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一次公開互動中被問及“國產車生銹”這一長期爭議話題。他的回答直截了當:“生銹不是工藝問題,可能是設計問題,還有良心問題。” 短短一句話,不僅點破了行業痛點,也讓消費者開始重新思考——國產車的質量短板,究竟該由誰來買單?
魏建軍提到,車輛生銹的根源可能在于設計階段的考量不足。比如材料選擇不當、防腐處理不科學,或是車身結構存在易積水的死角,這些設計缺陷會導致車輛在使用中過早銹蝕。
例如,某些車型為了降低重量或成本,選用耐腐蝕性較差的鋼材,卻未在關鍵部位增加鍍鋅層或密封膠,導致雨水、鹽分長期侵蝕金屬部件。這種“先天不足”在初期可能難以察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會逐漸暴露。
如果說設計問題是技術層面的疏漏,那么“良心問題”則指向企業的價值選擇。魏建軍直言,制造商是否愿意為長期質量投入更高成本,體現了對消費者的態度。
比如,采用成本更高的雙面鍍鋅鋼板、增加底盤裝甲噴涂覆蓋率,或是優化焊接工藝減少縫隙,這些措施都能顯著提升防銹能力,但也會壓縮利潤空間。一些車企可能在市場競爭中優先選擇“低價走量”,而犧牲了這些隱性質量保障。
魏建軍的表態并非空談。近年來,長城在技術投入上的動作頻繁:從自研Hi4混動架構到對標國際豪車的“超豪車BG”項目,其核心邏輯是通過技術升級解決質量問題。
例如,第二代Hi4技術通過優化電池控制策略和低溫充放電效率,減少因電氣系統故障導致的部件腐蝕風險。而魏建軍本人多次強調“技術要對用戶負責”,甚至親自下場直播拆解車輛,展示內部工藝細節。這種做法,或許正是他對“良心問題”的一種回應。
魏建軍建議消費者“看更長期一些”,這背后有兩層含義:一是車輛質量需要時間驗證,二是企業需要持續投入技術迭代。
對于用戶而言,選擇一輛車不僅是購買當下配置,更是為未來5-10年的使用體驗投票。生銹問題看似瑣碎,實則影響車輛安全性和殘值——銹蝕嚴重的底盤可能降低碰撞強度,車門鉸鏈銹死則直接威脅日常使用。
結語:生銹是一面“照妖鏡”
魏建軍的發言,撕開了國產車發展中的一塊“遮羞布”。生銹問題本質上暴露的是行業的兩難選擇:要短期銷量,還是長期口碑?要表面配置堆砌,還是隱性質量打磨?對于車企來說,這或許是一場關于初心的考驗;而對消費者而言,這可能是一次重新認識“性價比”的機會——真正的性價比,不該以犧牲耐久性為代價。
畢竟,車是拿來用的,不是擺著看的。銹跡斑斑的車身,最終銹掉的可能是用戶的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