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我跟著溪口鎮文物保護志愿者老張,踩著露水打濕的青石板,來到剡溪畔的武嶺學校舊址。這座始建于1929年的民國建筑群,廊柱上依稀可見斑駁的標語,雕花鐵門在晨霧中泛著微光。"去年臺風季,我們三十多人連夜轉移了四百多件校史資料。"老張擦拭著門環上的銅綠,身后飄來早讀學生們的誦讀聲。
在奉化大堰鎮的山坳里,我遇見一群特殊的"守山人"。六十三歲的王阿伯每周徒步八公里山路,只為確認明代烽火臺遺址的界碑是否完好。他們用竹片編成防護網,在暴雨季護住古驛道的石階,這種傳承自祖輩的竹編技藝,如今成為守護文化遺產的利器。去年修繕南宋丞相魏杞墓時,二十多位村民自發組成運輸隊,用扁擔將三百多塊修復石材運上海拔六百米的山腰。
公益行動正以創新形式滲透城市肌理。奉化圖書館推出的"古籍修復體驗課",讓中學生用礦物顏料修補光緒年間的縣志;莼湖鎮的漁民把廢棄漁網編織成海洋垃圾收納裝置,既保護了近海生態,又為非遺項目"漁網結藝"注入新生命。最令我觸動的是雪竇山腳的"無聲茶室",聽障茶藝師們用宋代點茶手法接待游客,墻上掛著他們手繪的禪宗故事長卷。
夕陽西下時,我站在錦屏山頂俯瞰奉化城。這座千年古邑的公益之光,既閃耀在修繕一新的文昌閣飛檐,也流淌在民間自發的文化守護中。當七旬老人帶著稚童辨認宗祠磚雕上的二十四孝圖,當年輕白領利用周末清理南渡河古橋縫隙里的雜草,文明的基因就在這青山綠水間悄然延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