中國乳業供應鏈發展報告(2024)》顯示,參與伊利生態圈建設的供應商平均損耗率下降15%,訂單響應效率提升30%。這種知識共享機制,正助力中國乳業從單體競爭轉向體系化突圍。
四、品質“全滿貫”的長期主義密碼
從“質量領先3210”到“品質領先3310”戰略,伊利用十年時間完成了質量管理體系的迭代升級。如今,伊利液態奶事業部符合條件的27家工廠全部通過JIPM協會TPM優秀獎審核,其中12家工廠通過TPM持續優秀獎審核,6家工廠通過TPM特別獎審核,1家工廠通過TPM世界獎審核,成為中國乳業唯一實現國家級、洲際級、全球級質量獎項“大滿貫”的企業。
在品質管控維度,伊利建立的“三線標準”體系持續引發行業借鑒。據國家乳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透露,伊利內控標準中的蛋白質含量、菌落總數等關鍵指標均優于歐盟標準20%以上。這種刻入基因的品質追求,或許正是其持續獲得國際權威背書的根本原因。
五、結語
當TPM“世界獎”獎杯鐫刻上中國乳企的名字,這場始于草原牧場的品質長征終于迎來全球化認證。從傳統制造到世界標桿,伊利的進階之路揭示了一個本質規律:真正的品質管理,既需要仰望星空的戰略定力,更離不開腳踏實地的系統構建。在全球乳業競爭進入“體系化作戰”時代的今天,這場中國品質的破壁之戰,或許才剛剛開始。
本文為FBIF食品飲料創新原創,轉載請聯系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