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人類過去經驗的記錄,通過了解歷史,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現在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歷史中的事件和決策往往對現在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學習歷史時,我們需要分析、比較和評估不同的歷史觀點、事件和人物。這種過程有助于培養我們的批判性思維,使我們能夠更客觀地看待問題,形成獨立的見解。
歷史中的故事和事件往往充滿奇幻和驚喜,它們能夠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通過閱讀歷史,我們可以進入不同的時空背景,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01
? 六鎮風云突變,如何撼動了北魏的根基?
? 玉壁之戰慘烈,為何成為高氏家族的永恒之痛?
? 北周府兵制度,何以弱勝強,背后藏著怎樣的智慧設計?
? 軍權制衡一旦打破,東晉門閥政治將何去何從?
? 悍將隕落,銀槍效節軍因何內耗而走向滅亡?
? 強藩驕鎮背后,魏博主帥的無奈與悲歌何以訴說?
※ 學者鼎力推薦 ※
仇鹿鳴(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毛漢光先生借鑒社會科學視角,將陳寅恪‘關隴集團’學說拓展為‘核心區’與‘核心集團’,運用量化統計方法,細密勾畫中古政治社會變遷,廣泛利用碑志,理論、方法、史料三者兼具,引領學術新風尚。”
※ 毛漢光中古史研究雙璧:《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中國中古政治史論》 ※
★ “大數據”賦能,開創中古史研究新篇章!毛漢光以“大數據”方法,對中古士族、小姓、寒素進行深入統計,全新視角揭示社會政治變遷,開創史學量化研究新范式。韓昇教授(復旦大學)贊譽:“今日計算機處理數據尚非易事,毛先生之成就令人欽佩。”
★ 拓展理論邊界,奠定中古史理論基石!兩書融合西方社會學、政治學理論,繼承并發展陳寅恪學說,提出“核心區”與“核心集團”新概念,透過士族變動表象,詮釋其變化本質,為中古史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 碑志研究典范!毛漢光編著《唐代墓志銘匯編附考》十八冊,對中古碑志材料了如指掌。兩書大量采用碑志材料,與傳世文獻相互印證,得出寶貴結論,成就碑志研究領域的扛鼎之作。
★ 學術影響深遠!兩書問世,史學界(尤其是海外學界)反響熱烈。康樂、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譚凱(Nicolas Tackett)等學者均受毛漢光啟發。張國剛(清華大學教授)、徐沖(復旦大學教授)等學者在回顧中古史研究時,對毛漢光兩部經典致以崇高敬意。
※ 內容簡介精覽 ※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七十年紛亂中,鮮卑拓跋氏崛起,創立北魏。毛漢光以此為切入點,論述拓跋氏如何建立核心集團與核心區以穩固統治。北魏后期政治軍事中心分離,引發六鎮之亂,東、西魏分立。在此背景下,作者探討東、西勢力對河東地區的爭奪及當地大族動向,揭示西魏府兵制度與中央輻射設計之智慧。隨后,目光轉向南方,論述東晉南朝軍權轉移及其對政局的影響。
北齊覆亡后,“關中本位”取代核心區,“關隴集團”衍生自核心集團,成為隋唐統治階層主干。然府兵制度廢弛,安史之亂爆發,唐代中后期藩鎮林立。本書選取魏博藩鎮,講述其二百年興衰歷程,闡論國家重心東移與職業軍人主導地位,并由此考察五代政治生態,凝結成一部絢麗多彩的中古門閥消亡史。
02
伊丹十三:日本文藝界的“異人”與斜杠通才
他是大江健三郎的摯友兼妹夫,周信芳之子曾是他的室友;彼得·奧圖爾、仲代達矢、吉永小百合都與他有過片場共事的經歷;松浦彌太郎視他為偶像,三谷幸喜是他的忠實影迷;佐藤忠男更是譽他為“日本電影界的救世主”。他,就是伊丹十三,日本文藝界的一位傳奇人物。
影迷們或許是通過他八九十年代執導的一系列針砭時弊、深受好評的市民/行業喜劇認識他的,如《葬禮》《蒲公英》《超市之女》等;而文學讀者們,則可能是在諾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筆下,領略到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友人的風采。然而,這些都只是伊丹十三這顆“鉆石”的其中一個切面。他素有“長著13副面孔的奇男子”之美譽,是演員、設計師、插畫家、廣告人、隨筆作家、導演……多重身份集于一身,才藝之廣博、精深令人嘆為觀止。
1961年,28歲的伊丹以演員身份踏上了歐洲的土地,開始了長期的旅居生活。在西方異國拍戲、游玩的經歷,激發了他種種新奇的思考(和吐槽),兩年間為雜志寫的連載專欄,最終集結成書,即《歐洲無聊日記》。這部伊丹的首部隨筆集,堪稱日本人的歐式生活啟蒙書,為他們帶來了“億點”新世界的震撼。人們驚覺:原來隨筆還能這么寫,原來人還可以這樣有趣有品地活著!
在這本書中,伊丹以他精神潔癖般的獨特視角,透視了東西方文化差異及教養衰落問題,對日常細節的琢磨講究,堪稱現今龜毛風日劇的鼻祖。他分享的種草指南、好物好店的測評安利,猶如在刷“伊丹的小紅書”,其推薦的餐廳、酒店、劇院、商鋪等,超八成至今還在營業,半個多世紀前的“伊丹嚴選”,至今仍可作為旅游參考。
生活妙招、料理方法、時尚理念、購物方針……伊丹在書中傾囊相授,風趣率性的文字令人莞爾,戀物惜物之情懷讓人感動。著名生活哲學作家松浦彌太郎常年視伊丹為偶像,誓要寫出自己的《歐洲無聊日記》。
此外,書中還爆料了伊丹與好萊塢大咖共演的片場趣事,與周信芳之子做室友時聽來的奇聞軼事,以及與大親友大江健三郎交往的樂事笑談……一代名導青年期的朋友圈往事,讀來常有打破次元壁之感,還能看到他演員時代對電影和戲劇的深刻理解與體悟。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原版裝幀由伊丹十三親自設計,中文版盡可能保留了其古典的設計風貌。封面與內文的30余幅插畫均為伊丹所繪,盡顯其獨特的美學格調。精致趁手的小開本,隨書還附贈了作者親繪的“北京城樓”藏書票一枚,實為收藏與贈禮之佳品。
03
我們必須等,等一個取決于詩的質量而非政治狂熱的時代。
★為欲有所言而不能者
★為身處劇變不知浪潮去向者
2024年三聯行讀圖書獎·文學翻譯獎;
2023年新周刊刀鋒圖書獎年度好書;
連續10周上榜豆瓣歷史文化圖書一周熱門榜;
梁文道、趙冬梅、止庵、陸大鵬、馬凌、范曄、 胡桑、周嘉寧、祝羽捷等推薦
入選鳳凰網讀書2023年度推薦圖書·公眾悅讀書單;
入選三聯生活周刊第三屆行讀圖書獎1月書榜;
入選新京報書評周刊2024年1月新書月榜。
這不是一本孤立的書,它進入了一張網,將我已有的閱讀經驗聯系起來,讓我不斷追索下去。
——梁文道
逐日記載那些至今讀來猶感駭人聽聞的真實事情,非常具體,充滿細節,人們沒有后來才能有的認識,只有當下迷茫的思想和險惡的命運。
——止庵
面對時代之變,選擇如此之難。要判斷事情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真正糟糕,對局中人來說,這實在太難了。所以那些未必能看穿歷史走向的迷霧,仍能做出有尊嚴的選擇的普通人,就格外令人尊敬。
——范曄(知名譯者、三聯生活周刊行讀圖書獎評委)
1933年2月,詩的意志潰敗于政治的狂熱。
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后,隨即對共產主義者和社會民主人士展開迫害,活躍在德國政治、文化舞臺的作家和藝術家首當其沖,在納粹當政初期的短短一個月內,這些作家、藝術家或遭監禁、槍決,或被迫逃離德國。本書以切近的視角和細膩的敘述,記錄從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一天里發生的迫害和逃亡,描述了托馬斯·曼、埃爾莎·拉斯克-許勒、布萊希特、阿爾弗雷德·德布林、胡赫、喬治·格羅茲、亨利希·曼等魏瑪時代多位文化巨匠的遭遇。這短短一個多月成為德國文學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