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會善寺,在這座千年古寺的深處隱藏著這么一塊碑,上面記載的是一篇記文,此作就是《景賢大師身塔記》,此碑文記載的是一位得道高僧的傳奇一生的故事,這個大師就是景賢大師,他原俗姓薛、出身汾陰名門望族的大德,自幼聰慧,遍覽傳記。
弱冠之年,他毅然投身佛門,踏上了追尋佛法真諦的道路。他先后向智寶禪師問道,又拜入玉泉寺神秀門下,憑借著非凡的悟性與精懇的態度,不久便悟入佛法妙境。
神龍年間,他得到認可,肩負起 “付寶藏,傳明燈” 的重任,弘傳北宗禪法,深受弟子和信眾的愛戴。開元十一年八月,景賢大師在嵩山會善道場安然圓寂,享年六十四歲。為紀念其功德,弟子們修建身塔,并請書法名家溫古撰寫塔記。
而此文是由羊愉撰文,僧人溫古書寫,溫古采用行書楷的字體書寫,溫古對王羲之、褚遂良、歐陽詢等大家的作品研究得極為透徹,汲取了眾家之長。在《景賢大師身塔記》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他以《圣教序》筆法為根基,又巧妙地融入了歐陽詢父子的筆意。
此作《景賢大師身塔記》用筆精謹,切筆入紙,似一位舞者輕盈地邁出第一步,隨后衄挫、蓄力,調鋒后以中鋒行筆,點畫遒勁挺拔,剛柔并濟,仿佛是一位武士展現出的強健筋骨,卻又不失優雅姿態。如若不細看,你會以為是圣教序。
此作無疑是溫古以《圣教序》為基,可見他的書風是學的王羲之筆法,切筆入紙時果敢利落,似利箭離弦,緊接著的衄挫、蓄力動作干脆有力,調鋒后中鋒行筆,讓點畫遒勁挺拔,筋骨強健。筆畫的輕重、筆速的疾徐以及方折圓轉之處。
如 “法”“也”“傅” 等字,筆筆皆源于對《圣教序》的深刻領悟,展現出魏晉時期的瀟灑神采;又能感受到魏碑的影響,如 “大” 字,以藏鋒書寫,點畫凝厚,墨色濃郁,其外層輪廓因采用魏碑寫法變為三角形,更顯峻拔拙質的氣度,結體險絕有趣,藝術質感強烈。
在書寫撇捺等筆畫時,《景賢大師身塔記》常常將筆鋒按得更深,使筆畫更具厚重感,這是對《圣教序》筆法的大膽拓展。
這塊石碑最初刻于唐朝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嵩山會善寺。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則是 明代的拓本,目前珍藏在故宮博物院。 拓本首行“會”字完好,“賢”字下左豎筆稍損,二十九行“業率皆碑版”之“業”字與“碑版”二字未損。
對此,您怎么看?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