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劉娜
首發公眾號 |閑時花開
01
復旦大學22級中文系博士生宛同學失聯那天,他的同學們紛紛通過網絡尋找他。
求助帖里,這樣寫道:
“好友宛同學,為人忠厚善良,是有超多內耗和壓力卻不想給人添麻煩的infj(人格類型中,代表內向、敏感、超強道德感和理想主義的一種分型)。 今日組會上離奇失聯,微信電話打不通以后,在他的寢室發現了被丟下的手機、電腦和ipad。
調取學校監控錄像,他最后一次可知行蹤是在3月14日凌晨3:00,通過復旦大學北苑學生生活園區北門離開宿舍……”
失聯離開的宛同學,沒有再穿著那件熟悉的藍色外套回來。
他走向了學校附近的某處河道深處,溺水身亡。
在這個馬上就要暖和起來的春天里。
一個考上復旦、讀到博士、已經28歲的年輕人,以如此悲愴決絕的方式,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徹底走掉的孩子,永遠不會再回來。
失去孩子的 父母,是心被偷走的最可憐的人。
這兩年,有個詞特別火,叫“反脆弱能力”,也叫“逆商”。
說的是:
困在“原生家庭、學業就業、戀愛婚姻、人際關系、理想現實”中的年輕人,要如何習得反脆弱的能力,逆流而上重新站起,走出人生堅硬冰冷的心理低谷。
恰好我對這個話題有一些心得,迫切想和朋友們分享。
今天毫無保留地寫出來,愿對你們有益處——
02
痛與樂
反脆弱能力,本質上是一個人遭遇困境時,從思維方式到行為處置,一整套的應對模式。
比如,同樣是遭遇考試掛科的失利。
甲同學第一時間陷入“老師怎么說我,同學怎么看我,父母會不會埋怨我,這事兒會不會影響我畢業”等諸多內在恐懼和外在評價里,久久無法掙脫。
在這種內耗的折磨中,就算他開始補考復習,依然憂心忡忡,無法全然投入。
甚至在過分焦慮中,再次掛科失利。
反復失利,就會加重他“果然,我就是不行”的晦暗認知。
而乙同學得知自己掛科后,第一反應是詢問學校和老師,如何補考,什么時候補考,如果補考成功會是什么結果,如果補考還是不成功又是什么結果……
為避免最壞的結果,他要在最短時間里,在保證其他科目學習的情況下,制定怎樣復習計劃,高效自律,不會顧此失彼。
這種“接受事實,尋找方法,活在當下,拼盡全力”的姿態,會吸引正能量和好資源,幫助他補考成功。
并加深他“不要怕,所有困難都是為成就我”的光明認知。
對比甲同學和乙同學,他們最大的區別是:
潛意識里,住著信念截然不同的自我認知。
遇到難題,甲同學的潛意識里馬上跳出一個審判者,對著他一頓指手畫腳,讓他陷入恐懼和絕望。
乙同學的潛意識跳出一個幫助者,幫他找到路徑和方法,打開扭轉局面的那扇門。
我們每個人,有一個算一個,潛意識里或悲觀或積極的那個自我,到底來源于誰?
答案是:
我們的養育者。
我們對萬事萬物的第一反應,來源于養育者培植給我們的第一信念。
如果你小時候,父母是個遇到風吹草動的意外,都唉聲嘆氣、悲觀失望、總往壞處想的人,那你長大后大概率是甲同學。
反之,如果你父母是遇到難題,借力借勢借智解決難題,就算解決不了也愿意安然接受現實的人,那你大概率是乙同學。
反脆弱能力的第一個要素,是父母在你心里培植的第一顆種子,是痛并絕望,還是樂并積極。
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成年后,面對困境時,是不斷內耗,還是積極自救。
親愛的朋友,如何讓你的孩子心理強大?
你自己的心要先強大起來。
把一切困難都當作我們生活的禮物,以開盲盒的樂觀,去踐行“凡是發生都有利于我”的積極樂觀主義精神。
而不僅僅是當雞湯說說。
父母在孩子心頭培育的每一顆明亮的種子,都會變成孩子成長路上的一盞盞橘燈。
03
對與錯
父母,當然不能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所有問題背鍋。
就每個人來說,我們成年后,要有自我教育、自我矯正、自我珍重的成長意愿。
洞見父母的缺憾,省察成長的漏洞,完成心理的更迭,強壯精神的自洽。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
方法和路徑有很多,我只說最究竟的一點:
無謂對錯。
成長沒有對錯,只有體驗。
當然,我這里說的“對錯”,是在不違反法律的大前提下的所有人生經歷。
比如,你談戀愛遇到了一個很糟糕的對象,他(她)騙了你的心又坑了你的錢,把你傷得體無完膚。
不用舉太久遠的例子,剛剛離開的金賽綸就是這樣。
這時候,不管你是詛咒他、報復他、讓他死,還是你痛哭流涕、作賤自己、死給他看,本質上都是陷入了“對錯”的二元對立:
他錯,他對不起你;你錯,你眼瞎認錯人。
但如果你跳出對錯的二元對立,升維去看這件事,你就會豁然開朗:
“在二十出頭的年紀,遇到這么一個涼薄殘忍的人,給我上這么一課,讓我明白保護身體、守護財產的重要性,這是多么生動多么重要的愛情課啊。”
你不必感恩困難和人渣。
你要在這場交織愛恨、包裹真偽的情事里,去體驗自己。
體驗自己的執念,體驗情愛的苦甜,體驗人性的幽微,體驗你的身心能量告訴你的那個答案……
體驗,活在當下體驗,把體驗的種種當作禮物,帶著這些禮物踏上今后的人生,并適時提醒自己,走大路,交良人,敬因果。
我常和我自己,還有我的小孩說:
人生是用來體驗的,不是用來評判的。
狹隘的人,只看到對錯的一面;
寬容的人,會看到對錯的兩面。
智慧的人,會看到對錯的轉化。
開悟的人,深信諸事沒有對錯,只有有利于“我”。
走出“對錯思維”,才能在深切接納自我中,反脆弱,得堅強。
04
苦與甜
我活到40歲,發現很多人越來越脆弱的原罪之一,是我們教育騙局之下的“胡蘿卜誘惑”。
包括家長和老師在內的大人,都拿著胡蘿卜,誘惑我們的小孩強撐努力,不得喘息:
·“考上大學就好了。”
·“考上研究生就好了。”
·“找到工作就好了。”
·“結婚生小孩就好了。”
·“孩子長大,再考上大學就好了……”
如此周而復始的結構性騙局,正在壓垮很多人。
一個孩子披星戴月、宵衣旰食地考上大學、考上博士、甚至結婚生了孩子后,他會在嶄新的困境和壓力里,發現一切沒有變輕松,他面臨更強大更深刻的難題。
如果他無法改變認知,調試自我,他那根強撐的神經,會在緊繃中轟然斷裂。
這是我們考上985、211的小孩,依然走不出脆弱的真相之一。
我曾和我家小孩深入聊過這個問題:
沒有什么萬事大吉的成長,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搞定麻煩、找到自性光明的過程。
小學不輕松,中學壓力大,大學仍很緊張,研究生更考驗自律,工作后才見證一個人真正的能力。
就算是媽媽這樣的自由職業者,也是靠日復一日的寫作,構建起時間秩序和生命重量。
既然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程,我們就要學會邊學邊玩。
就像我們去爬山,不一定非要爬到山頂再休息,中途累了就歇歇。
要像蘇東坡先生游松風亭那樣,“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
你學習累了,就去踢球、玩桌游、找朋友玩,媽媽寫文累了,就去散步、追劇、和朋友喝茶。
我們聽從內心的聲音,累了歇歇,餓了吃飯,困了睡覺,休息好再出發。
學習和休息、努力和放松,不是相互對立的關系,而是互相支撐的關系。
邊忙邊玩,邊玩邊忙,忙中偷閑,閑時儲能。
這樣,我們既完成了手頭的事兒,讓它們標注起時間的意義,又休養了身心,讓自己自在健康。
人間實苦,人生實苦,生命是一場忙閑交替、活在當下的疊加。
要告訴我們的孩子這個真相,并陪他找到調試身心的方法。
而不是陷入“考上大學/研究生就好了”的功利化謊言里,把孩子推向脆弱和絕望。
好的愛和教育,不是我拿胡蘿卜誘惑你,把你馴化成一頭不斷拉磨卻不得出路的驢。
好的愛和教育,是走出二元對立的比較,我們一起栽種一片胡蘿卜,把問題當禮物,陪胡籮卜發芽、開花、長大,并分贈給身邊的人享用。
親愛的朋友:
反脆弱,不是變堅強,而是善柔韌。
共勉。
閑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情感專欄作家,文藝也理性,溫柔也死磕。文中圖片由AI制作,特此說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