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老院士2025年,已經是103歲高齡了,有什么長壽秘訣,很多人都很感興趣。
在一次采訪中,楊老先生很大方給大家分享了,楊氏長壽秘訣,老先生很坦誠,講話很接地氣,想長壽的普通人都用得上,很有借鑒意義。
看完之后你肯定驚呼,真想不到!
還有點意外,難道陪伴者不重要嗎?
你說,年歲奔五的翁帆,會不會想哭?
基因很重要,一方也行。
老爺子首先點評自身的狀態,感覺自己的腦子還行,思維清晰,腦筋活絡,過百的歲數耳聰目明,對答如流,在精神方面這是最好的保健方式。
其實這也得益于身邊不缺人的照顧和陪護,因為有翁帆的照顧,避免了日常的空虛寂寞,老爺子在這一點上虛晃一槍,沒有太多的渲染,據說能力強的男人都心硬,似乎是印證了。
第二個特點就是能走路,人只要有行動能力就說明肌肉的力量還可以,肌肉強健有力,對老年人來說就是生命力的象征。
古話說,飯后百步走,活到99。
這一部分老爺子著重強調,年輕的時候,其實就是指六七十歲的年紀,自己每天會走路一個小時,到現在這個年紀,每一天最多在室內溜達10多分鐘。
不是不想走,而是如今的體力和精力,這已經是極限了。
因為可以走路,就不用坐輪椅,肌肉不萎縮,整個人心情愉悅,精神狀態對一個人也很重要。
說到這里老爺子嘚瑟了一下,表示如果不太開心的時候,走路就不快。
再偉大的人也是普通人,也有尋常人的喜怒哀樂,侃侃而談的楊院士也是個性情中人,除了做科研,更喜歡暢談人生。
老爺子很得意,在自己這個年紀,身體狀況還這么好的很罕見!
在相聲上這叫抖包袱
在寫作文兒上,這叫給出論點兒,這就是院士的厲害之處,人家這可不是普通的聊天兒,思維不嚴謹的人,不能聽出個123的順序來。
最重要的問題來了,影響長壽的最關鍵因素是什么呢?
老爺子直言不諱,就是基因,這東西沒辦法,天生的,強求不來。
接著話鋒一轉,自己本身遺傳基因不好,天生又自帶閉環,趕上了極幸運的另一面,不好的遺傳基因在父族,母親給了自己幸運的另一面。
老爺子感慨,楊家有很嚴重的糖尿病遺傳史,自己直系親屬有多人,因此病離開了人世,走的時候很痛苦。
這一點很嚇人,如何規避遺傳基因的風險,顯得特別重要。院士是在思想和能力上高瞻遠矚,但在惜命上跟正常人一模一樣,作為這種泰斗級的人物,比普通人更需要保全。
老爺子說家里有傳統的糖尿病問題,說明記事以來這種記憶是根深蒂固的。
自己的祖父就是糖尿病過去的。
自己的父親和叔叔,也是因為這種病,產生了嚴重的并發癥。
晚年都受到這種病的痛苦干擾。
科普一下,這種病其實蠻嚇人,嗜睡,乏力,雙目失明,下肢潰瘍,最后是治無可治……
老爺子說,他們的離開跟糖尿病多多少少有點關系。親眼見過的人很恐懼,現代醫學證明,這玩意兒是可以遺傳的,并且有半數的概率。
楊院士的幸運在于,母親這邊遺傳基因很好,讓自己逃出生天,并且晚年極高壽。
因為母親這邊身體極健康,某種方面對沖或者是超越了父族的基因,家里的兄弟姐妹都沒有這毛病。
基礎病并不可怕,怕的是失去管控之后產生的并發癥。
談到這一點,老爺子相當自豪,言語里對母親充滿了感激。
這也說明一點,擇偶時找一個身體健康的人結婚的重要性,有必要真的翻翻族譜。
談到日常飲食,這跟長壽也息息相關。
老爺子很感慨,回憶起了八年抗戰,自己跟著學校遷到了云南,那是一段很艱難困苦的日子,感覺從來沒有吃飽過,饑腸轆轆的日子記憶猶心。
但是呢,因為當時的收入還可以,也沒有餓肚子。
記憶之中,沒有感受過吃飽是什么樣子。
后來到了美國,那是另一種環境和生活場景,因為自己身份的原因,待遇也得到了空前的猛增,老爺子也知道了吃飽飯是什么樣子。
真是感慨,年歲超過百歲高齡的院士對以往的記憶,竟然是對饑餓的記憶,還有對往昔的回顧,很多的回憶都帶著苦澀的味道,想必一個人熬過如此大的年紀,內心是孤獨的,也是寂寥的。
從此楊振寧的人生開了掛,他說從那以后,自己的經濟狀況一直很好,生活的待遇也不差。
美國是一個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國家,醫療保健都處于世界頂尖水平,這一點人家沒有瞎說。
經濟條件優渥,跟長壽也有密切關系。
實話實說,很誠懇,尊重事實,這一點至關重要,特別是有家族遺傳史超高齡老人。上海和香港人均壽命都很高,一個基本的原因,就是整體經濟條件優渥。
這些都達標了之后,還得輔助運動,人不能吃了躺著,更不能坐著長期不動,飯后走一走很有必要,老爺子的健身很接地氣,現代醫學證明,走路是中老年朋友最健康的鍛煉方式,沒有之一。
楊院士說自己就常常走路,并且熱衷于此。對于院士這種級別的人物,人家就是走路的時候,腦子也沒有停歇,這也是經濟不缺的好處,根本不為明天的早餐擔憂,更不用擔心孩子的未來。
在廣大的鄉村,一個人的長壽完全靠運氣,當然基因是強項。
很難想象每天走路的一個鐘頭,楊院士身邊得有多少人陪同,護佑他的安全?
仔細想想,翁帆對于楊院士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當年28歲的翁嫁給了82歲的楊,如果沒有這許多年的陪伴,晚年的孤獨寂寞,他能撐這么久嗎?
或許在老男人心目中,白月光已走,至于留下來的陪伴的人,是個合適的女人都行,無論是誰?
老先生說,自己現在還能下地走路,沒有坐到輪椅上,大概也跟這不無關系。
同時還展開了解釋,走路對老年人重要的意義,好處你根本想不到。
就算百歲高齡, 在室內依然走路,多年養成的習慣改不了,畢竟受益很多。
現在只能拄著拐走10分鐘左右,面對這樣的慘淡結果,院士哈哈大笑,表示已經很知足了。
楊沒有發現自身的一個優點,就是無論逆境還是順境,都很樂觀,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想辦法解決問題,源頭上解決問題。
走了10分鐘之后,自己明顯能感覺到腿部暖和了,腳暖和之后血脈通暢。
大家又是雜家,科學的領域都是可以融會貫通的,自身保健這方面老爺子無師自通。
身上暖和,帶動了氣血運行,也就促進了血液循環,什么氣虛血虛完全不存在了。
有很多糖尿病并發癥病例證明,很多人的病情延誤,都是因為不忌口和懶,但凡管住一樣,都可以活好多年,而且保持不發病。
這一個分享真有意思,個人的經歷更具有借鑒性。祝老爺子高壽!感謝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