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聚會中,該聊的話已經聊完了,但是大家都在拼命尋找著一些話題,不愿意成為那個主動結束的人。為什么呢?
不愿意冷場,可能是因為保持對話顯得大家有話聊,有話聊可能代表著關系好,可能代表著有共同話題可以繼續交往、合作。進化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一種情緒叫尷尬,來“糾正”自己的行為。
“結束聚會”可能代表對聚會缺乏興趣、不夠熱情,進一步可能代表對于參與的人不夠感興趣,而這代表對其他人價值的“低估”,可能讓他人感到冒犯。因此,我們不愿意去當那個“結束聚會”的掃興鬼。
而當別人提出結束時,我們可能會感覺到松了一口氣。因為我們免除了自己的責任,可以將所有的責任歸結于那個結束的人。“瞧,不是我想結束,是這個人。怪ta吧,不要怪我。”
在理解了這一套情緒背后的邏輯后,我們一方面要感謝那個愿意提出結束的人。就像那句話說的:為眾人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因為:他們來抓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他們接著來抓工會會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他們再來抓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他們最后來抓我,這時已經沒有人替我說話了。簡而言之,為他人就是為自己。
另一方面,我們自己未嘗不可以成為那個主動提出結束的人。而這就是構建邏輯的意義:不要被自己本能的情緒掌握。如果聚會的人真的沒有足夠繼續談下去的價值,我們為何不能提出結束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