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的華山革命烈士陵園,松柏蒼翠,細雨綿綿。張順京佝僂著背,仔細擦拭著一塊塊墓碑。他的動作很輕,仿佛怕驚擾了長眠于此的英雄們。
“老伙計,又來看您了。”張順京在一座斑駁的墓碑前蹲下,從懷里掏出一瓶西鳳酒,緩緩灑在墓前,“記得那年在反擊戰前線,您總說想喝一口咱們家鄉的酒……”
1979年,年輕的張順京在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身負重傷,被評為一級傷殘軍人。退伍后,他本可以安享晚年,卻選擇來到華山烈士陵園,成為一名義務守墓人。這一守,就是四十多年。
“爺爺,這位烈士是誰呀?”一個小女孩的聲音打斷了張順京的回憶。他抬頭,看見一群系著紅領巾的孩子正圍在李秀英的墓前。
“這是李奶奶,長征時期的老紅軍。”張順京拄著拐杖站起身,“當年在西路軍婦女獨立團,她可是個了不起的排長呢。"他繪聲繪色地講述起李秀英帶領紅軍婦女獨立團戰斗的故事,孩子們聽得入神。
陵園里,二百三十座墳塋靜靜矗立。每一塊墓碑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這是朱德的馬夫,這個是延安發洪水背毛主席過河的老紅軍,這個是延安棗園村長何光華,這個是抗戰時期八路軍、這個是新四軍騎兵團長王天錫,這個是解放華山八勇士代路人王銀生”……張順京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記得每一位烈士的生平。他一個一個指給前來祭奠的人們。他說,這些故事不能隨著時間流逝而被遺忘。
四十多年來,張順京接待了數以萬計的參觀者,作了數百場革命傳統報告。他的講述從不照本宣科,而是飽含深情,講他自己的,講各個英雄的故事,讓聽眾仿佛置身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張爺爺,您為什么要在這里守墓呢?"一個小男孩問道。
張順京望著遠方的華山,沉默片刻:"因為這里躺著我的戰友們。他們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總得有人記住他們。我家里就有一塊政府送來一塊石牌,上面刻有當年我所在部隊番號和老兵姓名。我將它擺在家里最顯眼的位置每天都要擦一擦,挨個念上面的名字:“我很多戰友都不在了,我們活著的人必須永遠記住他們。”
夕陽西下,參觀的人群漸漸散去。張順京獨自坐在陵園的石階上,望著天邊的晚霞。看著南邊巍峨的華山,風吹過陵園內的柏樹林,發出沙沙的響聲,仿佛在訴說著那些遠去的故事。
夜幕降臨,陵園里亮起一盞孤燈。墻上掛滿了獎狀,桌上擺滿了獎章,張順京的身影在燈光下顯得格外瘦小,卻又異常堅定。“別人說我傻,但是我在這里的好,是別人體會不到的!”他說,只要還能走得動,就會一直守在這里,讓英雄的故事永遠流傳下去。
在這片安息著革命先烈的土地上,張順京用四十多年的堅守,詮釋著什么是銘記,什么是傳承。
張順京先后榮獲中國好人、全國最美退役軍人、陜西省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他就像華山腳下的一棵青松,默默守護著這片精神家園,讓革命的火種永不熄滅。
作者簡介:楊光明,副高級級研究員,渭南市作協會員,華陰市作協會員,陜西省華陰延安精神研究會員,有多篇文章見于省市報刊雜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