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色字關注“兵紛女聲”
圖為邵書琴(后排左二)邀請志愿者到牧場小學開展活動。 受訪者 供圖
喀喇昆侖山腳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托云牧場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被稱為“云端牧場”,是以柯爾克孜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團場。
廣東姑娘邵書琴在這里服務了10多年,被當地人稱為“柯蘭姑娘”。在柯爾克孜語里,“柯蘭”是“勇敢”的意思。
“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
2013年,邵書琴作為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來到新疆。崗前培訓時,得知自己將被分配到三師圖木舒克市機關工作,她主動找到領導申請去團場,“我想到更加基層的地方鍛煉自己,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
培訓結束,邵書琴被分配到了托云牧場工會。“聽著這個名字就覺得很美,以為是個水草豐茂、風景秀麗的地方。”邵書琴說。來市里接她的牧場領導卻跟她開玩笑:“你要想清楚啊,可別到了之后,又讓我找車把你送回來。”
車行在崎嶇的土路上,越走越荒涼,飛揚的塵土遮住了視線。邵書琴沒想到的是,牧場連商店和飯館都沒有,只有一個鐵皮房子搭的簡易小賣部,買菜要去6公里外的托帕口岸。整個牧場只有8棟樓房,總人口1000多人,其中場部400多人,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
從廣州到烏魯木齊,從南方城市到西北邊疆,沒見過的戈壁風沙、不習慣的飲食、不通曉的語言,對邵書琴來說,剛到托云牧場的那一年,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困難。
就在大家都擔心這個瘦弱的南方姑娘“哭鼻子”時,邵書琴卻顧不得茫然和失落,迅速投入志愿服務,很快適應了這里的生活,“既然來了,就好好干!”
“從沒感覺過這么被需要”
很快,邵書琴交到了第一個朋友,一個叫加米亞的小姑娘,在牧場的紅軍小學讀書。邵書琴去學校看望她時了解到,這里有140多個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幾十上百公里外放牧。
工作之余,邵書琴在學校開起了“夢想課堂”。她說,孩子們大多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我愿意成為那座連接邊陲牧場與廣闊世界的橋梁”。
在喀什市工作的志愿者小伙伴被邵書琴發動起來,周末到牧場陪著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有個叫努爾孜亞的小姑娘,說喜歡編排舞蹈,邵書琴就聯系到舞蹈編導專業的朋友,給努爾孜亞視頻直播這個專業如何上課。后來,小姑娘如愿考上了大學。
一年時間很快過去了,邵書琴面臨分別。孩子們紛紛往她房間里塞紙條,寫著“姐姐不要走”,老鄉們也送來了羊肉、奶酪,希望她能留下來。“從沒感覺過這么被需要。”邵書琴和家里人商量后,選擇留下來,成為托云牧場建場以來第一個留下工作的女大學生志愿者。
“與托云牧場共同成長”
2016年,邵書琴被選舉為三師托云牧場祥云社區黨支部書記。
為解決當地群眾吃菜困難,邵書琴嘗試帶著職工自己種大棚蔬菜。她請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的菜農幫忙,建起4個大棚。當第一批小青菜收獲時,場部干部職工每人都分到了一小把,大家直夸邵書琴敢想、敢干。
柯爾克孜族婚嫁、節日都要做新衣、新被、掛毯等。職工吐孔·沙熱刺繡活兒做得好,帶著兩三個親戚做起刺繡生意,但活兒多時來不及做,不得不放棄一些訂單。邵書琴幫她將周邊的繡娘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最多時有60多人,在家門口就能就業。這幾年,合作社參加了不少展會,還制作了小駱駝、小氈帽等工藝品,銷量很不錯。
托云牧場的羊肉好吃,三連的阿依甫·庫瓦一直在做羊肉銷售,但僅限于當地,且價格不高。邵書琴靈機一動:將羊肉分裝成禮盒線上銷售,豈不是附加值更高?在牧場領導支持下,當地首個青年創業就業電子商務孵化基地成立了,邵書琴帶著阿依甫開了微店,還在廣東東莞市一家供銷社設立了專柜,拿到了500噸的批量訂單。
牧場越變越好,邵書琴與牧場的感情越來越深。她說:“與托云牧場共同成長,參與和見證它越來越好,感覺很棒。”
邵書琴在牧場成了家,有了孩子。柯爾克孜族朋友紛紛來道喜,并給孩子取名“玉米提”,寓意“希望”與“未來”。邵書琴忙的時候,總有人給她送來包好的餃子,幫這幫那。
去年底,邵書琴當選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副會長。她希望通過自己的故事,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西部,參與到西部建設中來。今年初,邵書琴被調到喀什經濟開發區兵團分區自貿試驗區管理局工作,“雖然崗位變了,但守邊、興邊、富邊的理想永遠不會變。”(原載《人民日報》2025年3月22日第7版)
▌本文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王萌 責編/王婷 張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