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的作品感興趣,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文化思想領域第一次迎來了井噴式的爆發。諸子百家相繼出現,都試圖用自己的價值體系解釋這個世界的基本原理。在各種名師大家中,用今天的視角來看,墨家似乎是最“正確”的一個。它的思想體系中的“兼愛”“非攻”等核心價值觀都比較接近如今的主流思想。那為什么這樣一個“先進”的學派,在戰國后的一千多年里就幾乎徹底沉寂了呢?
草根出身的大思想家
講到墨家,自然離不開它的創始人——墨子了。墨子的出身并不是什么達官顯貴,盡管祖上闊綽過,但在他這一代已經只是一介布衣,而他本人最開始也只是個普通的手工業者。
盡管落魄,墨子的貴族血統還是讓他能夠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因此墨子在年輕的時候不僅從事基本的勞動,也閱讀了不少的儒學著作,理論和實踐知識都有不少的積累。事實上,這也是他相對于當時的其他知識分子所具備的一種優勢。
后來,為了探求更多的知識,掌握治國安民之道,墨子開始四處游學。一開始,他求學于當時最有名的儒家,但在學了一段時間后,他感到儒家的思想雖然大道理不少而且看起來也很正確,但不少都嚴重脫離實際,是普通大眾很難達到的。于是,墨子便萌生了脫離儒家的思想體系,自己再創造一個新的學說的想法。
后來,墨子憑借著自己多年來在學習和生活中形成的成熟思維邏輯,將自己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創立了墨家學派。他在各地講學,傳播自己的理論,很快便吸引了一大批人來做他的徒弟。這些人以手工業者和一些社會底層人士為主,對墨家這種扎根于基層的學派更加認同。就這樣,墨家的勢力逐漸做大,形成了一門能夠與儒家分庭抗禮的“顯學”。
扎根于基層的理論體系
墨家的思想與儒家有不少的相似之處,比如二者都非常強調“仁義”。然而,儒家的仁義一般有親疏之別,更加強調親人、朋友和君臣之間的仁義。而墨家的核心思想中則有“兼愛”這一條,就是要求人們要對世間眾生都有平等的愛,要讓仁義融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墨家的“仁義”思想還有另一個要點,那就是“非攻”。大家都知道,戰爭一直是人類歷史上的典型“人禍”之一,絕大多數的平民老百姓都是極其厭惡戰爭的。墨家也反對戰爭,也提倡和平,但并不是像很多儒生那樣憑空喊口號。他們反對的是統治者為了一己私欲發動的侵略戰爭,但并不反對“正義的戰爭”。畢竟,當敵人已經將你搶得一無所有,甚至還想要你的命時,你除了拿起武器反抗還有什么別的出路呢?
可以說,對于“仁義”的不同理解,是墨家與儒家的本質不同之一。作為草根出身的哲學家,墨子非常清楚儒家那套高大上的道德標準并不適用于社會的每一個階層,仁義道德要想廣泛傳播,必須要讓社會的最基層都廣泛認同才行,而墨子的一生也一直致力于探索全社會的仁義之道。
除了思想,墨家在科技方面也有著相當高的造詣。作為一名可以媲美魯班的能工巧匠,墨子生來就對宇宙中物質規律充滿了興趣。
墨子或許是歷史記載中中國最早研究“力”這個物理概念的人了。他明確地指出物體的力和它的重量無關,而且也推測了類似于“力產生加速度”的理論。這在當時的世界是相當領先的。
而墨子最有名的科學發現,便是小孔成像了。他不僅發現了這一現象,還正確地總結出光直線傳播的規律,其思維邏輯的縝密可見一斑。
在怪力亂神方面,出于時代的局限性,墨家并沒有否定鬼神的存在,卻用了一些樸素的唯物觀點去解釋它。他們“兼愛”了那些逝去的靈魂,認為他們會在死后對特定的人進行報答或報復。通過這一點,墨家勸諫活著的人做好自己,不要害人。總的來說,雖然墨家相信鬼神,但并不迷信“天命”,認為每個人的命運最終還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這與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的態度形成了鮮明對比。
與其說墨家已經具有了不少當代價值觀的影子,不如說它和當代價值觀一樣,反映了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樸素是非善惡觀。那么,這樣一個朝氣蓬勃,似乎從思想界到科學界都可以引領時代的學派,怎么就在戰國后迅速沒落,以至于后來的一千多年里幾乎銷聲匿跡了呢?
過度理想化的“苦行僧”
有這樣一個段子,說是一個農民夸口說,如果未來自己有錢了,只要國家有困難,自己就愿意捐一個億出來。但當別人問起他愿不愿意捐一頭牛時,他馬上拒絕了,因為他家里真有一頭牛。
同樣的,墨家的理論雖然很受廣大人民群眾支持,但真的要踐行起來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人對墨家的態度都是“給予除了實際幫助外的一切支持”。
與其他學派相對松散的組織體系不同,墨家是一個相當嚴密的軍事化組織。從墨子開始,歷代墨家的領導人一律稱為“鉅子”。鉅子在組織中擁有說一不二的權威,所有的墨家子弟都必須嚴格服從鉅子的領導。而墨家內部又有一套自己的嚴格法規,凡有違背者輕則逐出墨門,重則死罪難逃,哪怕是鉅子的兒子都不是例外。
為了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墨家內部也非常講究“統一性”。他們不僅要求組織成員都統一按照墨家的指導思想來做事,其終極目標也是實現全天下思想的統一。這種觀點的主要成因是對當時儒家內部派別林立的不滿,但諷刺的是,在墨子去世后,墨家內部也迅速分裂,陷入了派系之爭。
而墨家最難以為普通人所接受的,則是其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
比起喜歡高談闊論的儒家,墨家更加重視社會實踐。這使得絕大多數的墨家子弟都是一邊從事工農業的勞動,一邊鉆研學術知識,這樣一天下來,基本上也沒什么屬于自己的空閑時間了。而墨家又厲行勤儉節約,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很多人都難以忍受日復一日的又窮又枯燥,還要時刻提防著觸犯國法和“墨法”的生活。
在亂世,還有不少生活艱苦但又滿懷理想的人愿意加入墨家這個大家庭。而到了治世,跟著吃肉的地主老爺都有湯喝,又有幾個人愿意為了遙遠的大同理想而吃糠呢?
普通的勞動人民不愿意追隨墨家,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的王公貴族們更是如此。即使像勾踐這樣能吃苦的,也只不過是為了日后的好日子奮斗罷了。這樣一來,墨家也注定難以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最終在戰國時期勢力逐漸衰弱下去。
或許是因為令行禁止的管理方式,墨家在以法為尊秦國一直備受推崇,以至于在始皇帝焚書坑儒時墨家受到的迫害都相對較輕。但一到“獨尊儒術”的西漢,墨家作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立即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最終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銷聲匿跡了。
結語
諸子百家中,墨家可以說是少有的從人民群眾中走出來的學派,但遺憾的是,它并沒有回到人民群眾中去,甚至可以說,它的消亡正是人民群眾的一種選擇。過于追求遠大的理想,而幾乎完全忽視了人的七情六欲,使得絕大多數人最終對其敬而遠之。任何先進的理念,任何正確的理論,都是需要由人來執行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覺悟不惜一切代價追求理想,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只有以人為本,才能真正將理想落到實處。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