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則案例看實務難點與應對策略
近年來,經濟環境波動頻繁,一些企業因資金鏈斷裂、經營決策失誤等問題陷入困境。企業破產制度中的“重整程序”逐漸成為救活企業的重要工具。但如何在這一過程中平衡各方利益,制定科學方案?本文通過三個典型案例,結合《企業破產法》分析實務操作中的核心要點。
一、案例聚焦:不同行業的重整實踐
案例1:某地產集團的“債轉股”重整方案
某地產企業因流動性危機引發多起訴訟,負債達百億級別。進入重整程序后,管理人以“保留核心資產+引入戰略投資人”為主線,提出“部分清償+債轉股”方案。法院最終采納該計劃,既保障了債權人部分現金受償,又通過股權結構調整盤活了優質項目。
上海君瀾律師事務所俞強律師提示:房企重整的難點在于資產價值評估與債權人利益博弈,建議提前通過專業審計鎖定核心資產,同步與金融機構協商緩釋短期債務壓力。
案例2:某新能源車企的技術價值突圍
一家造車新勢力因研發投入過重陷入破產危機,但其專利技術與供應鏈布局具備行業競爭力。重整計劃以“出售非核心業務+保留知識產權”為框架,引入產業資本對生產線進行升級優化,最終實現產能重啟。
法律分析:根據《企業破產法》第81條,重整計劃草案需明確“經營方案”。對于科技型企業,需重點論證技術資產的持續經營可能性,避免被簡單清算。
案例3:連鎖零售企業的“反向剝離”策略
某區域零售品牌因租金成本和電商沖擊導致門店大面積虧損。重整過程中,管理人反向操作:關閉低效門店的同時,授權品牌使用并收取費用,以輕資產模式優化現金流。
實務經驗:傳統行業重整時,可結合市場需求調整商業模式,必要時可依據《企業破產法》第26條申請“繼續營業”,避免優質資源流失。
二、企業重整的法律路徑與關鍵節點
1. 程序啟動:申請條件與時機選擇
企業或債權人可依據《企業破產法》第7條、第70條申請重整。實務中常面臨兩大疑問:
何時申請? 若企業在3-6個月內存在債務危機加劇風險,建議盡早啟動以避免資產進一步貶值。
如何證明“重整可能性”? 需提交資產負債表、償債能力分析報告等材料,必要時引入第三方機構評估。
2. 計劃制定:利益博弈下的平衡術
根據第82-84條,重整計劃需分類表決(擔保債權、職工債權等)。以某醫藥公司重整為例,方案最終將普通債權清償率從清算狀態下的5%提升至18%,關鍵點在于:
對擔保債權人的抵押物優先保障;
設定職工債權全額清償條款;
對中小供應商給予分期付款優待。
上海君瀾律師事務所俞強律師提示:對于涉及上千名債權人的案件,可采取“分組溝通+動態調整”策略,必要時引入“預表決”機制,提高正式表決通過率。
3. 執行監督:避免二次危機的三大要點
資金監管:設立共管賬戶,確保投資款按計劃撥付;
履約銜接:對戰略投資方設置股權質押或對賭條款;
信用修復:協調法院解除失信名單,保障企業融資能力。
三、實務建議:從危機預警到方案落地
建立財務預警機制:動態監控資產負債率、現金流覆蓋率等指標;
提前搭建談判框架:與主要債權人、潛在投資人形成初步意向;
善用“預重整”程序:部分地區允許庭外協商與司法程序銜接,可縮短審理周期。
互動討論
企業在債務危機早期往往面臨兩難選擇:是堅持自救還是及時啟動重整程序?您認為哪些“信號”出現時應果斷尋求法律介入?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觀點,我們將選取典型問題深入解讀。
(本文內容依據公開裁判文書及學術研究整理,案例信息已作脫敏處理,不指向具體案件。)
擴展閱讀提示:若您的企業面臨經營困境,建議從專業審計、債務梳理入手,必要時咨詢律師設計多元解決方案。
注:本文旨在傳遞法律實務經驗,不構成個案咨詢建議。企業情況千差萬別,具體操作需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