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野戰軍源自八路軍129師,部隊和將領主要來自紅四方面軍。解放戰爭中,二野挺進大別山犧牲最大,整個解放戰爭時期殲敵數量全軍第一。
劉伯承元帥和鄧小平政委指揮下,第二野戰軍解放戰爭有10場經典戰役。
一、上黨戰役
1945年9月10日至10月12日,解放戰爭揭幕戰。
抗戰時期,日軍占領了山西省大部分地區,閻錫山的晉綏軍蜷縮于晉西一隅。
抗戰勝利后,晉綏軍開赴太原,占領了晉北、晉南、晉東南地區。閻錫山大量收編偽軍,還將1.5萬投降日軍收編。1945年8月,晉軍向晉南長治解放區發起進攻。
劉帥集中太行、太岳、冀南3個主力縱隊3.1萬余人進行反擊,我軍圍城打援,殲滅晉軍第7集團軍彭毓斌部,長治守軍第19軍突圍時被我軍殲滅。
此戰役殲敵3.5萬人,殲滅了閻錫山部隊總兵力的1/3,對閻部造成沉重打擊。
二、邯鄲戰役
1945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華北戰場關鍵一戰。
1945年10月13日,國軍第11戰區孫連仲部3個軍共4.5萬余人,從新鄉向北進犯,企圖攻占晉冀魯豫解放區首府邯鄲,進而奪取北平。
劉帥集中第1、第2、第3縱隊共6萬余人,在10萬民兵配合下作戰。我軍采取誘敵深入策略,在邯鄲以南地區組織防御,不斷削弱和疲憊敵人后,將敵人3個軍包圍。
10月28日,第11戰區副司令高樹勛率1萬余人起義,國軍軍心動搖,馬法五倉皇指揮第30軍、第40軍向南突圍。我軍尾隨追擊,向南突圍之敵大部被殲,馬法五被我軍俘虜。
此戰,我軍殲敵3萬多人。國軍孫連仲部遭受打擊損失慘重,再無力向晉冀魯豫解放軍發起進攻。解放戰爭中,邯鄲一直是中原戰場上最穩固的后方基地。
三、定陶戰役
1946年9月,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后第一戰。
1946年8月,蔣介石調集30萬兵力,兵分5路直逼魯西南地區。
整編第3師是國軍進攻的主力,該師1.7萬多人,清一色美式裝備,是蔣介石嫡系部隊中的王牌。師長趙錫田畢業于黃埔軍校,和整編74師張靈甫一樣狂妄,聲稱不需飛機坦克支援,他就能把劉鄧趕上太行山。
劉帥采取示弱引誘戰法,吸引整編第3師孤軍冒進,拉開與其他國軍距離。9月3日下午,第3師進至大楊湖地區,被我軍分割包圍。經過3日戰斗,第3師殘部在逃跑中被全部殲滅,師長趙錫田被我軍俘虜。
此戰我軍殲敵1.7萬人,繳獲坦克及大批軍用物資,粉碎了國民黨軍對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首次進攻。
四、巨野戰役(張風集戰斗)
1946年10月3日至10月7日,中野部隊對戰國軍兩大主力。
定陶戰役后,國軍整編11師和第5軍兩大主力向魯西南根據地進攻,占領了定陶、菏澤等城市,又向巨野、鄆城發起進攻。
劉帥集中2縱、3縱、6縱、7縱4個主力縱隊6萬多人,派出2縱一部在龍堌集一線防御,阻擊5軍嗎,主力對整編11師設下伏擊。
這一仗,我軍對第5軍阻擊戰非常成功,對整編第11師圍殲卻遭遇挫折。我軍3縱、7縱3萬兵力攻擊張鳳集,張鳳集僅有國軍整編11師32團據守。我軍數倍兵力血戰3天2夜,未能攻克張鳳集。在第5軍和整編11師援助下,敵32團殘敵500多人突圍成功。
這一仗打成了消耗戰,雙方都損失很大。國軍占領了巨野、嘉祥、鄆城等地,迫使中野跳到外線休整。劉帥對此戰很不滿意,稱打成了牛抵角。
五、晉南三戰三捷
1946年7月12日至9月22日,殲滅國軍天下第一旅。
上黨戰役后晉軍無力發動攻勢,閻錫山被迫邀請胡宗南的中央軍到山西。胡宗南部6萬多人進攻太岳軍區,晉綏軍3萬多人南下配合作戰。劉鄧主力在魯西南地區作戰,陳賡大將率領4縱2萬人迎戰,接連取得三場大捷。
1、聞夏戰役,7月12日,圍殲整27師第31旅,殲敵6300多人。
2、同蒲大捷,從8月13日到9月1日,我軍一部牽制胡宗南中央軍,主力北上作戰,殲滅晉軍1.2萬人。
3、臨浮大捷,9月22日,我軍在臨浮公路伏擊,全殲蔣介石起家部隊第1師第1旅。
三戰三捷,4縱共殲敵2.4萬人,挫敗了山西戰場國軍攻勢。
六、魯西南戰役
1947年6月30日至7月28日,主動出擊作戰。
解放戰爭爆發一年后,國軍損兵折將,蔣介石調整戰略,對陜北和山東實施重點進攻。
晉冀魯豫野戰軍經過多場戰役,兵強馬壯,主動南下出擊作戰。6月30日夜,我軍4個縱隊12萬余人突破國軍黃河防線,進入魯西南地區。
我軍在運動中調動敵人,攻城與野戰、分割與圍殲相結合,連續作戰殲敵9個半旅約6萬人。
七、挺進大別山
1947年8月至12月,牽制國軍主力,拉開戰略進攻序幕。
解放戰爭進行了1年后,國軍還占據優勢,陜北和山東根據地遭受巨大壓力,東北野戰軍還處于下風,華北我軍被傅作義壓著打,只有中原戰場上我軍占據優勢。為了緩解陜北戰場壓力,劉鄧親率12萬多主力部隊南渡黃河,魯西南戰役后又挺進大別山。
劉鄧大軍挺進到國民黨統治區,改變了解放戰爭格局,為全局作出了犧牲。為了千里大躍進,部隊丟棄了重武器,攻擊能力大為下降。在大別山無后方作戰,武器糧食很難補充,傷員無法安置,部隊減員無法招收新兵。晉冀魯豫軍區后方組織二線部隊,千里挺進為劉鄧大軍輸送物資和兵力。
4個月后,劉鄧大軍離開大別山時,主力只剩下6萬多人。
八、陳賡兵團挺進豫陜鄂
1947年8月至1948年8月,陳賡兵團外線作戰。
解放戰爭初期,劉帥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中原戰場作戰,陳賡指揮4縱在晉南作戰。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由4縱、新成立的9縱、起義的第38軍組建陳賡兵團,該兵團作為一路大軍挺進豫陜鄂地區;另外華東野戰軍主力挺進豫皖蘇地區。這三支部隊合稱外線出擊三路大軍。
1947年8月2日,該兵團渡過黃河,在豫西陜南作戰,牽制西北胡宗南集團。到1947年年底,陳賡兵團取得了平漢、隴海大捷,創建了豫陜鄂邊區。
1948年3月14日,該兵團會同華野一部解放古都洛陽,這是解放戰爭中攻取的第一個國軍堅固設防的中等城市,毛主席專門發電祝賀。《再克洛陽后給洛陽前線指揮部的電報》,毛主席提出了接管城市的9條政策,這些政策后來向全國推廣。
挺進豫陜鄂一年時間,陳賡兵團共殲敵11萬余人,解放人口近千萬。
九、西南戰役
1949年11月至12月,解放戰爭殲敵數量最多的戰役。
1948年8月,陳賡兵團歸建中原野戰軍,劉帥指揮中野解放鄭州、開封等城市。11月,中野參加淮海戰役,殲滅了黃維兵團。此后,中野進行休整,7個縱隊組建成9個軍,組成第二野戰軍的3個兵團,共28萬多人。
渡江戰役后,陳毅粟裕指揮三野解放東南數省,二野擔負起解放大西南任務。
為了蒙蔽蔣介石,劉帥和鄧政委繞道鄭州,做出從漢中進軍四川姿態。1948年11月1日,在四野一部配合下,劉帥指揮第3兵團和第5兵團從湖北發起突然攻擊。另一路,賀龍元帥帶領第18兵團,從漢中進軍。
陳錫聯第3兵團和楊勇第5兵團兵分兩路,解放貴陽、遵義等城市,對四川的國軍主力進行迂回大包圍。
宋希濂部國軍被我軍持續打擊殲滅,胡宗南部國軍被包圍在成都附近,云南盧漢、西康劉文輝等地方部隊起義,迫使敵軍5個兵團先后宣布起義。
該戰役殲敵10個兵團、49個軍,共計93萬人,解放了西南數省廣大地區。
十、陳賡兵團戰略大迂回
1949年7月至1950年3月,戰略大迂回。
1949年4月,第4兵團參加渡江戰役,5月22日解放南昌。1949年7月,該兵團歸第四野戰軍指揮,參加進軍華南。
10月,該兵團與鄧華第15兵團發起廣東戰役。廣州解放后,林帥命令部隊進城休整,四野部隊停止了追擊。陳賡認為不應該停止追擊,他違抗命令,指揮第4兵團不顧疲勞,連續追擊國軍,在陽春、陽江地區殲敵4萬余人。事后,林帥發電祝賀陳賡兵團取得“偉大勝利”。
11月,第4兵團參加廣西戰役,會同四野圍殲國軍白崇禧、余漢謀集團。
1950年1月,第4兵團進軍云南,與四野一部舉行滇南戰役。1950年3月,第4兵團參加西昌戰役。
陳賡大將指揮第4兵團,經過8個月戰略大迂回,最后歸建第二野戰軍。
解放戰爭4年時間,第二野戰軍殲滅國軍221.8萬人,殲滅土匪114.5萬人,合計336.3萬人,自身傷亡21.5萬人。殲敵數量在四大野戰軍中排名第一。陳賡兵團長期獨立作戰,殲敵數量解放軍兵團中排名第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