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財經自媒體博主寇某借“發稿”行“敲詐”,不僅擾亂網絡環境,損害企業權益,更對營商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經上海市普陀區檢察院提起公訴,日前,法院以敲詐勒索罪判處被告人寇某有期徒刑十年三個月,剝奪政治權利一年,并處罰金10萬元。
張冠李戴炮制“黑材料”
寇某是兩個金融類自媒體公眾號的創始人兼管理員,這兩個公眾號在金融財經行業內頗具影響力,主要發表經濟、金融相關文章,并通過與金融公司合作來賺取稿費、廣告費等收入。然而,常規的盈利模式無法滿足寇某日益膨脹的野心,他逐漸走上通過炮制假新聞、有償刪帖來牟取暴利的歧途。
2022年1月,寇某通過一個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文章故意將發生在某外地公司的惡性事件,張冠李戴到上海某公司,并暗示該公司逼迫借款人還款才導致該惡性事件發生。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篇文章迅速引發輿情,短短數小時被各大平臺及媒體轉載。
平白無故背上黑鍋,上海某公司自然無法坐視商譽被損,于是迅速聯系寇某要求刪除不實文章。寇某趁機脅迫其簽訂所謂的“合作協議”,并以“信息服務費”的名義索取20萬元。為避免輿情進一步擴散、盡快消除負面影響,上海某公司不得不支付這筆費用,得逞后的寇某也隨即刪除了負面文章。
“續約”不成故技重施
一年后,寇某又找到該公司洽談“續約”事宜,雙方未能達成一致。于是,寇某決定故技重施。
2023年6月,寇某再次發布文章,在不清楚該公司高管實際分紅的情況下,強行加入主觀臆斷內容,點名指責高管分紅賺得盆滿缽滿,煽動大眾對該公司高管的仇視情緒。這一次,寇某更是獅子大開口,以刪帖為由脅迫該公司支付30萬元的“信息服務費”。
2023年8月,寇某的公眾號因以處置負面信息為由向企業索要財物,嚴重破壞營商環境,被相關部門依法關閉。寇某察覺事情不妙,主動向該公司退回30萬元“信息服務費”,但他的行為已然觸犯法律。該公司在搜集諸多文章截圖、媒體轉載等證據材料后報案,寇某被抓獲歸案。
經查,2022年至案發,除了上海某公司,寇某還以相同手法敲詐勒索另一家金融公司,以在信息網絡上發布、刪除涉及被害企業負面信息等方式,威脅、要挾企業支付“信息服務費”,敲詐勒索數額累計達70萬元。
強迫交易還是敲詐勒索?
寇某到案后,其本人及辯護人辯稱,他向企業索取錢款屬于商業行為,企業并未因脅迫產生恐懼心理,且寇某并非主動聯系企業,不具備非法占有目的,不構成敲詐勒索罪。
區分敲詐勒索罪與強迫交易罪的關鍵在于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若行為人是為了達成交易目的,牟取不法利益,采取暴力、威脅方式強迫交易,構成強迫交易罪;若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并通過威脅、脅迫手段利用被害對象的恐懼心理牟取利益,則構成敲詐勒索罪。
承辦檢察官經審查認為,寇某通過自媒體平臺發布被害企業的不實、負面信息,雖未主動聯系企業,但企業出于對商譽受損的擔憂,聯系寇某刪稿或改稿,從而被迫簽訂高價“合作協議”,寇某每次刪稿要價20萬元至30萬元,企業負責人證詞顯示,簽訂協議系被逼無奈,且企業并不需要寇某的“服務”。這些證據均表明,寇某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觀上利用自媒體發布負面信息恐嚇企業,實施新聞敲詐,收取的錢款名為“信息服務費”,實為保護費、刪稿費,其行為已構成敲詐勒索罪。
2024年10月,普陀區檢察院以寇某涉嫌敲詐勒索罪依法提起公訴。日前,法院經審理作出上述判決。(來源:檢察日報)
寇某敲詐勒索案警示:企業輿情管理已成生存必修課
---
從寇某案看輿情殺傷力:失控的負面信息=商業生命線危機
寇某案件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信息爆炸時代,一則被惡意操縱的輿情足以讓企業陷入商譽崩塌、經濟損失、法律糾紛的多重困境。
- 傳播速度致命:不實文章數小時內被全網轉載,企業被動陷入輿論漩渦;
- 惡意信息產業化:自媒體“黑稿”成為新型商業勒索工具,企業被迫支付“保護費”;
- 隱性成本巨大:即使最終維權成功,企業仍需承擔品牌修復、客戶流失等長期代價。
**核心教訓**:輿情防御體系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企業經營的戰略防火墻。
輿情監測系統:讓企業從“被動挨打”到“主動防御”
我司深耕輿情監測與危機處理領域,通過AI智能系統+行業智庫,雙引擎,為企業構建全鏈路輿情管理方案:
1. 輿情監測系統——全網風險掃描雷達
- 7×24小時全網監測:覆蓋新聞、社交媒體、論壇、短視頻等3000+信源,精準捕捉“寇某式黑稿”;
- AI情感分析+風險預警:實時識別負面情緒關鍵詞(如“黑幕”“維權”),自動推送預警信號;
- 傳播路徑溯源:鎖定首發賬號、關鍵傳播節點,為法律取證提供技術支撐。
2. 危機處理——專業團隊快速止損
- 分級響應機制:針對不同風險級別(如局部發酵、全網爆發)制定應對策略;
- 真相反擊工具箱:通過權威媒體發聲、法律聲明模板、用戶UGC引導等組合拳對沖負面信息;
- 司法協作網絡:聯合律所固定證據鏈,協助企業打擊惡意誹謗(如寇某案中媒體轉載截圖的法律效力)。
3. 品牌健康度管理——未雨綢繆勝于亡羊補牢
- 行業輿情畫像:定期輸出行業風險報告,預判監管動態、競對攻擊點;
- 高管形象護航:監測管理層關聯輿情,避免個人爭議波及企業(如案例中高管分紅污名化);
- 合規內容庫建設:為企業定制傳播素材庫,強化正面信息搜索引擎權重。
寇某案啟示:選擇專業輿情服務=降低企業經營“系統性風險”
寇某能屢次得逞,本質是利用了企業,三大短板:
? 監測滯后:未能第一時間發現不實信息擴散;
? 應對失序:缺乏預案導致被迫接受勒索條件;
? 防御薄弱:未建立常態化的品牌聲譽護城河。
我司價值主張:
? 技術賦能:用算法跑贏惡意信息的傳播速度;
? 經驗護航:100+上市公司合作案例沉淀危機處理模型;
? 合規底線:堅決拒絕“有償刪帖”,通過合法途徑捍衛企業權益。
結語
寇某的十年刑期是司法對網絡黑手的重拳出擊,但企業更需清醒認知:輿情戰場的勝負,往往在危機爆發前就已決定。構建智能輿情管理體系,既是抵御“寇某們”的盾牌,更是企業數字化生存的必修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