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公布了2024年財報,港口業務年收入高達453億港元。但就在這份亮眼成績單發布前后,一則震動輿論的消息浮出水面:他計劃以228億美元將43個港口打包賣給美國貝萊德財團。
乍看之下,這筆交易似乎穩賺不賠——四年就能賺回本錢的買賣,誰會輕易放手?但細究之下,事情遠沒有表面這么簡單。
這筆交易的定價本身就透著古怪。十年前,李嘉誠曾將這批港口40%的股份賣給中國企業,當時估值就高達193億美元。如今出售80%的股份,按理說價值應該翻倍,結果報價反而縮水到158億美元。
更關鍵的是,交易條款明確排除了中資企業參與競購。四年回本的優質資產,為何要低價賣給美國?這顯然超出了普通商業決策的范疇。
巴拿馬運河的貨運數據揭開了問題的冰山一角。作為全球貿易的"黃金水道",這里每年有超過2500萬噸中國貨物運往美洲,另有3900萬噸資源從海外輸入中國。一旦這些港口被美國資本掌控,后果可能遠超經濟層面。
參考美國近年對中國航運業的打壓手段——從《船舶法案》對華船只加征百萬美元級費用,到《第301條》試圖瓦解"一帶一路"布局——不難想象,運河通行費可能成為新的關稅武器,中國外貿成本或將陡增千億。
這背后藏著更深層的博弈。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近期明確表態,要阻止中國參與美洲港口業務。李嘉誠的交易恰逢其會,與其說是巧合,不如說是某種默契的達成。
十年前他選擇與國企合作時,或許未曾料到中美關系會走到今天這一步。但面對美國對華貿易戰的步步緊逼,是繼續綁定中國這艘巨輪,還是轉投美國的"避風港"?這位商界老將的選擇,已然擺上臺面。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的質問直擊要害:"商人真能脫離國家而存在嗎?"回望歷史,英國治下的香港曾長期為英資企業輸血,美國政府對本土企業更是不遺余力扶持。
反觀此次交易,李嘉誠旗下企業在消息公布次日股價飆升21%,短期資本狂歡與長期戰略損失形成刺眼對比。當美國試圖通過資本而非槍炮重構全球航運版圖時,這種"精致的利己主義"是否在助紂為虐?
這筆交易像一面棱鏡,折射出大變局下的時代困境。全球化浪潮中,跨國資本究竟該以何為錨?當商業決策可能動搖國家安全根基,"在商言商"的邊界又在哪里?
李嘉誠的港口帝國曾是中國連接世界的紐帶,如今卻可能成為刺向自己的利刃。它提醒著我們:在全球化棋盤上,每個商業決策都可能成為影響國家命運的棋子。而歷史終將證明,那些看似精明的"脫鉤"算計,或許才是最大的風險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