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一篇關于智能機器人間接剝削的扯淡文章。
卻引來了一個來自網友的問題:機器人取代了體力勞動:誰來消費商品?
這顯然是一個不存在的問題,因為,經不起歸謬,如果勞動決定消費,美國人民都去上山砍柴,就會走出1929年的大蕭條了。
我們為什么要回答這個“不存在”的問題?
因為對它的回答,揭開了勞動價值學說的邏輯底板。
勞動價值學說的底層邏輯是勞動創造了人類,這個結論不能說錯,但也會遭遇到反論,人類僅僅是勞動創造的嗎?早期母系社會的勞動是狩獵、采集野果;野豬也會狩獵,猴子也會采集野果,如果這是勞動,那么,野豬和猴子以及所有的動物,在它們各自的領域內都是勞動模范。
人與動物究竟有什么不同?
亞里士多德說:人是有理性的動物。
沒錯,這是更根本的不同,理性的代碼是邏輯,人可以通過邏輯對經驗做歸納,于是有了關于對象世界的規律性認知,而動物的經驗只會還原于本能。
如何看待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
關于這一點,早期的馬克思,或者說青年馬克思勝于老年馬克思。
馬克思與燕妮結婚后,來到了法國的塞納河畔,那時馬克思只有27歲,對人類充滿了大愛,而不是充滿了憤怒;他寫下了一部沒有完成的手稿《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即《巴黎手稿》。在《巴黎手稿》中,青年馬克思已經開始構建勞動價值學說的哲學基礎,也就是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不是經濟學的分析,而是哲學的推演。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生產中決定性的要素,而且是唯一創造財富的要素。為什么呢?
因為人之所以與眾生不同,就在于他不僅僅可以適應環境,也可以改造環境,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切入口,后來卻莫名其妙在《資本論》中被革命的激情淹沒了。雖然,蜜蜂也會蓋房子,蓋的永遠是一種房子,那只是本能;人不同,人一直從山洞蓋到了平原,就差蓋到天上去了,房子在科技化、智能化,人是創造性的動物,因為人把握了對自然的“內在尺度”,可以把自然打碎了,揉爛了,在量子級層上重構自然。
這種哲學的推演,其實是重建了亞里士多德的理性說。
也就是說,人的意義上的勞動,不僅僅是去碼頭上扛大包,去代替驢拉磨的勞動;人的勞動是理性主義的追求,所以,人不僅可以借助自然物件去勞動,而且能創新出大自然永遠自化不出來的勞動工具,勞動的本質是借助工具的生存方式。因為人有理性,因為人把握了對象世界的“內在尺度”;馬克思稱之為“人化自然”。
人類不僅僅生活在大自然中,也生活在工具化的“人化自然”的包裹中。
奇怪的是,過了四十年后,馬克思卻離早期的邏輯起點越來越遠了,勞動在剩余價值公式中,成了樸素的動物性的動作重復,成了抽象的無差別的體力勞動,而不是被理性定義的勞動,這當然也不存在什么工程師紅利,對經濟毫無指導意義。這就偏離了人的理性要素,把工具對體力勞動的替代,定義成了資本與勞動,以及背后社會學的人的自我對立,又回到了他自己所批判的德國哲學的錯誤。
好了,有了上面的扯淡,我們再回到話題:機器人取代了體力勞動:誰來消費商品?
沒那么可怕。
聽任正非的話,好好學習,因為人類的勞動不僅僅是體力勞動,人類生產史就是一部從體力勞動轉向腦力勞動的歷史,研發、管理,科學家與企業家代表著勞動文明的進程。人工智能消滅的不是勞動,而是體力勞動和復讀機式的大腦。只要你愛學習,一定會有工作,經濟發展史上的每一次”工具“的革命,都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2025年將是所有人借助人工智能突圍的一年。
如果你不會使用工具,那就不夠”理性“,相信亞里士多德的話,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創造出你的自己的知識”奇點“。
同時要牢記,決定國家富裕的是資本,決定人民富裕的是權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