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為我前段時間發了一篇國企內形勢主義的文章,引來一位網友的共鳴。
前幾天,一個自稱在國企工作的朋友給我發私信,吐槽自己單位一些形式主義的現象。
他說自己一家大型國企工作了15年(當然單位具體名字沒說,估計怕領導對上號問候他)。
他說自己多年來經歷的形式主義,越搞越多,越治越嚴重,甚至搞創新都能把形式主義給創新了。
每次上頭說要整治形式主義,搞個“專項行動”,結果往往是新形式主義層出不窮,每次都讓他和他的幾個老同事都忍不住搖頭嘆氣:“整治形式主義,結果整成了形式主義的盛宴。”
咱們通過這位網友看看他所在的單位形式主義是怎么被“整治”的。
上頭一發整治通知,各部門立馬行動起來:
成立個專項小組,再搞個整治計劃;
開個動員大會,把工作部署一下;
建個整治臺賬,好監控整個過程;
再來個專題研討會,總結一下整治經驗。
每個環節都搞得挺認真,每個步驟都走得挺到位。但問題是,這些整治行動本身,不就是形式主義!
更逗的是,為了應付這些檢查,基層員工們不得不玩起了“造假”的游戲:
會議記錄得補,學習筆記得造,材料得精心準備,照片得精挑細選。
一份檢查材料得準備好幾份,一本工作臺賬得改來改去改個十遍八遍。有的單位干脆設了個“材料組”,專門負責造假。
有時候為了應付一次檢查,整個部門都得加班到深夜,連續幾天都不能回家,就為了趕制一堆“完美”的材料。
同事們還開玩笑說:“給我三天時間,我能造出三年的工作痕跡來。”
現在紙質材料時代過去了,形式主義也玩起了新花樣:
以前是文山會海,現在是“數字長城”;以前是蓋章簽字,現在是全程留痕;以前是材料裝訂,現在是系統打卡。
每天要打卡多少個平臺,要統計參加多少分鐘的會議,要記錄學習了多少個小時,要上傳多少張現場照片。
手機上裝了一堆APP,電腦上開了一堆系統,工作群里加了一堆領導,每天光是應付這些“數字監管”,就得耗上大半天的時間。
表面上看,一切都變得更加“科學”、更加“規范”了。但實際上,不過是披上了科技外衣的新形式主義。
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呢?
因為檢查的時候,不看實際效果,只看材料是否齊全;考核的時候,不看實際成果,只看過程有沒有留痕;評價的時候,不看實質內容,只看形式是否規范。
基層干部們忙得團團轉,應付這些檢查都來不及,真正的工作反而沒時間做了。有時候剛做完一輪材料,新的檢查又來了。
這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的循環:
上頭布置任務講排場,中間傳達工作走過場,下面應付差事全靠裝。
最后,領導一看材料挺完美,檢查一看流程挺規范,都挺滿意。但實際問題呢?一個都沒解決。
那真正受苦的是誰?
是那些想干實事的基層員工!
他們白天忙著日常工作,晚上還得趕制各種材料;
他們本該鉆研業務提高技能,卻得花大量時間學習各種系統操作;
他們想把時間花在解決實際問題上,卻不得不應付這些層出不窮的“痕跡管理”。
形式主義的歪風什么時候能剎住呢?
得等到考核不再是走過場,檢查不再是走形式,評價標準真正回歸到實效上才行。
但在那之前,這場“用形式主義整治形式主義”的鬧劇,怕是還得繼續演下去。
當然,我覺得很多部門也意識到了,已經著手深入整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